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典禮,一個走路顫顫巍巍的老頭走上了領獎臺。被許多白人包圍著,他的黃色面孔格外顯眼。 看到老人后,臺下的瑞典國王趕緊走到老人面前,親自給他頒獎,甚至還免除了他領獎之后必須有的三鞠躬。 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得到消息后,也送上來祝賀,還說'整個世界都欠他一個人情'。 這位老人究竟是誰?又怎么會有這樣的待遇呢?
父親的一句話,改變人生軌跡這位老人叫高錕。 1948年,戰(zhàn)亂迫使他一家遷居香港,15歲的高錕憑借優(yōu)異成績被香港大學錄取。 但面臨專業(yè)選擇,高錕十分為難,因為香港大學當時并沒有開設他心儀的無線電或機電工程專業(yè)。 在這個關鍵時刻,高錕的父親給出了改變他人生的建議。
高錕放棄了入讀香港大學的機會,重新參加考試,成功獲得了英國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 畢業(yè)后,盡管出身優(yōu)渥,工作環(huán)境舒適,但他還是決定將研究重心轉向了一個具有革命性的領域: 光導纖維在通訊中的應用。 1960年代初,通訊行業(yè)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信息量激增,傳統(tǒng)電流傳輸方式已不堪重負。 高錕意識到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想法:用光信號代替電流傳輸信息。 遭遇質疑與嘲笑經過深入研究,高錕發(fā)現(xiàn)透明材質中的雜質是造成光信號衰減的主要原因。 1966年7月,他在《介電波導管的光波傳送》論文中闡述了這一發(fā)現(xiàn),并提出使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將傳輸損耗降至很低,理論上光在這種纖維中的傳輸距離可達100公里以上。 然而,這篇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并未立即獲得認可。 學界對高錕的理論嗤之以鼻,認為制造如此純凈的玻璃纖維是不可能的。一些人甚至諷刺高錕是個'傻子',認為他的想法是癡人說夢。 面對質疑,高錕沒有退縮。 他積極向全球各地的學者和企業(yè)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自學成為玻璃工藝專家。
隨著光纖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高錕的貢獻得到了國際認可。他被譽為'光纖之父'、'寬帶教父'和'光纖通信之父'。 高錕的家族故事始于上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高家在上海已是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 高錕的祖父高煌不僅是家族中的第一位舉人,為當?shù)匦迾蜾伮罚钍茑l(xiāng)鄰愛戴。 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人才輩出的家庭中,高錕于1933年11月4日在上海金山縣(現(xiàn)為金山區(qū))張堰古鎮(zhèn)出生。 盡管出身于文學世家,年幼的高錕卻對科學表現(xiàn)出了異常的熱愛,他和同學在家中三樓秘密搭建了一個簡陋的'化學實驗室'。 少年的實驗室在這個臨時實驗室里,高錕嘗試制作了一種能爆炸的'泥丸炸彈'。 這種炸彈是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水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搓成彈丸。 這些看似無害的泥丸在風干后,一旦被扔出就會發(fā)生爆炸。雖然這個實驗引起了鄰居的驚慌,但幸運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害。 然而,一次意外的酸液濺射事件引起了父母的警覺。 他們嚴令禁止高錕繼續(xù)進行這些危險的化學實驗。 但這并未打消高錕對科學的熱情,很快就將興趣轉向了無線電領域。 高錕自學無線電技術,成功制作了5個真空管收音機。 1987年,高錕應邀回到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高錕成立了工程學院、教育學院、藥劑學院和會計學院等新學院,創(chuàng)設了多個研究所,有效彌補了學校原有的學科弱項。 他還推動實施了靈活的彈性學分制,對全部本科課程進行重新梳理,將本科學制改為三年。 高錕深知互聯(lián)網在未來的重要性。 1995年,在他的推動下,香港互聯(lián)網交換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香港互聯(lián)網訊息交流的核心。 高錕還創(chuàng)立了港中文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包括通信編碼、光通信和無線通信等。 雖然高錕一心搞事業(yè),可他的謙遜和幽默卻是廣為人知。 偉大的校長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30周年校慶典禮上,一些學生會干部突然沖上講臺,向高錕遞交了一個套著避孕套的中大學生玩偶,抗議學校的教育方式。 雖然很突然,可高錕保持冷靜,還是仔細觀察了那個玩偶。 事后,當記者詢問是否會懲罰這些學生時,高錕回答:
高錕對學生的關心不僅體現(xiàn)在言語上。 每年,他都會自掏腰包,私下捐給學生會和學生報各兩萬港幣,用于資助家境困難的學生。 即使有學生在學生報上批評他'八年校長一事無成',高錕仍堅持這個做法。 在他的積極倡導下,香港中文大學成為香港第一所招收內陸學生的大學。 高錕還擔任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四所內陸大學的榮譽教授,為國家光導纖維領域的研究培養(yǎng)和引進了大批人才。 2003年,高錕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逐漸侵蝕他的記憶和語言能力。 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高錕已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特意為高錕修改了頒獎程序,親自走到高錕身前為他頒獎,并免除了傳統(tǒng)的三鞠躬禮節(jié),高錕的妻子黃美蕓代表他發(fā)表了獲獎感言。 當記者詢問高錕關于光纖研發(fā)的問題時,他回答說:'光纖,我忘記了;但太太,我記得。' 2010年,高錕將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金色獎章、獎狀和獎金,以及其他17個重要獎項全部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用于成立'高錕獎學基金'。 高錕曾說:'質疑,是科學的基本精神。'2018年10月23日,高錕在香港安詳離世,享年84歲。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早在1996年就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永恒的星光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將其工程學院命名為'高錕科技大樓',以表彰他對大學和科技發(fā)展的卓越貢獻。 高錕的一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座右銘:'沒有發(fā)明,科學就沒有生命力。' 高錕的一生,是一個'富二代'的奮斗史,更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傳奇。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開創(chuàng)了光纖通信的新紀元,為人類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看完這個真實事件,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