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族來自河北棗強,這是有資料根據(jù)的。時間是元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4世紀中段距明朝開國為時已不遠。他們在棗強,本是打鐵戶,可也偶爾有念書的,中了秀才,就放了山東安丘的縣令………此人叫趙太平,是我們的始祖。他在赴任途中,在今淄博市以東的金嶺鎮(zhèn)病故了,二世公據(jù)說會看風水,就扶柩將他老人家安葬在景芝鎮(zhèn)保元門內(nèi)。”這段文字出自《籬槿堂自敘》一書,其作者是趙儷生教授,景芝后疃趙氏家族近代優(yōu)秀代表人物。這里簡單介紹下趙儷生先生:趙儷生在族譜的名字為“甡”,三支十九世。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先后在山東大學、蘭州大學任教。為紀念這位學者,山大校園內(nèi)有其塑銅像,蘭大校園有條路命名為“儷生路”。感興趣《籬槿堂自敘》這本書可以和我聯(lián)系,電子版分享。(相關(guān)書籍:趙儷生所著叢書、《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趙絪《孤燈下記憶》、趙怡姑紀念趙儷生百年誕辰的文章)在重刻譜序中有這么一段描述:“吾趙氏原居棗強,從居安丘自元朝以迄于今四百八十余年矣”這句話寫于嘉慶廿五年(1820年),前推480年即是1340年。這是后疃趙氏族譜關(guān)于始祖來到景芝的明確記載。聽老人講,后疃趙氏始祖太平公赴任時,帶著外甥李秉母子。根據(jù)李氏族譜序描述,也有一起來到安丘的說法,看樣子是比較可信的。還有個二世祖子儀和李氏始祖李秉同穴而葬的說法。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秉二十歲。其舅父趙太平為人至孝且中舉,被任命為渠邱令。舅父憐憫其母子貧苦,遂邀其母子同往。赴任途中行至淄博以東的金嶺鎮(zhèn),病逝于旅邸。遂與表兄趙子儀扶柩東下。卜葬于景芝后疃地,時屬安丘縣安合鄉(xiāng)景芝社。喪事完畢后,告別表兄趙子儀輾轉(zhuǎn)來到于家莊。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李氏編入軍籍,是安丘縣安和鄉(xiāng)大景芝社一甲人。明安丘人江西巡府馬文煒編輯的《安丘縣志》下冊記載:大明洪武廿六年(1395), 李純(三世)歲貢生。明洪武廿八年,李睿(三世)歲貢生、任順德府知事。明代萬歷卅八年七世(公元1610 年)創(chuàng)修族譜根據(jù)《浯陽李氏族譜》描述的時間和趙儷生前輩說的“元至正年間,14世紀中段”,至正是公元1341—1368年之間。那么后疃景芝趙氏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按1353年計算,到現(xiàn)在660多年關(guān)于后疃、祠堂、祖林位置可參考下面兩幅地圖。彩色地圖作者是景芝楊??±舷壬?,另外一幅為了更加清晰加工了一下,作者忘記了。景芝西有一條叫做小浯河的河流。1957年在景芝西南發(fā)掘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景芝兩字在文獻記載中,最早見于《元史·順帝本紀》,元順帝至元三年,“立高密縣濰川鄉(xiāng)景芝社巡檢司”。明代《萊州府志》《安丘縣志》《青州府志》中均提到“景芝鎮(zhèn)”;明代景芝歸青州府安丘縣、萊州府高密縣共管;俗稱北閣子的玉皇閣修建于明代。明末清初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將景芝鎮(zhèn)稱為:“齊魯三大古鎮(zhèn)”,萬歷七年,設(shè)萊州府通判駐于此。清代,景芝鎮(zhèn)由諸城、安丘、高密三縣分理,清中期一度曾由諸城、安丘、高密、昌邑四縣分理。景芝原有九城門,這事還和后疃趙氏有關(guān)。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防捻軍,趙氏家族的十六世趙鶴皋,帶領(lǐng)景芝父老鄉(xiāng)親修筑圍墻,事載縣志。城墻設(shè)九門:阜康門、啟文門、景陽門、鎮(zhèn)東門、保元門、永貞門、望闕門、眾成門、障浯門?,F(xiàn)在景芝的一些村莊名稱,可能由九門演化而來。清朝末期曾設(shè)縣丞于景芝鎮(zhèn),光緒十二年(1886年)《景芝鎮(zhèn)置署碑記》碑,記載了光緒年間景芝鎮(zhèn)鄉(xiāng)紳商賈捐錢為縣丞王錫之建立官署的過程。《景芝鎮(zhèn)置署碑記〉碑文:蓋景芝鎮(zhèn)。。。。。大清光緒十二年十一月民國時期,景芝鎮(zhèn)分屬安丘縣第三區(qū)和高密縣第八區(qū),各設(shè)區(qū)公所,還設(shè)安丘縣公安局景芝分局。趙氏先人元末來到景芝后疃 ,到現(xiàn)在近670多年的歷史。在《族譜原序》是這樣記載的:余家籍安丘,而始祖系直隸棗強縣人,始祖太平公于元時舉鄉(xiāng)科授渠邱令,未蒞任而卒于旅邸。二世祖子儀公乃扶柩東下,卜居卜塋于景芝鎮(zhèn)之后疃地,屬安丘遂人籍焉。數(shù)世后,族人漸眾,去始祖未遠,倘非早為譜敘嗣,是而世益遠人益眾,不惟失先人之諱,且有名字相犯而不知者幾何,不漸至陌路相視耶,于是為譜以敘之。當其時,首事者:汝桂;共事者:應(yīng)賁、甘烈、三慶;手掌者:架;敘書者:汝正。?俾族人知水木之思而隆敦睦之誼,則斯舉之寓意深,而垂訓遠于古人,立譜之意庶有當乎。《族譜原序》是創(chuàng)譜時記載于譜軸之上的“族譜序”。清朝雍正八年開始籌建祠堂,在雍正十二年祠堂建成后,十世長支世勛公手書,轉(zhuǎn)載寫于祠堂屏第一屏幅上,稱之為《族譜原序》明朝:八世創(chuàng)譜書于卷軸在族譜序文章《重修族譜汴梁采訪文》中記載:“于前明隆萬年間諱汝正祖敘譜于軸”。明隆萬年間也就是明朝隆慶和萬歷年號期間 。目前根據(jù)志書族譜內(nèi)容所了解,最接近創(chuàng)譜得準確時間點:1、正德十年(1516年)八世恩出生,與創(chuàng)譜成員架為親堂兄弟。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的年號,明朝使用正德這個年號一共16年。2、隆慶五年(1571年)九世應(yīng)元卒,應(yīng)元為八世恩長子。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的年號,時間為隆慶元年(1567年)至隆慶六年(1572年),使用該年號一共6年。3、崇禎壬午(1642年)含宏年四歲推測創(chuàng)譜在1550—1600年,具體年份有待考證。族譜原序中提到八世汝桂、汝正、架,還有他們?nèi)齻€的孩子們應(yīng)賁、三慶、甘列(譜系中沒找到,推測就是汝正四子啟烈)。族譜分支書諱、敘世系,四世堂兄弟八人,譜系分八支來敘記,從而有了四世分八支的說法。二世祖子儀公扶柩東下卜居卜瑩于景芝后疃地,子儀公有子二:長子仲禮、次子仲賓。仲禮公子四:溫、良、恭、儉仲賓公子四:讓、山、林、昇安丘市史志辦林衛(wèi)成老師,所著《安丘百家姓》書中描述景芝后疃趙氏:后疃趙,鳳尾翹 ;始祖令渠邱,途中駕鶴遙;落地景芝里,運開八支涌大豪。創(chuàng)譜成員及相關(guān)時間點前八世史料文字記載縣志府志中關(guān)于前八世情況,目前發(fā)現(xiàn)只有關(guān)于表彰節(jié)孝得記錄。所記錄得準確時間點對斷代很有幫助:正德十年、隆慶五年、嘉靖三十六年、萬歷二十二年、崇禎十六年趙雄妻李氏.雄正德十年病死.李年二十.有一子承恩.生九月.矢志以守.族豪百計凌奪不易也.後承恩早歿.李又撫其孫.才成立.而長孫應(yīng)元又卒.其婦李年僅二十.即自縊以殉.號為雙節(jié).隆慶五年六月初十日也.李年九十有四.有司歲時存問關(guān)于二支去向,歷次修譜序言中多次提到,到現(xiàn)在一直懸案未決明末崇禎年間李自成起義軍來到景芝,記載族譜的卷軸被掠去丟失,吾族人有二師公者(五支十世)背負其生痘疹之幼年堂弟含宏離家避亂,倉猝之間,在后疃東北松園中發(fā)現(xiàn)了趙氏譜系的軸卷,于是二師公遂收而存之,軸譜失而復(fù)得。在族譜序跋卷中載有《二師公存譜記》《二師公墓志》一文,詳述其事。“崇禎壬午,吾父諱含宏,年方四歲感痘疹。當其時闖賊兵來巳下西嶺,二師伯念吾祖止生此一子,肩負躲逃曲全性命,吾祖子孫繩繩以至今日者,皆伯之賜也。不特此也,吾家族譜舊書于軸,歲時展拜后樓,被賊兵掠去棄于莊之東北原松園中。伯于倉卒間見之曰:“是我族譜也”。遂身負先父,手攜軸歸而收存之。”修祠堂、族譜載于屏清朝雍正八年長支十世世勳公率族人共成祠堂,雍正十二年…以卷軸幅隘更制圍屏,尊其式而廣之閱…制屏十二幅祥列八支…第一幅是十世世勛所書族譜原序,族譜始記載于祠堂屏封之上。祠堂東墻之上記有《二師公存譜記》十二幅屏到底具體啥樣已經(jīng)無法搞清楚了,但其內(nèi)容第一幅是《族譜原序》,第二幅判斷為《修祠堂記》,八支各分別記載于其它屏上,內(nèi)容就是如下。重刻族譜 圖片上的字體,基本是老譜字體,長支三支以二刻譜字體為主,六 、七、 八支以三刻字體為主。這些刻本族譜,印刷質(zhì)量以三刻咸豐譜最佳。近期安丘文史達人牛鵬志老師(安丘歷代著述考)一書,給后疃趙氏族譜總結(jié)為:”自乾隆至民國,凡有五刻,亦為安丘眾族譜刊刻最多者“。家譜自元末遷安以來直至一九二一年第五次修譜時為止,已經(jīng)完整系統(tǒng)地保存了世系二十二代,時間相距五百五十余年的家族譜系檔案,這在全國范圍來說,特別是地方上來說除了孔孟世家不可比擬之外,保存的如此完整系統(tǒng)的家譜檔案可以說是很稀有珍貴的資料了……【92譜主要負責趙雷(雨田)語】
點和 說說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