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堂好課的六大標準 作者|王國芳 作者,王國芳,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員,浙江省特級教師。 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什么樣的課才能稱之為一堂好課?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思索與追尋的問題。 讓我們跟隨特級教師的智慧指引,結合新課標,一同探尋一堂好課的六大標準,揭開優(yōu)質課堂的神秘面紗,為教育的精彩綻放注入新的活力。 1 清晰有效的教學目標 01 起點清晰 即教學中所要培養(yǎng)的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起點在哪里。其次,還必須建立在切實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之上。 余文森教授說,“教學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來提升人的素養(yǎng)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活動離不開知識,教學活動對知識具有絕對的依賴性”。知識起點不清,教學目標自然難明。 02 指向清晰 往小了說,包括橫向的素養(yǎng)維度,即教學主要為培養(yǎng)哪種核心素養(yǎng);也包括縱向的素養(yǎng)高度,即學生素養(yǎng)所要達到的具體水平。往大了說,還應包括我們到底想讓學生成為怎樣的人的大問題。 既有宏觀的方向,也有微觀的刻畫,這樣的目標才是指向清晰的目標。 03 路徑清晰 對具體的學生、具體的教學而言,哪一條路徑最合適,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和選擇。 路徑清晰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清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什么(解決什么任務)、如何做(運用什么知識、采用什么方法等),以及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能經(jīng)歷什么。 04 效果清晰 一個好的教學目標,必然是可評可測的。這里效果清晰,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衡量: 一是結果清晰,教學目標即教學活動所預期的學習結果明確。 二是表現(xiàn)清晰,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能在學生的學習過程或結果中通過學生的相應行為表現(xiàn)出來,并據(jù)此進行檢測和評價,而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或名詞。 三是表述清晰,即作為教學設計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目標,其文字表達即敘寫必須清楚而不模糊,讓人看得懂、看得明白。 2 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離不開一個精彩的導入。具體可從四個方面來看: 01 內容之導 一節(jié)課的教學,通常不能以硬生生的“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來學習××”開頭,而需要一個導入以自然地帶出新課的教學內容。 導入不能導而無物。無論是復習舊知引出新知的以舊導新,還是用課外情境導入教學內容的以外導內;無論是開門見山的直奔主題式導入,還是曲徑通幽的迂回包抄式導入……共同的追求就是要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為接下去的新課教學奠定基礎。 02 思維之導 教學內容的背后是人的思維,內容之導的背后,是學生的思維之導。與內容之導相比,思維之導是更高級、更深層、更隱蔽之導。 思維之導的實質,是處理好內容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內容之導一旦脫離思維,就會顯得機械、呆板;思維之導離開內容也會陷于虛無、乏力之窘境。一個未能激活學生思維的導入,肯定算不上理想的導入。 03 情感之導 思維之導側重的是學生的智力因素,而情感之導則是在非智力因素層面下功夫。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包括對學習的情感、對學科的情感,是情感之導的重要構成部分。良好的情感之導,能為新課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04 狀態(tài)之導 所謂狀態(tài)之導,是指新課導入最終是要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說內容、思維、情感之導側重的是導入的具體方面,狀態(tài)之導則側重于導入的整體;如果說內容、思維、情感之導側重的是導入的具體途徑或者手段,狀態(tài)之導則側重于導入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 3 高遠遼闊的課堂情境 教學需要聯(lián)結社會、關注現(xiàn)實。新課標背景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非常強調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為“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素養(yǎng)意義,反映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好的課堂需有高遠遼闊的情境。 01 內容關聯(lián),凸顯學科價值 情境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最基本要求是與教學內容構成內在關聯(lián)。情境要內蘊學科內容,學科內容要內生于教學情境。 情境創(chuàng)設首先要抓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關聯(lián)”,與學科內容無關聯(lián)的情境,自然不是好的情境;另一個是“強”,情境與內容之間隔山隔水、費盡口舌才能勉強扯上關系的情境,就缺少強關聯(lián)性,也不是好的情境。 02 任務意識,凸顯教學價值 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既取決于情境自身的學科價值,更取決于基于情境的任務設計。再好的情境,如果沒有配以精心的任務設計,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活動參與,也就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教學價值。 因此,任務設計是將情境的學科價值轉化為教學價值的關鍵所在。任務設計的效果,決定了情境創(chuàng)設所能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寬度。 03 導向正確,凸顯育人價值 一個正面的情境,如果“導”的方向不對,可能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一個負面的情境,如果“導”的方向對頭,也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教育作用。 好的情境,一定是導向正確,凸顯育人價值。這也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底線要求。 04 視野拓展,凸顯生命價值 教學情境自然要服務于教學,但好的情境絕不僅止于教學。教學中的情境,鏈接知識與生活,聯(lián)結課堂與社會,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更是學生觀察世界、了解社會的窗口和途徑。 好的情境,一方面能拓展學生視野,讓他們見之更廣、思之更深、謀之更遠,從而讓有限的生命更豐蘊;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其中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正確態(tài)度、學科學習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生命自覺。這是教學情境更為寶貴的生命價值。 4 深度參與的課堂活動 所謂一堂好課,歸根結底就是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開展上。怎樣的活動才是好的活動,好的活動又好在哪里?四個字:深度參與。具體要在“通”字上著力,通則深,深則活。 01 融通思維與實踐 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深度,首先表現(xiàn)在思維的深刻性和實踐的深入性上,即無論思維還是實踐,都要避免流于形式、為活動而活動,而要力求深度、著眼實效。 更表現(xiàn)在思維活動與實踐活動的融通上。實際上,思維活動與實踐活動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思維活動的背后一定有社會實踐的支撐,否則思維活動就會流于空洞;而社會實踐活動的背后也一定有思維的參與,沒有思維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機械的、低效甚至無效的。 學生深度參與的學習活動一定是在思維與實踐之間雙向融通、能夠來回切換的。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認識總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深化。 02 聯(lián)通輸入與輸出 從學生參與的深度來說,一個好的活動一定是一個從信息輸入開始、經(jīng)過信息加工、最后信息輸出的完整過程。 因此,考察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深度,首先應該看學生在輸入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輸入了什么,是怎樣輸入的;其次應該看加工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即學生是如何加工的,獲得了怎樣的成果;最后要看輸出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在活動中學生最后輸出了什么,是如何輸出的。一堂好課,至少應該有一個這樣的聯(lián)通輸入與輸出的活動。 03 貫通目標與效果 學生學習活動一頭連著教學目標。一個沒有具體教學目標或者不重視教學目標的活動,學生是難以深度參與的。 學生學習活動一頭連著教學效果。一個沒有形成一定結果或者不重視其結果的活動,也是談不上學生的深度參與的。 一個真正好的、學生深度參與的活動,一定是能將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有效貫通的。反之,一個與目標和效果相脫節(jié)的活動,就只是一個機械的、淺層次的、為活動而活動的活動。 04 溝通內在與外部 這里的內在與外部,主要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就活動的主體而言,是指通過活動能夠有效溝通學生自我與外部世界,即通過活動要讓學生進行“跟自己的交往與對話”“跟他人的交往與對話”和“跟世界的交往和對話”。 二是就活動的客體而言,是指通過活動能夠有效溝通課內與課外、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 溝通學生與他人、溝通課內與課外,正是活動的功能所在,也是學習活動的深層價值所指。就教學而言,應該是“無溝通,不活動”。 5 直抵內心的教學評價 新課標強調教學評一致,一堂好課自然離不開好的評價。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角度,會形成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應該是共性的:好的評價要能直抵學生的內心深處。 01 內容上有“根”:基于表現(xiàn) 教學評價不是空洞的贊揚或批評,也不是抽象的點評或結論。聚焦學生真實表現(xiàn)的評價,才是有“根”的評價,是基于證據(jù)的評價。 它令人信服,所以易為學生內心所認同,才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長出更美的素養(yǎng)之花。 02 價值上有“增”:素養(yǎng)發(fā)展 有效的評價既是教和學的“催化劑”,能為教增效,為學賦能;也是教和學的“金手指”,既能點教成“金”,不斷優(yōu)化教,提升教師素養(yǎng),也能點學成“金”,不斷改善學,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 價值上有“增”的評價,更能讓學生心悅誠服。 03 過程上有“融”:潤物無聲 教育貴在無痕,評價也是一樣。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學評價,應力求將評價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看上去不是在評價,但實際上評價已蘊于其中;看上去沒有評價,但實際上評價又無處不在。 不評而評,潤物無聲,化評價于無形,才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 04 效果上有“見”:看見成長 如何才能讓學生看得見成長?這就需要評得明白,直擊肯綮而非不著邊際,語言清晰而不模棱兩可。 到底能讓學生看見什么?是通過評價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讓學生看清自己的進步與瓶頸,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的現(xiàn)狀與目標,或者是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觀念等。這其實牽涉到具體的目標問題。 有所見,才能有所悟,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成長,才更能發(fā)揮評價的引領和激勵功能。 6 意蘊深長的課堂小結 一堂好課,離不開一個好的課堂小結。好的課堂小結有以下四種境界: 01 水到渠成之順 課堂小結是前面課堂教學的自然延續(xù),一個好的課堂小結應該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 一忌生硬突兀,造成課堂小結在內容上與前面的教學內容相脫節(jié),甚至出現(xiàn)課堂小結和教學內容完全成為“兩張皮”的現(xiàn)象。 二忌人為拔高,造成課堂小結在教學立意或者情感升華上與教學過程相割裂,給人一種“喊口號”或“假大空”的感覺。 02 畫龍點睛之妙 好的課堂小結,應該是畫龍點睛的一筆,能為整個課堂教學增添亮色。 一是忌簡單重復,課堂小結不能只是前面教學內容的簡化版,純粹的內容復述式小結,充其量只是一次“溫故”,但不能“出新”,尚在“畫龍”而非“點睛”。 二是忌畫蛇添足,課堂小結不能忘了目標,弄巧成拙,非但起不到“點睛”的功效,反倒成為課堂教學的敗筆。 03 余音繞梁之味 好的課堂小結應該能帶來回響,引人回味、耐人尋味,形成課已盡而意無窮的念想。 一是忌語言索然,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展現(xiàn)教學魅力的重要形式,索然無味的語言是不可能帶來余音繞梁的效果的。 二是忌內容空洞,課堂小結的吸引力,歸根結底來自內容的豐盈及由此帶來的智慧的潤澤,從而讓課堂教學引發(fā)學生的共情、共鳴,讓學生沉浸在教學的美好中留連忘返。 04 海闊天空之境 好的課堂小結要能為學生開啟一個更大的天地,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更宏大的知識世界,或者是一個更廣闊的生活世界,又或者是一個更豐富的內心世界,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課堂”。 一是忌就課論課,跳不出學科知識的桎梏,拓展不了生活的寬度,升華不了情感的高度,也體會不到思維的深度。 二是忌急功近利,小結圍著考試轉、盯著分數(shù)上,忘了活生生的學生及其成長,以致課堂越來越小、教學越來越死。 人無完人,課也一樣,一堂課也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當一堂課有幾個方面甚至某一個方面特別精彩,也是一堂好課。 來源|新校長傳媒、守望新教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