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span> 嘴巴亂吃東西,我們就容易生病。嘴巴亂說話,我們就容易得罪別人。在人情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問題,都是嘴巴太多造成的。 嘴巴太多,這是符合沖動的人性的。舉個例子。別人說了你一句,你當(dāng)場就罵回去,以至于雙方的矛盾擴大化。 恰恰是這沖動的人性,會讓人闖禍。沖動,是人性的缺陷,倘若不加以克服,就容易到處碰釘子,撞南墻,沒有好果子吃。 克服沖動的人性,需要我們保持一定的理性。為人理性,懂得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才符合江湖的要求。 在這幾個方面,懂得守口如瓶,說明你很聰明。 一、涉及自身的金錢物質(zhì),要懂得守口如瓶。 這是一個“以利為主”的世界,注定人與人之間,會為了利益而鬧矛盾,甚至發(fā)生嚴(yán)重的沖突。 你賺了一點錢,就向某個親戚顯擺。親戚得知你比他賺得多,越看你越覺得不順眼。慢慢地,他們就會把你當(dāng)成敵人。 為什么親戚會看你不順眼?因為心理不平衡。人,只要心理不平衡,就會產(chǎn)生嚴(yán)重的“見不得人好”的心態(tài)。 你不希望別人過得比你好。同樣的道理,親戚也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人性就是,只希望自己好,而不希望別人好。 越有錢,越要保持沉默,或者裝窮。唯有不讓人發(fā)現(xiàn),也不讓人留意,才能躲避別人的針對和仇視。否則,麻煩事會特別多。 尤其是在這個年頭,仇富的情況愈發(fā)嚴(yán)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愈發(fā)尖銳。涉及利益方面,最好不要說太多,守口如瓶就好。 二、涉及別人的閑話,最好一句都不要說。 有道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span> 那些經(jīng)常談?wù)撌欠堑娜耍苍S他們就是“是非”的本身。哪怕他們不想沾染是非,可是非依舊會纏上他們。愛說是非,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忌。 就拿“說閑話”這一點來說,你認為,說別人閑話,這有問題嗎?你大概率會覺得,在背后說說而已,別人又不知道,哪有什么問題呢? 你認為說閑話沒問題,現(xiàn)實卻是,這個世界并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有可能,你所說的閑話,會被人添油加醋,傳回到當(dāng)事人的耳中。 當(dāng)事人可不管這是添油加醋的謊言,還是什么,別人就一口咬定這是你說的,那你就真的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人在江湖,有什么問題,聽一聽就好;別人的閑事,左耳進,右耳出就行了。至于閑話,一句都不要說。與其說多錯多,不如保持沉默,廣結(jié)善緣。 三、涉及平時的家長里短,就不要說太多了。 我們?nèi)粘=佑|最多的,究竟是什么?毫無疑問,就是雞零狗碎的家長里短。不是自己家長,就是別人家短,特別瑣碎復(fù)雜。 當(dāng)兒媳婦的,對婆婆很不滿,就到處跟別人說自己婆婆的壞話。不久,婆婆知道兒媳婦在背后說她,那她就會對兒媳婦不客氣。 當(dāng)朋友的,整天向你抱怨家庭的瑣碎之事,你聽了之后,除了滋生消極的情緒,就沒有什么正反饋的收獲了。越是談及瑣碎,越是煩惱叢生。 家長里短,就像是慢性毒藥。一開始談幾句,你感覺沒啥問題。長時間去談,整個人就會活成怨婦的樣子,走到哪都討人嫌。 說句不好聽的話,大家都很忙,沒有人喜歡聽我們的家長里短。倘若總是談及家長里短,相信我們的人緣會越來越差。 生活中的瑣事,爛在心底,自我消化就好。對于日常的家長里短,我們不妨保持一個態(tài)度,斷舍離。
四、江湖的潛規(guī)則,可以心知肚明,但不能說出來。 這個世界有兩套規(guī)則,一套是明面上的規(guī)則,一套是背地里的規(guī)則。一般來說,人類世界的運行邏輯,都以潛規(guī)則為主。 讀書的時候,我們在書本上接觸到的,都是第一套的規(guī)則。這套明面的規(guī)則,用來考試是不錯的,可用來生活,那就毫無作用了。 隨著我們出了社會,接觸到了一些人與事兒,那我們就會看透一些真相,感悟到一些潛規(guī)則。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沖動地說出來,告訴給別人聽。 挑破潛規(guī)則,將事情的真相擺在臺面上,這是愚蠢的行為。在人情社會,人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看破也說破”的人。 所謂“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就是這個道理。你是勤奮,還是懶惰,別人不管你,可要是你看破說破,不長眼,別人就會來教訓(xùn)你。 接觸到什么潛規(guī)則,看透了什么真相,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既然如此,就不要說出來了。不挑破,才是真正的會做人。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