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在前幾天的留言里,我收到這么一條,一個小伙伴說自己近幾年生意做得還不錯,但跟身邊人思維差異越來越大了,有些生意上認識的伙伴,大家僅限于生意之交,而那些過往玩得很好的老朋友,又有點“扶不起來”,聊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少,好像越來越為了聚而聚,感到有點無力,也有點孤獨。 怎么說呢?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隨著自身狀態(tài)的改變,發(fā)現(xiàn)身邊的朋友越來越難有共同話題,這是非常正常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扎心,那就是在很多方面,其實“你~們~已~經(jīng)~不~是~朋~友~了”。 朋友也好,夫妻也罷,當(dāng)你們立場不同,人生目標(biāo)不同,價值觀不同,做事的理念不同的時候,你們能做到的,就是彼此尊重界限,讓該消亡的部分自然消亡,同時跟新的人去建立新的關(guān)系,來補齊缺失的部分。比如你跟朋友不能談工作,不能談價值觀了,那就只打籃球,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光打籃球也索然無味了,那就別處朋友了;或者你跟另一半在很多理念上都溝通不了,很多做法上都無法達成一致,那就只生活,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生活也索然無味了,那就別處對象了。 一個人要跟另一個人在方方面面都同頻共振,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也只是一瞬間,就像兩條線在交匯的那一刻,你會覺得哪兒哪兒都合適,但你們終究是兩條不同的線,終究要在自身獨特的追求和獨特的環(huán)境擠壓下,分別走向?qū)儆谧约旱哪康牡?,短則幾個月,長則十幾年,慢慢的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不同頻的地方,要么是你變了,要么是他變了,總之只要任意一人的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另一人沒有同步,就會擰巴,就會不自在,就會累,就會損失幸福感。 有人說,可就算離婚再找,分手再找,也沒有差別啊,不過是原先過程的重復(fù)而已。這是對的,本質(zhì)上就是上面說的原因,我們跟任何人之間,不管剛在一起的時候多么同頻,都不可能永遠同頻,但就因為它不可達到,所以我們就不更換了?我們只要破除“希望永遠同頻”“希望不換人”的執(zhí)念,只要跟每個人都只相處相對同頻的一段時間,不就行了? 如果不同頻還非要強求,就像留言的這位小伙伴,特別想“扶”兄弟一把,可兄弟是不是愿意被你扶呢?他可能愿意得到的只是扶起來以后的結(jié)果,而不愿意承擔(dān)這個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呢?或者說,你扶,其實就是想滿足自己“不孤獨”的愿望,希望眼前的兄弟可以滿足自己更多維度的需求,可你的愿望,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他的利益。有時候你以為的“好心”,恰恰是極度的自私,而你以為的自私自利,恰恰是一種尊重。 我們從小到大都見識過很多自以為是的好心,比如催婚,催生,強行安排相親等等,這是好心嗎?這分明是為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緩解他們自己的焦慮,這是無私嗎?不,這恰恰是極度的自私,極度的利己,被包裝成了利他。我說“我們都應(yīng)該自私一點”,是首先要承認這個世上只有利己,只有自私,你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要的也是自己的余香,如果是余臭你肯定就不會送了——不為利,為的就是名,就是稱贊;就算做好事完全不留名,也是為了自己的心安,其實沒有差別,只是“獲得點”不同罷了。 所以任何事情本質(zhì)上都是利己,先不要回避這一點,因為你一旦回避這一點,就可能產(chǎn)生道德綁架——即我都是為了你,那么你不照著做豈不是不識好歹?先要承認都是為了自己,即承認自己的自私,才是無私,而認為自己是無私的,恰恰就是極致的自私——以上這段希望沒有理解的,讀個三遍。 很多人說看我輸出的內(nèi)容會感到焦慮,但是焦慮以后自己又動不起來,他們可能覺得“為什么要追求財務(wù)自由”,“為什么非得努力”,他們就想找點樂子,人生短短三萬天,怎么過不是過。所以看多了以后,很多人甚至產(chǎn)生了一種我在“傳遞焦慮”的感覺,覺得我的理念是在為資本家培養(yǎng)牛馬,覺得我無法跟底層人共情,其實完全不是,就是我非常理解當(dāng)他們看到以后有焦慮,但又不想動起來,所以為了內(nèi)心自洽,只能罵資本家,罵社會規(guī)則不合理的行為,我可以兼容,但不愿意同行,他們以為我在“教育”他們,試圖“改變”他們,其實全錯了,我只是拿著大喇叭在尋找同頻同行的人,因為這是對我來說最高效的方式,如果他們不是,其實走就行了——每個人的世界都由自己想關(guān)注的部分組成,不關(guān)注的部分,可以讓它不出現(xiàn)。 所以我從來都只會一對“不特定多對象”輸出,而不會在一對一的時候試圖讓別人按著某一種軌跡去做,因為那是別人的命運。有人說“我弟弟”/“我爸媽”怎么怎么不成器,怎么辦,我通常都會說,那是他們想選擇的人生,在他們想改變并做出實際行動且向你發(fā)起請求前,你都不要主動干涉——他們都沒有提出需求,你憑什么覺得他們有需要呢?他們不應(yīng)該由于在稱呼上是你的弟弟或爸媽而有所不同,你把他們看成“人”就行了,不能同行的時候,你應(yīng)該去跟其他能同行的人建立關(guān)系。 很多人以為人自私了,社會就會不好了,其實完全不是,這個世界是這樣的,任何一種客觀存在,當(dāng)不被人們承認或者被誤解的時候,人們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人先清楚認識到自己自私的點,才會接受別人的不接受,提出的方案也會更接近共贏。而如果一個人認識不到自己的自私,認識不到自己的控制欲,總覺得是為了他人,就會對他人的拒絕感到失望,甚至感到憤怒,那這個社會就會充斥著一種現(xiàn)象:一群蒼蠅拿著屎拼命地朝著別人嘴里喂,對別人的不接受感到不理解和憤怒,并哀嘆“人心不古”。 (完)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