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讀李娟的作品,還是在十年前《人民文學(xué)》的非虛構(gòu)專欄。跟隨《冬牧場》的娓娓緒說,邁著蹣跚地腳步,默默走了一段純凈的邊疆旅程。心中靜謐,如一只鳥飛過天空,一粒沙涌上沙灘,一片葉落入森林。 轉(zhuǎn)眼十年,日復(fù)一日忙碌追索,與身邊的世界一同翻滾攪動。再次遇見李娟,是因為一部沒看的電視劇,也緣于妻子帶孩子新疆一游的觸動,買李娟的書,則是在網(wǎng)紅的直播間。在翻滾攪動不斷迭代的世界里,讀到這些沉靜孤獨的文字,勾起了一些回憶,心中溫暖。 《阿勒泰的角落》封面吸引了我,一片深深淺淺的綠,草場和樹林顯出光線的紋理,一只孤單的羊向遠處張望,書名的幾個字棋布其中,如同一行腳印。書里的解釋說“綠色就是大地上最廣闊、最感人的自由呀”,正合此意。 讀李娟的書是輕松的,喜歡的篇章有《河邊洗衣服的時光》《深處的那些地方》《秋天》等,遙遠邊疆的生活點滴與北方村莊的經(jīng)歷如同倒影,正因如此,讀書時甚至?xí)悬c心不在焉。 但是一點兒也不影響與作品共鳴的那條延綿不絕的絲線——單純質(zhì)樸的生活,溫和而有韌性的態(tài)度,細膩豐富的感覺,憂傷與幽默毫厘之間的精準(zhǔn)把握,以及在孤獨中發(fā)現(xiàn)的真實自我。 這些體驗我是熟悉的——數(shù)不清的體力勞動,雙手解決衣食住,雙腳不停前行,陽光曬黑了皮膚,汗水落在地上。 我想起在夏天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光,下午的陽光在河面上跳躍,每個人都滿臉通紅。鴨子晃動肥碩的屁股一次次潛入水中,輕盈地甩去身上的水珠,滾燙的空氣里有熱烘烘的水腥氣、猛烈的草香,也有說不清的一種清冷的氣息,似乎來自山谷深處。衣服在石板上緊縮,在清水里舒展,太陽緩緩落山。 我想起春天時提著鎬頭手拿編織袋,走到山谷里去挖蒲公英。路過田野,風(fēng)中吹來各種糞肥的氣息——牛糞清淡,豬糞滯重,雞糞臭得邪性,更顯山中新綠的草樹氣味芬芳。山谷里,一大片蒲公英黃花盛開,鎬頭刨斷的根莖葉滲出白色的苦澀漿汁。幾頭牛甩著尾巴悠然大嚼,水靈靈大眼睛映出男孩的身影。 我想起秋天踏著露水去采蘑菇,走到山崗上,河水顯出寧靜的深藍色,緩緩擁著安靜的村莊。天空仿佛凍成了巨大的藍色冰塊,山林空寂,太陽讓林間的霧氣迅速消散,蒸騰起熱烘烘的松針香氣,枯葉中瞥見一朵粉紅色的蘑菇,或是枯樹根上一大簇榛蘑如繁花開放,都會讓滿頭大汗的人眼前一亮。 這些記憶的剪影,如沙中之金,在忙碌的洗衣服、打豬草、刨蒲公英、撿蘑菇、采野菜中,還有春種秋收、夏天拔草放牛、冬天上山撿拾柴火過程中,在極不情愿、氣急敗壞、渾身酸痛、灰頭土臉、頭暈?zāi)X脹中,閃閃發(fā)光。 我不謳歌苦難,也不覺得艱苦的生活一定會塑造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只是由李娟的經(jīng)歷想到自己,憶起從前簡單本真的生活。她在痛苦乏味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平靜,我也曾感受過;她在平庸重復(fù)的日子里品味到的詩意,我也有幸品味過。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讓我成為了現(xiàn)在的我。 李娟有阿勒泰的角落,我們也守著各自的角落。李娟當(dāng)時所在的地方,或許正是我們期待的詩和遠方。有人說每一段經(jīng)歷都有用,我想前提是真正理解和體悟自己的生活,或是超脫而出,發(fā)現(xiàn)其中的閃光點;或是超越自身,激發(fā)掙脫現(xiàn)狀的動力。不管哪一種,都算奔向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一千年前,蘇軾在海南島酒醉之后放杖而笑,是自笑,也笑韓愈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安身之處。阿勒泰羊道上的帳篷、海南島牛圈旁的草屋,亦或是北方小城里的一間斗室;每個人同樣需要一個安心之處,寒風(fēng)中帳篷里的一團火光,異鄉(xiāng)庭院里如水的月亮,亦或是夜靜時翻動的書頁…… 長路漫漫,要靠自己去體悟,去尋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