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釋名]中國古建筑中的名詞解釋--臺基石作工程(一) INVITATION 很多人瀏覽中國古建筑時只對它的恢宏大氣和靈動之美表示嘆服,但對古建的建筑法式并不甚了解。中國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歷來只掌握在一工匠手里,大部分工匠傳授采用師徒式傳授,嚴守密不外傳的守則。這里,我試以一些古建書籍為例,對古建筑中的各部位、部件的名稱進行解釋,以使大家對中國古建有所認識。 今天先從石作工程講起。 臺基簡圖 臺基 01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就是單體建筑的基座,包括臺明、臺階、欄桿、月臺四個基本組成要素。 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從形式上分為普通平臺式和須彌座兩大類。普通臺基外形簡潔,多為素方盒子;須彌座臺基,側邊多做凸出凹進的線腳,形式華麗、做工精細。 臺基由地面以上的露明部分和地面以下的隱蔽部分組成, (一)普通平臺式臺基 小式建筑的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大式建筑的臺明高為柱加斗栱高(臺明上皮至桃尖梁下皮)的1/4。 有些大式建筑的臺明前邊還增加一個比臺明低一階沿的“月臺”。月臺本來為“樂臺”,屬于建筑臺基的一部分,是舉行宗教祭祀活動場所。大型建筑的臺明還附有臺階、欄桿等臺基構件。 露臺·樂臺·月臺:殿基階臺前的平臺稱為露臺,也叫樂臺或月臺,為了祀奉和朝拜或禮樂演出需要而設。露臺比殿基階臺低五寸(約15厘米)即一踏步的高度。寬度約為殿基寬度的三分之二。露臺為四方形,圍以欄桿,上鋪的石板叫地坪石。在臺的前、左、右三邊均設有階沿(臺階踏步)。 (二)須彌座臺基 ●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指上下皆有枋、梟(弧形凸面)、混(弧形凹面)、束腰的臺基,形體與裝飾比較復雜,一般用于高級建筑。 普通臺基構造 02 踏跺:即臺階,也叫踏步,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于臺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它不僅有臺階的功能,而且有助于處理從人工建筑到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過渡。傳統(tǒng)建筑中的踏跺形式還有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等,根據(jù)建筑的大小制式不同而定。高寬比一般為1:2,特殊情況下可1:1。 硯窩石(燕窩石):相當于臺基下的土襯石,踏跺臺階之最下一級,埋在臺階底下基礎石,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與臺基的土土襯石齊平,用以抵抗臺階推力。 土襯石:置于臺基陡板部分之下,圍臺明外沿一圈所臥砌之石條,與地面基本相平之石。土襯石是臺幫石活的底層構件,也是臺明與埋深的分界點,它是承托其上所有石構件(如陡板、埋頭等)的襯墊石。 陡版石:臺明階條石以下,土襯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間直立的石件。實為攔土墻外層鑲嵌的圍護石板。是臺幫石活底層之上的第二層,位于臺明四周側邊作為護邊石。陡板石一般立置于背里磚外皮,陡板外皮上與階條石外皮齊平,下端安裝在土襯石落槽內(nèi)。 隔身版柱:在臺基壓闌石與土襯石之間的臺腰部位,用短柱分隔成許多格子的臺基。短柱稱“隔身柱”,凹下的格子板稱“陡版”。 階條石(壓闌石):臺階最上一層平面為四周一圍的條石,清代稱階條石,宋式稱壓闌石、壓面石,法原中稱為階沿石。它是臺基最上面一層石活的總稱,位于臺明地面周邊,起保護臺面的作用。每塊階條石由于所處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好頭石、落心石,“好頭石”又稱“橫頭”,位于前、后檐的兩端;宮殿及重要建筑中,好頭石通常與兩山條石連做,叫做“聯(lián)辦好頭”;“坐中落心石”又稱“長活”,位于前、后檐的中間;“落心石”位于坐中落心石與好頭石之間。 垂帶石、垂帶踏跺:垂帶是在踏跺兩側由臺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在踏跺兩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傾斜而下,其寬厚尺寸同階條石,與明間兩側檐柱中線對齊。有垂帶的臺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臺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托垂帶,硯窩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 象眼·三角石:位于臺階兩側的三角形部分,吳稱“三角石”。法原稱“菱角石”,宋、元時砌成逐層內(nèi)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則用平砌。 平頭土襯石:垂帶象眼之下,在臺階硯窩石與臺基土襯石之間之石。 角柱石:角柱石是臺基四個轉角處的長方體石柱。清代時因為臺基變矮,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階條石下面而不用角石。除了臺基處設置角柱石以外,墻體轉角處或建筑墀頭部位均可設置角柱石。 埋頭:又稱臺明的角柱石。位于臺明轉角處階條石之下的石件。 營造法原中的臺基 清式營造則例中的臺基 如意踏步·如意踏跺:有的臺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臺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于住宅或園林。如意踏步形式自由,有的將踏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規(guī)則形狀。 須彌座臺基構造 03 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從下向上,依次為: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地伏組合而成,有此也會根據(jù)高度部分減少或增加層次,但圭角、上下枋、束腰不減少。一般用于高級建筑。 宋《營造法式》須彌座圖 圭腳: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須彌座高度分51等份,圭腳高度為10等份。 梟:剖面呈凸面曲線狀的石或磚。 混:剖面呈凹面曲線狀的石或磚。 束腰:須彌座上梟與下梟間退進的直立部分。 清式營造則例中的須彌座 金剛柱:把須彌座的束腰轉角處的角柱雕刻成基本圓柱,附以力士神、如意,或分上中下三段式的瑪瑙柱形。 金剛柱圖示 最后介紹以上現(xiàn)在還比較常用的兩個詞: 1、過門石 現(xiàn)在指鋪地板磚(或石材時)門下的與門洞口同長,寬度與墻厚一致的地板磚(或石材),經(jīng)常與大面地板磚(或石材)用不同的顏色,以區(qū)分和美觀。 以前的過門石和現(xiàn)在的叫法相同,但也有不同。以前的過門石,是指由門檻下穿過之石。 現(xiàn)在所稱的過門石在古代應該叫檻墊石,但也有不同,不是太準確。檻墊石在檻墻下通長有,現(xiàn)在的過門石只是門下有。 檻墊石:墊在門檻下邊的條石,與門檻平行,上皮與地面或臺基表面齊平,墊于門檻下石塊,施置的方向與建筑面闊方向一致。 二、礓碴 現(xiàn)代多指在坡道施工時斜坡面上做成鋸齒狀的面層,以起到坡道防滑的效果。是將普通坡道抹成若干個高度為1厘米、寬度為5-6厘米的小坡段,斷面形如木工鋸齒,沒有明顯臺階也能有效防滑。 古代礓碴指用磚或石材建成、呈現(xiàn)鋸齒形斜坡結構石材。 人劃線 [古建釋名]中國古建中的名詞解釋--石作工程(二) INVITATION 很多人瀏覽中國古建筑時只對它的恢宏大氣和靈動之美表示嘆服,但對古建的建筑法式并不甚了解。中國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歷來只掌握在一工匠手里,大部分工匠傳授采用師徒式傳授,嚴守密不外傳的守則。這里,我試以一些古建書籍為例,對古建筑中的各部位、部件的名稱進行解釋,以使大家對中國古建有所認識。 上節(jié)講的臺基石作工程,這節(jié)繼續(xù)講欄桿石作工程。
闌桿·勾闌:即欄桿,由望柱、尋杖、闌版、盆唇和地栿等構成??v木為闌,橫木為干,為楯,唐時合稱“闌楯”,宋代稱“勾闌”。一層闌版為“單勾闌”,二層為“重臺勾闌”。勾闌以構造不同可分為望柱型、尋杖型、直欞型、欞型、實板型、靠背型等。以使用位置可分為臺基欄干、柱間欄桿、平座欄桿、扶梯欄桿等。 欄桿是設置在基座四周、房屋樓層平臺和樓梯邊沿以及橋梁兩側的構筑物,它的功能是防止行人從高臺、樓層和橋面跌落,起到保護安全的作用。 欄桿是中國古建筑外檐裝修的一個重要類別,在建筑的臺基、走廊處和池水邊都經(jīng)??梢钥吹綑跅U的身影,不論是廳堂、居室、亭、樓、水榭等建筑也都可以設置欄桿。欄桿對于講究布景、造景的園林尤為不可缺少。 古稱“勾闌瓦舍”中的“勾闌”就是指欄桿,“勾闌瓦舍”原意指裝飾精美的戲臺(四周帶有欄桿,屋面有精巧磚雕的房子)等,后多引申為戲樓、青樓等。 古時欄桿,無論室內(nèi)室外,皆由木料制作,最簡單的形式是在臺面上立若干木柱,柱間搭一橫桿,高度約相當于在人腰部與肩部之間,以能擋住人體為原則。古時稱縱木為桿,橫木為欄,故稱欄桿。露天的欄桿經(jīng)日曬雨淋很容易損壞,所以逐漸用石料代替木材,石欄桿成了室外欄桿的主要形式,這里要講的就是這類石造欄桿的形制。 欄桿 01 宋式勾闌 宋《營造法式》中述及的石欄桿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重臺勾闌,另一種是單勾闌。 清式勾闌 清式石欄桿的構成形態(tài)多樣,主要有尋杖欄桿、欄板式欄桿、羅漢欄板式欄桿三種,其他如直欞欄桿、石坐凳欄桿等散見于民居及園林之中。 地栿 地栿是欄板的最下面的一層,直接放在地面以上,也有的直接放在地下與階沿石合做在一起。一般地栿的位置比臺基階條石(或須彌座上枋)退進一些。 欄板 “欄板”是欄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它是在整個欄桿的各個構件中雕飾最突出的一個構件。正因為欄板多用雕刻花紋作為裝飾,非常漂亮、華麗所以也稱為“華板”。欄板置于望柱與望柱之間,如果從它的剖面看,為上窄下寬的形式。欄板在欄桿中位于望柱之間,起裝飾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有“尋杖欄板”和“羅漢欄板”。一層闌版為“單勾闌”,二層為“重臺勾闌”。 欄板的樣式,隨著欄桿的不斷發(fā)展而變化,禪杖欄板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禪杖欄板也就是“尋杖欄板”,按雕刻式樣又可分為透瓶欄板和束蓮欄板兩種,這兩種中又以透瓶欄板較為常見。 欄板的各種式樣 望柱 望柱處于勾欄欄板兩端,于兩側固定欄桿,下由地栿承托。望柱可以分為柱頭和柱身兩部分,斷面多為方形。 對于同一建筑,官式建筑只采用一種樣式,地方風格可采用多種樣式。柱身一般做兩層池子,柱子總數(shù)應為雙數(shù)。 柱頭的形式種類較多,常見官式做法有蓮瓣頭、復蓮頭、石榴頭、二十四氣柱頭、疊落云子、水紋頭、素方頭、仙人頭、龍鳳頭、獅子頭、麻葉頭、八不蹭等。 望柱頭的各種樣式 垂帶欄桿與一般欄桿不同之處就是其整體形象是隨著垂帶傾斜的,即其各個構件在橫向上均與重帶平行。其最下面一根望柱的前端常常置一抱鼓石。 垂帶上欄板柱子的尺寸應以臺基上欄桿的尺寸為基礎,如“長身柱子”“長身欄板”和“長身地栿”,根據(jù)塊數(shù)核算其長度,再根據(jù)垂帶的坡度,求出準確的規(guī)格。 坐檻:同坐闌,園林建筑中的石欄桿,形體低而寬,沿橋側或月臺邊布置,可兼作坐凳。 人劃線 [古建釋名]中國古建筑中的名詞解釋--石作工程(三) INVITATION 很多人瀏覽中國古建筑時只對它的恢宏大氣和靈動之美表示嘆服,但對古建的建筑法式并不甚了解。中國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歷來只掌握在一工匠手里,大部分工匠傳授采用師徒式傳授,嚴守密不外傳的守則。這里,現(xiàn)試以一些古建書籍為例,對古建筑中的各部位、部件的名稱進行解釋,以使大家對中國古建有所認識。 上節(jié)講的欄桿石作工程,這節(jié)繼續(xù)講其他部位石作工程。 門鼓石 01 門枕石: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zhèn)門石等,是門檻內(nèi)外兩側安裝及穩(wěn)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門枕石一般都是長條形的,一頭在門外,一頭在門內(nèi),門內(nèi)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中間一道凹槽供安置門的下檻,門內(nèi)部分上面有一凹穴叫海窩,供門軸轉動之用。門軸的上端由聯(lián)楹木固定,下端落在海空內(nèi)。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nèi)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一般做成抱鼓石樣式。 抱鼓石:又稱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一般是指位于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tài)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發(fā)展了宅門的功能構件門枕石,其等級是由門的等級決定的。 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稱之為“螺蚌抱鼓石”,因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勢,很像一只螺或蝸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負的厚重外殼。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門為代表的樣式,稱為“如意抱鼓石”,中間為由兩個橫放的仿錐鼓與下部的方形錦巾組合的如意形而得名。抱鼓石鼓頂?shù)摹蔼{子”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據(jù)《營造法式》:將圓鼓上部雕成獅形者,叫拉獅砷或挨獅砷。 抱鼓石又可按形狀分為圓形和方形, 圓形鼓子多用于大中型宅院的宅門,一般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圓形鼓子部分,約占鼓子全高的三分之二,由一個大圓鼓和兩個小圓鼓組成,大圓鼓中心為花飾、兩邊有鼓釘、鼓面有金邊,兩個小鼓是大鼓下面的荷葉向兩側翻卷形成的腰鼓部分。圓鼓子的側面中心花飾為團花形式,內(nèi)有花紋,也有草紋、動物紋、神獸紋,還有一些吉祥紋,內(nèi)容豐富,變化多端,其中以轉角蓮花最為常見。圓鼓子的正面一般雕刻著如意草、荷花、寶相花等圖案。鼓子下部為須彌座,與一般的須彌座一樣,由上枋、下枋、上梟、下梟、束腰、圭角等部分組成。不同的是,在須彌座的三個立面有垂下的包袱角,上有精美的雕刻。 方鼓子比圓鼓子略小,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宅門,如小型的如意門、隨墻門等。方鼓子由幞頭和須彌座兩部分組成,幞頭上刻有臥獅。因為其主要部分是幞頭所以又稱幞頭鼓子。方形鼓子的鼓面為方形,由于沒有圓的限制,上面的紋案雕刻更為靈活、多變。 民間多流傳一種說法:武官大門口放圓形抱鼓石,意思是做戰(zhàn)鼓,以示武功。文官大門口放方形抱鼓石,意思是書盒,以示滿腹經(jīng)綸。這種說法多為民間,沒有根據(jù),實際上并不一定,大門石一般還是以圓形居多。也有放石獅子,多用于王府。 宅門前所立抱鼓石上還有一個特別的裝飾,即在鼓子的上部還雕有趴、臥、蹲等不同形態(tài)的獅子。趴獅的獅身基本含在圓鼓中,只有前面的獅子頭略微仰起,幾乎不占立面高度;臥獅與趴獅相比,占據(jù)一定的高度;蹲獅則是前腿站立,后腿伏臥,頭部揚起,比臥獅所占立面高度更多。 滾墩石:獨立柱垂花門的柱礎,兩端做抱鼓,中間鑿一栽立柱用的上下貫通的透明椎眼。狀如兩個連在一起的圓型門鼔石,起穩(wěn)固垂花門木柱,并有裝飾作用。 挨獅砷:砷石雕刻有獅形,其背連于砷石,該砷石稱挨獅砷。又稱夾桿石或鑲桿石。有的砷石并未雕獅形,只是外形與挨獅相似,亦名為挨獅砷,大多用于石牌坊夾柱或旗桿的夾桿石之處。 墻體及其他的石作 02 腰線石 在墀頭的前后兩塊押磚板之間,連接壓磚板的平砌的長條石,叫腰線石。 常設置于山墻上身與下堿之間,為人工加工規(guī)則條石,清工部《工程做法》將其歸入山墻石作。山墻設“腰線石”,多為小式建筑做法,源于唐宋時期土坯墻與磚墻結合中的絎木。 腰線石是山墻上身與下肩分界的—種平臥石,一般與壓磚板同厚齊平,處于兩端壓磚板之間。 挑檐石 于硬山建筑山墻樨頭部位山墻的山尖之下一上身之上,橫著伸出檐外之石料板材,明清式稱挑檐石。 石板瓦 石影壁 現(xiàn)在做石牌坊的很多,大都是機雕石材,分件安裝,現(xiàn)代技術已十分熟練,可批量制作,大大節(jié)約造價。 |
|
來自: 天童老僧 > 《建筑/橋梁/隧道/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