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在網上一經“發(fā)布”,就引起廣泛關注。筆者閱讀了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制的全國作文試題,猛然覺得給高考學子的這三份試卷就是給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一份預備試卷。這三份試卷融合了社會與個人、科學與人文,在“來路與未來”間、在“打開與看見”中引發(fā)筆者的思考與共鳴。作文題的時代性很強,答案開放多元,更加重視對創(chuàng)新性、探究性思維的考查,鼓勵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具體問題”,考題注重考能力、考思維、考素養(yǎng)。由此,學生的語文學習必須從總結“刷題”技巧轉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由“解題”轉為“解決問題”。那么,這一目標轉向的實現主要依循什么載體?答案一定是國家統(tǒng)編語文教材。毋庸置疑,尺寸教材,肩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大使命。 當前,圍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標識,統(tǒng)編語文教材已完成新修訂。那么回看新課標頒布兩年來,新修訂統(tǒng)編教材之于現行統(tǒng)編教材“變”與“不變”的是什么?基于新修訂教材,如何更好地轉化落實學習任務群、設計學習任務等語文新概念,幫助學生在“素養(yǎng)導向”和“任務驅動”下,實現“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等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筆者結合兩年來帶領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團隊的實踐行動以及參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學習新課標 用好現行統(tǒng)編教材”培訓工作的相關感悟,從三個維度談一些思考和建議。 新課標的“變”與“不變”:同歷史回溯中的“新”發(fā)展一脈相承 新課標中眾多深刻而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變革強化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其中第四部分里程碑式地填補了課程內容,同時對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新課標通過“學習任務群”,在實體層面以語文學習任務為導向,圍繞關鍵學習領域(材料)設計課程內容;在概念層面,將學習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課程組織載體形式,以此來建構、遴選、呈現學習主題內容,促進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從而成為引領語文課程改革又一次走向全面深化的新標識。 新課標不是翻天覆地的“自我革命”?;厮?001年義務教育新課程全面啟動以來,筆者曾提出“為生命奠基的三個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2011年、2022年國家又先后兩次對課程進行修訂,特別是2022年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了全面修訂(筆者作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的核心成員參與其中)。在跟隨國家要求和時代腳步前行的30多年間,筆者親身經歷語文課程改革發(fā)展的歷程,親眼見證課程改革一脈相承的基本原則、性質并沒有變。這是一種回歸超越、再回歸再超越的歷程,即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立場、立足語文課程的性質、堅守課堂教學的學習立場、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本質等都未改變。所以對于新修訂教材,一線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是課程改革進程中“守正”前提下的“創(chuàng)新”,是加強新時代語文課程建設的需要,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悅納新修訂教材、用好新修訂教材,培育好時代新人。 統(tǒng)編教材的“變”與“不變”:與重置中洞察的“新”視角一以貫之 現行統(tǒng)編教材與新課標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三個方面是存在一致性關聯的,新修訂的統(tǒng)編教材也將繼續(xù)最大程度地對其進行傳承。對基于新課標背景修訂的新教材,廣大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是到底“新”在何處?筆者看來,新修訂教材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重點突破,以進一步加強與新課標的內在吻合。 首先,在課程目標方面,更加集中指向語言綜合運用,促進兒童核心素養(yǎng)綜合提升。比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的目標在原有交流要求“說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基礎上,增加了“主動與他人交流”的要求,更加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面對真實交際對象的溝通能力培養(yǎng),這恰恰體現了此次新課標所強化的語言實踐活動要突出“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由此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鑒于小學三個學段新修訂教材全部頒布時間的不確定性,以下筆者均以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舉例說明)。 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邏輯,注重雙線融合后凸顯學習主題的聚合包裹性、內容安排的結構統(tǒng)整性、任務指向的鏈條驅動性、能力培養(yǎng)的整體進階性、目標發(fā)展的銜接層遞性。 在呈現方式上,新修訂教材延續(xù)現行統(tǒng)編教材單元雙線組元的編排體例,在此基礎上更加符合學習任務群組織形式?;趯W生的認知發(fā)展和成長需求,新修訂教材結構化組織單元內容,更加注重增強課程內容的關聯度,因而對現行統(tǒng)編教材單元內容進行相應調序、增刪、重組。例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拼音部分由兩個單元變?yōu)槿齻€單元,“口語交際”整合到“語文園地”中,原第一單元第五課《對韻歌》調整到第六單元“韻文識字”,凸顯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習主題統(tǒng)攝性,并且在單元內容上更好地體現了任務指向性和橫向進階性。 在內容豐富上,新修訂教材將新課標提到的上位主題載體形式整體統(tǒng)籌貫穿,落細、落準到教材單元的選文里。這些選文文質兼美,其要義在于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凸顯了閱讀的重要性。比如:教材內容特別關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引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傳統(tǒng)美德,把握其當代價值;同時豐富革命文化篇目,更加充分呈現偉大革命精神;增選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篇目,如選入反映航天員、科學家、教育家、一線勞動者事跡和精神的篇目,還有反映世界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經典名篇,以及有關科技發(fā)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選文。此外,新修訂教材在現行統(tǒng)編教材單元內容選文的基礎上進行了增添刪改以及調序,以凸顯學習主題的聚合性。例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在《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基礎上增加了《我愛我們的祖國》,強調對國家認同的價值引領;第七單元將現行統(tǒng)編教材不同單元的課文《小小的船》《影子》調整到本單元,并增加課文《兩件寶》,聚合指向“倡導學生積極思考”這一學習主題。 在跨學科上,新修訂教材更加凸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主題,創(chuàng)新性地調整或豐富了新的載體形式。這就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中學習主題的確定提供了豐厚土壤,題材多樣的選文也為基于學習主題的教學內容重組提供了空間。特別是從三年級開始,新修訂教材中編排的綜合性學習單元更是提供了可深度加工的素材。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提煉、整合,結合跨學科學習中學習主題的特定要求,就可以形成基于單元或者重組單元的學習主題。[1] 由此可見,使用新修訂教材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在問題與答案中思辨,聚焦時代背景下現實問題的內涵與變化,將其化作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在開放多元的思路中尋找確定性。從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到更為恢宏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要堅定地做好內在關聯者與外在傳播者、傳承者。 再次,在課程評價方面,尤為重視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落實的關鍵維度上橫縱進階、上下聯動。教材的不同欄目、組元內容為撬動全鏈條學習過程的情境性提供了序列性思維支架,同時為不同階段真實刻畫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了關鍵評價維度及指標。比如:在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中,語文園地一“口語交際-我說你做”和語文園地五“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內容中都提供了情境性插圖,評價指標也從“大聲說,讓別人能聽得見;注意聽別人說話”調整為“主動與人交流;說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從中可以看到教材內容隱藏的表現性目標的進階。 在關注“變”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新修訂教材一如既往地體現語文課程性質的屬性不變;遵循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特點不變;推動語文課程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不變;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的原則不變??傊?,新修訂教材的“變”是在諸多“不變”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變”,“不變”是對語文教育傳統(tǒng)的堅守,“變”體現的是課程的時代性創(chuàng)新。 對于教材再次修訂,部分一線教師很是焦慮,擔心跟不上。但是,使用新修訂教材,廣大一線教師并不是零基礎,而是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尤其是2022年版語文新課標頒布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基于“任務群”,全國各地教師已在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用好統(tǒng)編教材的實施策略、統(tǒng)籌路徑,竭力凸顯新課標的新變化、新視域、新理念及其對教材單元的整體觀照。因此,語文教師要尊重語文課標與教材歷史,以積極正確的建設性眼光來使用新修訂教材,在繼承中揚棄,在審辯中發(fā)展。 語文教師的“變”與“不變”:在系統(tǒng)創(chuàng)生的“新”關系場中承前啟后 結合30多年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筆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接受新事物,需在洞察變化的表象后走向背后的本質。因此,用好教材、行走課堂要始終懷揣一張哲學地圖:經線一直遵循“兩個基本導向”,即“兒童站立課堂正中央”和“回到語文學科本質規(guī)律”;緯線探尋“兩大命題”,即“兒童學習什么最有價值感”以及“兒童怎樣學習最有效能感”。這正是應對課程改革、用好新修訂教材的核心要義,也是為了實踐新的“三個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學科育人、立足課堂超越課堂的實踐轉化、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學會學習。 針對上述新修訂教材的新亮點,筆者基于曾提出的“學習主題引領下的學習任務實施模型”,[2]對其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性轉化應用,從而為新修訂教材的“好用”“用好”提供新的可能。由此,也可以為教師繪制一份更具操作性的施工圖,從本源上破解從“課標驅動”到“任務驅動”的內核問題,重塑教與學方式,再造教與學流程。以對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使用為例,重點可以圍繞“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評價”四個關鍵要素進行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 1. 提取學習主題——基于“三關注”循證建構 關于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習主題,很多學者有過研究。學習主題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不沖突且有交集,不僅與學生的立場、成長、興趣等緊密連接在一起,而且是創(chuàng)生統(tǒng)整后的人文主題和活動主題相互影響下的復合型表達。 從課程設計和實施理路來看,學習主題是對學習內容、工具、價值的高度概括與高質凝練,應形式簡、意蘊深、功能豐。[3]為使新課標的學習主題在新修訂教材使用中體現得更鮮明、更整合、更集約,在學習主題的確定與落實中要凸顯三個關注:一是關注教材單元雙線的內在邏輯解碼,二是關注學段間學科核心知識基于學情在學習主題外顯上的層遞性,三是關注單元內容組元在情境、價值、資源等要素上的統(tǒng)合性。例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人文主題“觀察”和朗讀訓練、句子學習交融在一起,是通過觀察身體、生活、自然等內容載體落實語文要素,核心知識“朗讀”是實現人文主題“觀察”從“感知解碼”“理解轉化”到“表現輸出”進階的重要抓手,也是學習目標之一,由此可以有效實現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合一,并提煉出學習主題“用朗讀發(fā)現觀察的奧秘”。于是,在單元“特定觀察”的情境下,靜態(tài)人文主題的“觀察”就轉化為凸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特定語言運用中的整體感知、理解闡釋與創(chuàng)造表達,實現特定情境體驗下主題與目標的一致性。 2. 確定學習目標——立足基本問題追溯提煉 如何確定素養(yǎng)導向下的學習目標呢?由于新修訂教材單元包裹性、統(tǒng)攝性、表現性增強,而單元學習主題引領下的基本問題就如鏡頭一般,透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現暗含在單元內容中的學科核心知識、概念、方法,這也正是由傳統(tǒng)教材以課文為中心轉向以學科基本問題為焦點的素養(yǎng)導向下的目標位移。使用新修訂教材確定學習目標時要重點凸顯兩個邏輯:一是聚焦教材單元雙線,凝練基本問題、方法問題、價值問題;二是以基本問題為基點,剔除無關凌亂信息,聚焦指向對學習活動所涵蓋內容的關鍵性理解。 例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通過挖掘單元內容組元的聚焦指向,提煉基本問題“如何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發(fā)現觀察的奧秘”,在此基礎上凝練方法問題和價值問題。如方法問題“如何借助標點符號認識句子;如何綜合運用前序單元已學圈畫、連線、列表等方法提取信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如何基于課文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朗讀訓練,讀出疑問、陳述等不同語氣”,又如價值問題“如何感受到留心觀察、發(fā)現事物內在關聯對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義”。以此為基點,再通過“主體-路徑-行為-內容”的表述路徑,確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3. 重組學習內容——基于內容組元匹配遴選 新修訂教材內容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組織性結構優(yōu)化調整,實施中需要做好教材文本內容與單元學習主題牽引下的學科核心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結,完成單元明線(組元內容)與暗線(學習主題)間的完全匹配,進而生成從學生中來并為學生所用的結構化、整合性單元學習任務。新修訂教材不同單元的體例呈現,將更加貼近語文新課標中三大層次六個學習任務群的屬性內核。設計單元學習任務時,一線教師可以更好地優(yōu)化提取使用現行統(tǒng)編教材的“三步走”規(guī)律。 一是依據課標,明確學習任務群類型。也就是要將教材內容與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群進行匹配,但匹配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可能涉及單一或多種任務類型的交叉融合。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學習內容在組織和呈現上就可歸屬為“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兩個學習任務群。 二是整體觀照,確定學習內容階段指向。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學習目標,基于單元內容序列編排底層邏輯,整體統(tǒng)籌、對照分析,確保每個學習任務分解既合理又定位準確。 三是有序選擇,明確任務載體。教師要基于學習任務的進階性選擇適切載體。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為小學第一個識字單元,重在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積累言語材料和語言經驗,初步感知漢字和漢語特點,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彩,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單元的四篇識字課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手足》《日月山川》,在“識字-寫字-閱讀”的全鏈條目標序列性、策略綜合性上實現螺旋進階,同時遵照教材單元的有序編排找到適切的思維載體,精準運用學習策略,如在學習主題“在生活中發(fā)現漢字樂趣”牽引下設計了任務一“識字我有小妙招”、任務二“寫字我有好習慣”、任務三“閱讀我有好途徑”。因此,語文教師基于新修訂教材重組學習內容,不代表一定要重新分解調序、增添刪改,而是要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本身所負載的內在組織自優(yōu)呈現,挖掘并尊重其內容本身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 4. 研制表現性評價量規(guī)——打通生活邏輯的生成性評價 新修訂教材在評價上繼續(xù)秉承現行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意圖,凸顯對學科邏輯、學習邏輯與生活邏輯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注重以生活本身為背景的語言實踐活動,側重在全過程評價中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主動遷移所學,提升運用、活化、創(chuàng)造知識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邏輯-教學的實踐邏輯-運用的生活邏輯”的教學評一致性。例如: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聚焦“在生活中發(fā)現漢字樂趣”這一學習主題,同時基于單元雙線關注兩個關鍵能力維度,分別指向識字寫字和延伸綜合實踐。為此,教材將課上學習的生字放在兒歌情境中,讓學生讀給身邊同學和伙伴聽,在“我會講正確”“我能注意停頓”“我能讀出不同語氣”的層級進階中指向學生言語經驗重構。 基于新修訂教材組元對評價的明確指向性,教師不妨嘗試實施“五步走”設計:一是目標導向,確定載體形式;二是精準定位,選擇量規(guī)種類;三是統(tǒng)整維度,明確指標要素;四是細化標準,匹配學段學業(yè)質量;五是進階呈現,量化表現性刻畫。 面對新修訂教材,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明確繼續(xù)推動課程方案轉化落地、新課程標準理念細化落實、新修訂教材編寫意圖有效轉化、教與學方式深度變革等是“不變”的;另一方面要在“不變”中求“變”,在“求變”中“穩(wěn)進”,在處理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同時重構學習內容和路徑,做一個始終與學生一起探索新型學習模式的同行者。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