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中醫(yī)碩士研究生,國家執(zhí)業(yè)中藥師,實戰(zhàn)派中醫(yī),曾就讀于暨南大學、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酷愛中醫(yī),矢志岐黃,耽玩中醫(yī)十余載,理論功底扎實,熟讀中醫(yī)四大經典,旁通各家學說,博采諸家,融合傷寒與溫病,推崇經方,不薄時方,勤于筆耕,已撰寫公眾號文章百余篇,私淑李東垣,臨證重視脾胃,主張針灸和中藥結合使用,臨證處方用藥精簡,專注于中醫(yī)經典理論以及歷代經典名方的臨床應用研究,擅用歷代經典名方治療內科、婦科以及兒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消風散出自明代醫(yī)家陳實功的《外科正宗》,這個消風散主治風疹、濕疹,相當于西醫(yī)的各種皮炎、蕁麻疹等皮膚瘙癢性疾病?!跋奔聪帮L”指風邪,消風散就是能消除風邪的一首方劑。 皮膚病最讓人抓狂的瘙癢,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有些還會抓破流水、流血,癢的人心煩意亂。那么這個皮膚病中醫(yī)是如何認識的呢? 首先這個瘙癢是因為風邪,風邪善行而數變,游走不定,皮膚病的瘙癢一般部位也不固定,全身到處都癢,取類比象,所以把瘙癢的原因歸為風邪所致。既然是風邪作怪,治療就要用到祛風止癢的中藥來對付它。 本方用到了荊芥、防風、牛蒡子和蟬蛻,荊芥能祛風止癢,防風更加不用說,和荊芥幾乎是搭檔,防風為風藥之潤劑,溫而不燥,能把風邪擋在外面,故名防風。牛蒡子辛,微寒,在中藥學中屬于辛涼解表藥,辛味就能發(fā)散,所以它也能祛風。蟬蛻就是知了的殼,所以它還有個別名叫做蟬衣,這個名字取得多形象,就像它脫下來的衣服,中醫(yī)取類比象,以皮之皮。這一組藥主要是祛風止癢。 有些皮膚病還夾有濕邪,表現為抓破以后流黃水,舌苔白膩或者黃膩,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到燥濕的藥,當然風藥本身也可以祛濕,風一吹,地上就干了嘛,風能勝濕的理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蒼術苦溫,能燥濕健脾,既能燥濕,還能健脾,燥濕針對的是濕邪,健脾針對的脾虛,脾虛之后就會產生濕,因為脾主運化水濕,它的功能下降了,自然水濕就多了,反過來,濕邪多了,會困阻脾的運化,所以用蒼術是非常妙的,標本同治。 其次用到了苦參,苦參這個藥非???,聽這名字就知道,中藥里面有四大苦藥,分別是黃連、黃柏、苦參、龍膽草,它就是四大苦藥天王之一,所以這個藥不要輕易用,太苦了,難以下咽。但是對于皮膚病,我們可以煎水外洗,這樣就避免了這個副作用。很多的參都有補益的作用,如人參、紅參、黨參、西洋參、太子參,但苦參卻是個例外,不但不能補,還能瀉。 木通這個藥分為關木通和川木通,現代藥理研究表面關木通因為含有馬兜鈴酸有一定的毒性,現在多不用,如果需要用木通可以用川木通。木通是利水通淋的,想讓濕有個出路,用利水通淋或利水滲濕的藥使它從小便排出去。中醫(yī)里面治濕的方法有很多,如芳香化濕、苦溫燥濕、利水滲濕、溫陽化濕、健脾祛濕以及風能勝濕。多種方法可以同時進行,多管齊下。 石膏和知母,都是寒性的,主要是清熱瀉火,濕郁之后容易化熱,以石膏和知母來清熱。石膏和知母加上本方的甘草,再加上粳米,就是《傷寒論》中的白虎湯了。 最后一組是當歸、生地和胡麻仁,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用當歸、生地和胡麻仁來滋陰養(yǎng)血。其中當歸養(yǎng)血和血,生地清熱滋陰涼血,胡麻仁也能滋陰養(yǎng)血。如果說祛風、燥濕、清熱是祛邪,那么滋陰養(yǎng)血就是扶正。中醫(yī)治病從來都不會單純的攻邪,時時顧護人體正氣,正氣足了所有的問題都會煙消云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本方用藥達13味,算是個大方子,但仔細分析之后,不過是四類藥:第一類,祛風組合,荊芥、防風、牛蒡子和蟬蛻;第二類,祛濕組合,蒼術、苦參和木通;第三類,清熱組合,石膏和知母;第四類,養(yǎng)血組合,當歸、生地、胡麻仁。最后還有個甘草,調和諸藥。 看似一個簡單的皮膚瘙癢,中醫(yī)治療是多管齊下的,并非只是單純的去止癢。那么本方主治的皮膚病是濕熱兼有血虛,所以并不是適合所有的皮膚瘙癢,最終還是需要辨證。 消風散方歌: 消風散內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 知膏蒡通歸地草,風疹濕疹服之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