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傷寒論》還有一個入手竅門,就是匯集多版本,比較參考研究閱讀,會得到許多不同的收獲。 目前,浮出市面的傷寒論版本,有:宋本通行本、高繼沖本、敦煌殘本、孫思邈本、康平本、康治本、涪陵古本、桂林古本、脈經(jīng)本、淳化本等等,有十多個版本。其中孫思邈本、淳化本有一個地方顯得非常不一樣。 淳化本傷寒論,也叫江南秘本傷寒論,這個版本最早收錄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編成的《太平圣惠方》卷八,是六朝醫(yī)師秘本之僅存者。孫思邈說,“江南醫(yī)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可見此本何其珍秘。 其特別之處,就是在陽明病篇,有兩個條文出現(xiàn)“冬陽明”之的病名,其他版本都沒有這個現(xiàn)象。淳化本具體條文是: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其頭必痛,宜建中湯。 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fā)潮熱,其脈浮者,宜黃芩湯。 宋本通行本載文在197條、201條。 197.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很多人認為“冬陽明”之“冬”字是衍文,傳抄時就進行刪除了,其實這一“冬”字即是說明其中的病機、氣機而來的。我曾經(jīng)說過,傷寒論的高明,是因為仲景遵循內(nèi)經(jīng):“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的氣位立體觀,即空間與時間融合一體、互相滲透的古代科技思維。仲景就是以氣位立體觀為基本前提,創(chuàng)建、完善湯液治?。▋?nèi)治法)理論大廈的。這種氣位一體觀,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傳統(tǒng)方法論。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其頭必痛,宜建中湯。 解:被診斷為陽明?。ɡ锊?、陽?。凑G闆r下,病人胃陽熱盛,逼迫津液外出,理應當是出現(xiàn)多汗。但是現(xiàn)在看到的病人“反無汗”,這時應該反向推理,延伸理解到,仲景在這個條文想申明的是,病人乃是胃中無陽;看到病人“小便利”(尿量多長或者尿次數(shù)頻繁),這明顯是陽不在胃,是陽往下傾移了,陽從下泄。 胃中無陽,中焦失溫,積之稍久,胃中獨治之寒,厥逆上攻,故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冷也;必苦頭痛者,即是說陰盛源自于手之陽與中上焦之氣不相順接形成的癥狀,實質(zhì)上與陽邪并無交涉、并無關聯(lián),頭痛癥狀只是標不是本。機體所急所苦在里,當救其里,宜建中湯溫補中焦。 用易經(jīng)思維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那么條文中有一“嘔”字,即可知道病人不能食,納差之象已現(xiàn),此胃中虛冷之陽明定矣,故一云冬陽明病。 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fā)潮熱,其脈浮者,宜黃芩湯。 解:這條講的也是胃中虛冷,無陽也,無力迫津液外出,郁積之熱只能借時而成潮熱,積一陣熱一陣,脈浮說明積在表,脈浮為其標非本也,此是虛熱郁積在表定矣,此刻表為機體所苦所急,急則治其標,故宜黃芩湯徹其表熱。 淳化本兩條冬陽明病的條文,實質(zhì)是在指導,觀察陽明病胃中虛寒證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其氣機,到底氣機是向上向外走,還是向內(nèi)向下走,向上走得相對過亢的,就用陰藥把它相對過亢的氣給收一收、冷一冷;向下走得過盛的,就用陽藥把它相對過盛的氣給提一提、溫化一下。仲景理法如此而已,并非玄妙不可通也。 居于這點,你就可以理解,為啥宋本通行本中陽明病開篇下的提綱那里,為何出現(xiàn)(一作寒)這些感覺多余的文字了。不是多余,而是人們根本只理解字面上的陽明病而已。仲景整體完整性的理法真銓,不傳世久矣。世人皆喜歡碎食,執(zhí)方治病,不愿動太多腦筋。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一作寒是也”,真的只是字太小,容易被忽略了嗎?我覺得肯定不是這樣的。 “冬”在中國古代科技,特別是歷法中,它是時間與空間的統(tǒng)一體。你也可以把“冬”理解成為一個器皿,“寒”這個器皿所承載的氣,“寒”是居住在“冬”里面相應之氣。這就是我提到的氣位一體觀,“以命名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這也是五運六氣的基本方法論。 有這“冬”字,才好深入理解陽明病的完整含義,示陽明病治法之規(guī)矩,也才能進一步彰顯仲景繼承內(nèi)經(jīng)的氣位一體觀,無此“冬”字就不能申明其大義。可以看到,仲景之后,人們注解傷寒論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的,各抒己見,不尊經(jīng)典久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