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范公手種千歲物,宜爾子孫加意培。番番落葉與世換,得得好春從地來,愿同季札保嘉樹,因讀周書知美材,為君弄筆寫共象,白日風(fēng)雨驚蒿萊。長洲沈周 范仲淹公親手栽下的千年古樹啊,愿你的后代子孫倍加珍惜與培育。看那紛紛落葉,隨著世代的更迭而變換,唯有這古樹,每當(dāng)春回大地,便煥發(fā)新生,生機盎然。我愿效仿季札守護他的名樹,研讀《周書》更知這樹木之美,不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承載的深厚文化與情感。此刻,我提筆為你描繪這共生的景象,仿佛白日里風(fēng)雨交加之氣象,驚擾了這林間蒿草與青苔的寧靜。梓,最容易念錯的一個字。很多人在起名字的時候,喜歡加上這個字。在古時,梓樹和桑樹是齊名的,桑梓往往代表著故鄉(xiāng),偉人寫過一首詩,就沿用了這個意思。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xué)不成名誓不還。這首詩也激勵著一代代出去打拼的人,一定要要創(chuàng)出一番名頭。《埤雅》中記載:“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意思是說梓樹是百樹之長,因此被稱之為“木王”。特別是它的果實細長如帝王頭上的琉璃冠下的萬千流蘇一般,因此就有了帝王的氣概。其木材質(zhì)輕堅韌、耐濕耐朽、材色典雅,可做家具、樂器、雕版等,因而梓樹被古人贊譽為百木之王。古人做琴,也喜歡用它做琴底,“桐天梓地”,視為琴中上品。在古代,梓樹常被種植于庭院或廟宇之中,既作為觀賞之用,又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圖·盜火者1 在徐匯區(qū),還有一個梓樹園,在冠生園路219號的一個居民區(qū)。
圖·盜火者1 洞庭湖畔樹葉還沒有掉落,瀟湘一帶秋天正要來臨。高敞的書齋,今夜風(fēng)雨飄搖,孤獨地躺臥在武昌城中。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重又縈繞心頭,身處江漢不由產(chǎn)生凄涼之情。不知高飛天外的鴻雁,為什么事情樂于遠途跋涉,高飛天外呢?這是沈周的后輩徐禎卿所寫。說明在蘇州這地界,種桑植樹也是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同是蘇州人,沈周和徐禎卿或有交集。徐禎卿書法題沈周《懷萱圖》。徐禎卿與唐伯虎交好。《三梓圖》的構(gòu)圖巧妙而富有層次。畫面以三棵梓樹為主體,它們錯落有致地排列,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yīng),形成了一種和諧而富有變化的視覺節(jié)奏。雖然畫中的人物并非主要焦點,但沈周僅以寥寥數(shù)筆便勾勒出了兩位高士的形象,其神態(tài)自若,仿佛正沉浸在深邃的交談之中。蘇州城西天平山東南麓的范公祠,是紀(jì)念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立言于士林。曾任蘇州知州,治理水患,創(chuàng)建州學(xué),造福鄉(xiāng)里。但蘇州有兩范,北宋的范仲淹和南宋的范成大。淳熙十年(1183),范成大因病辭歸,隱居于蘇州城西上方山麓的石湖之濱,自號“石湖居士”,時年58歲。此后10年一直隱居于此,建造“石湖草堂”別墅。沈周與朋友常于石湖聚會、雅集,題跋中到底說的是哪個范公還未可知呢! 在周鼎的題跋中說到了遼陽劉獻之。遼陽劉獻之來吳,與沈周相識于姑蘇。沈周還贈送其畫。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公手種千歲物”,其寓意很深,有垂范后人之意。不必是棟梁,可以是奇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