初學書法只臨摹“唐楷”,或者王羲之小楷、明清“館閣體”,極易束縛自我,所寫筆畫橫平豎直,沒有藝術趣味性,時間一長,用筆更加單調、呆板,之后想要解決,也是不可能的。 而學習行書,很難兼顧“楷法”,沒有規(guī)范意識,行筆虛浮、油滑,質感和氣力流于表面,耐不住品析,要想順利入門書法,真正領會古法,呈現藝術之美,學習行楷乃“最佳選擇”。 行楷比例協(xié)調,兼具楷書的嚴謹,以及行書的流暢,保持一定規(guī)范的同時,線條不失靈動自如,特別是趙孟頫的行楷,形神兼?zhèn)?、超逸入神,水平十分高超?/span> 趙孟頫5歲臨摹名帖,諸體皆善,堪為“曠世奇才”,是800年筆法“最純正”的書法家,同時他善于創(chuàng)新,簡化“二王”復雜的絞轉變化。 其字更顯簡明、率性,易于參透,并且“趙字”汲取王羲之的秀美姿態(tài),外觀秀麗清俊、溫和典雅,完美調節(jié)實用性和藝術性,符合普羅大眾的審美水平,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趙孟頫傳世“最精妙”的行楷字帖,當數中年抄寫的《大學帖》,《大學》是中華著名典籍,號稱“打開學問之門的金鑰匙”,凝聚古人的智慧和洞見,哲理深邃,字數浩瀚。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tǒng)治,為了獲得文人支持,元文宗派趙孟頫抄寫典籍,因此全卷1900多字,每一筆精益求精,起筆、收筆采用露鋒,筆畫之間顧盼生情,靈活暢達、曼妙俊逸。 中和石刻的銳利、剛硬之感,運筆則中鋒配著藏鋒,勁力深入紙面,似有箭在弦上的張力和韌性,線條質量更加醇和老道,無論如何品析、鉆研,仍不覺乏味,藝術氣息濃厚。 毫不夸張的說,此作才是業(yè)界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楷”,水平媲美王羲之,可惜真跡早已失傳,目前只有“初拓本”傳世,現藏臺北故宮,此帖乃烏黑潤麗的“烏金拓”,工藝精細,字體完備,線條更具質感。 每個細節(jié)處理詳盡可察,與真跡一模一樣,可以掌握最精準的“趙字”技法,時常臨摹,一方面樹立正確的法度意識,下筆精準有力,不離傳統(tǒng)。 依據浩瀚的篇幅,系統(tǒng)、全面的把握傳統(tǒng)筆法,另一方面,呈現流逸生動之美,寫出漢字的藝術風貌,之后鉆研“二王”法帖,能胸有成竹。 而今,我們對趙孟頫《大學》初拓本,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手工裝裱的經折裝,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