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guān)系不錯。 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 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chǎn)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里舍得?茍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 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 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yīng)。 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 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chǎn)分了許多送給虞公。 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 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 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yīng)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假道伐虢”這一謀略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借水行舟”,即借你的水,行我的舟,借他人的鍋,下我的米。 也可以是“借機滲透”,即以不侵犯對方利益為誘餌,趁機在對方領(lǐng)土上擴展自己勢力,以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一是要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 二是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 三是要善于掌握“假道”的時機。 ?建立穩(wěn)固的同盟關(guān)系?: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同盟關(guān)系,可以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數(shù)。 ?提高警惕性?:對于任何突如其來的友好表示或借道請求,應(yīng)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強化國防與外交手段?:通過加強自身的國防力量和外交手段,提高對外部威脅的應(yīng)對能力。 ?保持戰(zhàn)略靈活性?:在面對可能的借道請求時,應(yīng)保持戰(zhàn)略上的靈活性,不輕易做出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