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沒有了,可以去賺;心涼了,卻再也暖不回來。 很多人以為,家里有錢了,什么事情都可以搞定,如果搞不定,是錢不夠多。 可是,錢從什么地方來?沒有和睦的氛圍,工作的合力,是賺不到錢的。 再說了,若是家庭一日也不得安寧,一家人都心灰意冷了,就算有錢,這日子也沒有辦法過。 不得不知道,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以下三種狀況。 01 兒媳無理,攪亂家庭。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p> 很多家庭,持續(xù)多年都很好,一旦有了一個兒媳,就大變樣了。 明代作家馮夢龍,寫了一個有三兄弟的家庭。 按照父母的安排,三兄弟長大了,有人負責耕地,有人負責管理房子和財產,有人去讀書,生活安寧富足。 到婚配的年紀,老大娶妻田大嫂;老二娶妻田二嫂。 這時候,妯娌和睦,兄弟還齊心。 過了一陣子,老三娶妻田三嫂,家就馬上雞飛狗跳了。 三嫂認為,大家在一個鍋里吃飯,具體開支也不清楚,誰有私房錢,也不清楚。 她抱怨丈夫太老實,說:“公堂錢庫田產,都是伯伯們掌管,一出一入,你全不知道。” 她還預測,若是分家,自己兩口子,最吃虧。 為了平息矛盾,三兄弟決定分家。田土和房子都分了,唯有門口的紫荊樹,不知如何分配。 三嫂主張,砍掉樹,百分三段就好了。 樹沒有了,家的分手也敗了。此后,兄弟爭吵更多,還互相算計,互相防備。 詩曰:“同氣連枝原不解,家中莫聽婦人言?!?/span> 兒媳也是女人,若有“頭發(fā)長,見識短”的特點,就只能看到眼下的利益,開啟各種爭斗模式。 兒媳蠻橫無理,大家庭里的利益,都要得到最多;對于公公婆婆的贍養(yǎng)問題,不聞不問;對于丈夫的工作收入,總是抱怨太少了。 兒媳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也是拼命“護短”,反正自己的孩子,一直不會錯。從而縱容了子女的囂張,敗家子就出現(xiàn)了。 兒媳在家,和鄰居吵吵鬧鬧,導致方圓幾十里,都沒有一個可以互助的人。 兒媳為了享樂,就去尋找第三者。還口出狂言,這個第三者很富有,憑什么不讓找?真的厚顏無恥了。 兒媳對婆家的決定,開啟習慣性反駁模式。婆家的家業(yè),就別談什么成功了。 無理的人,不知道自己無理,還總是“得理不饒人”,這日子是沒有辦法過的。 02 公婆無德,帶壞子孫。
公公婆婆作為家里的長輩,不一定有很多錢,也不一定長期做管家。但是言行舉止,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公公婆婆的做法,會延續(xù)到子孫身上;公公婆婆的德行,會成為大家對一個家庭的口碑。 敗德的公公婆婆,讓子孫蒙羞,在地方站不住腳。 在北宋,名人歐陽修,因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事受劾,他進行辯解。 政壇對手薛宗孺抓住機會,造謠,說歐陽修和大兒媳吳春燕有染。御史蔣之奇也在一旁,添油加醋。 歐陽修是百口莫辯,在當年的三月,被貶出朝堂。 這次事情,讓歐陽修明白,什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都可以讓一個人的德行敗壞。若是貼板上釘釘?shù)氖虑?,那就更厲害了?/p>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公公很貪婪,和兒媳有染,這就導致父子沒有辦法相處,家庭關系變得復雜多恥辱。 還有婆媳矛盾,一旦爆發(fā)了,那就是沒有辦法調和的事情。 公公婆婆不會做人,總是指責兒媳,過于要求兒媳,導致兒媳一氣之下,離婚出走,家里的孫輩就沒有了母親,兒子就沒有了妻子。 更可怕的是,公公婆婆以偷盜、詐騙等為生。在地方名聲很臭,他們的子孫,沒有辦法在本地立足。 03 兒子無聲,非常弱勢。 有一個無解的問題:母親和妻子,同時掉進水里,先救哪一個? 救了母親,妻子有意見;救了妻子,母親怨恨。 母親是唯一的,不能不救;妻子是年輕的,來日方長,不能不救。 為難之下,兒子只能寂靜無聲。 兒子是家庭的頂梁柱,一旦無聲了,就會軟弱,甚至聽之任之。 兒子無聲,根本原因有幾個。 一是父母太強勢,導致兒子沒有自主權,不敢做自己。 二是妻子太強勢,導致丈夫只能服從,除了賺錢,就沒有其他權限了。 三是婆媳矛盾很厲害,兒子無法調停,從而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句話都不敢說。 四是男人本就軟弱,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是被欺負的對象。 一個家庭,男人都不發(fā)聲了,這就意味著天已經塌下來了。以后的日子,沒有陽剛之氣。 04 面對家庭的悲哀,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是亡羊補牢。 第一,兒媳進了門,是家庭多了一份力量,應該學會團結家人。用好家庭的規(guī)則,而不是用自己的道理。 第二,公公婆婆堅持積德積福,幫助周圍的人。兒媳進門之后,主動分家,避免瑣碎的摩擦。 第三,兒子多賺錢,增加做人的底氣。針對父母的錯誤,敢于批評;對妻子的無理,加強溝通和約束。 家庭就像一個單位,每個人的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若每個人先管好自己,引導大家,而不是指望大家,那么家庭會好很多。 《周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p> 帶著善意去看人,每個家人都有好處。 帶著善意去工作,每一件事都有陽光。 帶著善意去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