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古跡不可追,依稀見殘柘。坐聞流泉哀,百折空亭下。” 這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寫下的《曉游潭柘寺》,此時還能“見殘柘”。 潭柘寺得名于龍?zhí)逗丸希ㄒ羧邕@)樹,《日下舊聞考》稱:“潭柘寺,相傳寺址本青龍?zhí)?,上有柘樹。”但神穆德、釋義庵于乾隆四年(1739年)出版的《清潭柘山岫云寺志》中,已“柘樹千嶂、修竹箯(音如鞭,意為竹)娟者,今無矣”“柘木惟存枯株一枚”。 其實,據清人朱彝尊《日下舊聞》所抄:“潭柘寺,山環(huán)無柘,惟殿左有枯株久仆?!敝煲妥鸨炔芤?9歲,朱彝尊都沒看到,曹寅是用哪只眼看到的?可能曹寅起得太早,沒看清楚。 今寺中柘樹是后人所植,非舊物。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流傳甚廣,到目前為止,未見晉唐實物,此說依據明代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諺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夫潭先柘,柘先寺,寺奚遽幽州論先,潭柘則先焉矣。”至于說潭柘寺始于晉代,更晚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吳陳琰的《岫云寺蓮池記》碑文:“經羅喉嶺有寺曰潭柘。在晉日嘉福,在唐曰龍泉。位群山之中,九峰環(huán)列,為西山最深處。” 目前的實物證據不早于金代,在潭柘寺塔林中,有4座金塔,8座元塔,是北京三大塔林中最大的,共計75座塔。潭柘寺本有4處塔林,僅存此處,分上下兩部,下部早,上部晚。考慮到潭柘寺“元(末)毀于兵”,下塔林的歷史遺跡便尤顯珍貴。 第一個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 “遼以釋廢”,金初“禁私度僧尼”,據《金史》:“上京(今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慶元寺僧獻佛骨,(吳乞買)卻之?!?/p> 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皇子濟安生”,他24歲才有兒子,特別興奮,“令燕、云汴三臺普度,凡有師者,皆落發(fā)”,被扣金國15年的宋使洪皓在《松漠紀聞》中記:“得度者,亡慮三十萬。” 金熙宗是首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 金顯宗也到過潭柘寺,住持重玉法師寫詩:“一林黃葉萬山秋,鑾仗參陪結勝游。怪石爛斑蹲玉虎,老松蟠屈臥蒼虬。俯臨絕壑安禪室,迅落危厓?yōu)a瀑流??尚t塵奔走者,幾人于此暫心休?!苯鹈鞑迥辏?194年)刻成碑,是潭柘寺中現存最古碑。 潭柘寺塔林中,了奇禪師塔(又名奇公塔)最古。 據《潭柘山岫云寺志》:“師名了奇,姓潘,白霫(音如席,白霫是鐵勒十五部之一)富庶縣(今屬遼寧省朝陽市)人。年十六,試經得度,以華嚴為業(yè)?!?/p> 金代試僧制度嚴,三年一試,“以誦經通得度”,只錄80人,滿20歲方可受戒。據學者王德朋在《金代度僧制度初探》中鉤沉,宋代試僧考試包括《法華》《心地觀》《金光明》《報恩》《華嚴》五部經,《華嚴》中取四帙,其余各取一帙,從八帙內出題,每帙取兩卷,每卷出四題,每題以讀百字為限,即:題目列卷首幾句,應試者接誦,依音釋為通者乃合格。欲通過考試,行者需“念(意為背誦)經一百紙,或讀經五百紙”,每紙425字,即背4.25萬字。 金朝試僧方式抄自宋代,了奇禪師16歲能通關,實屬不易。 潭柘寺盛于海陵王 了奇禪師通過考試,“大定三年(1163年)后,遍歷諸方”“十年(1170年),示化竹林,荼毗(火葬,被佛教視為正葬),火光中青蓮冉冉,舍利五色,建塔于潭柘廣慧塔之東”。 金代重禪宗,曹洞宗、臨濟宗、云門宗均匯集中都,華嚴宗、密宗等漸邊緣化。了奇禪師精《華嚴經》,“窮玄洞奧,歷參知識”“學徒云萃,展缽敷坐,數盈五千”。了奇禪師塔建于1170年,高僅4.75米。相比之下,5年后建成的廣慧通理禪師塔高達22米。 據學者張云濤在《試論潭柘寺宗教與傳承》中鉤沉,廣慧通理禪師是了奇的師傅,俗名侯開性,北京懷柔人,9歲出家,曾云游汴梁、洛陽等地講學,名噪一時,得海陵王器重,任命他為竹林寺(即潭柘寺)住持。 海陵王初期崇佛,一是女真有敬佛傳統,即《松漠紀聞》中稱:“胡俗奉佛尤謹,帝后見像設,皆焚拜;公卿詣寺,僧坐上座?!倍堑漳竿絾问希êA晖醯纳甘谴笫希┬欧?,崇佛是為拉攏徒單家族。 廣慧通理禪師曾一度離開潭柘寺,又被請回,潭柘禪學由此而興,故他的靈塔奇高。潭柘寺塔林中還有政言禪師塔、相了禪師塔,他們都是廣慧通理禪師的弟子,塔高均不足5米。 政言禪師因“成績卓著”,塔銘由皇室完顏璹(音如熟)撰文,完顏璹擅詩,被稱為“百年以來,宗室中第一流人也”;相了禪師是義州人(今遼寧省義縣),俗姓宋,受金國第七代皇帝衛(wèi)紹王的女兒所請,任潭柘寺住持。 金代潭柘寺中高僧還有萬松行秀大宗師、海云大宗師、歸云禪師、悟歸禪師等。 成吉思汗稱他“小長老” 元滅金后,潭柘寺進一步發(fā)展。據《元史》:“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痹谠热酥?,僧高居第三。 學者張冰冰在《元代宮廷崇佛史事考》中指出,蒙元宗教政策可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太祖十四年(1219年)至太宗朝(止于1241年),傾斜于道教;第二時期為定宗朝(1246年—1248年),傾斜于基督教;第三時期為憲宗朝(始于1250年)至世祖朝(止于1294年),傾斜于佛教。 頻繁轉型中,海云大宗師的經歷最具代表性。 海云俗名宋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今山西省嵐縣)人,“人品恢偉,童幼神悟”,12歲即參禪,拜燕京慶壽寺(后名雙塔寺)第六代住持中和璋為師。據學者孟君在《海云禪師其人》中鉤沉,海云先后兩次被蒙古大軍擄走,幸得軍中識者推薦,木華黎予以優(yōu)待,成吉思汗特下令“存濟無令欺辱”,并問“小長老好”,“于是天下皆以'小長老’稱之”。成吉思汗賜予固安、新城、武清之地,以及房山栗園、煤坑和燕京房舍,封海云為國師。 學者任紅敏在《忽必烈潛邸方外人士考》中鉤沉,忽必烈稱帝前,“思大有為于天下,延籓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佛教中人有海云大宗師、劉秉忠(海云的弟子,法名子聰)、耶律楚材(他的師傅是萬松行秀大法師,今西四磚塔胡同中的磚塔,即其骨殖塔)等。 忽必烈重佛教,因當時佛教強調“休戚安危,皆在乎是否行仁政,也在于天,無論在天在人,都不離人心,即仁慈之心”“王者當以仁恕存心”,近于儒家。 佛日圓明海云禪師塔 元大都城墻為他拐彎 忽必烈問海云,在家出家異同,海云說:“佛性被一切處,非染、非靜、非生、非滅,何有同異?殿下親為皇弟,重任藩寄,宜稽古,審得失,舉賢錯枉,以尊主庇民為務,佛法之要孰大于此!” 此說得到忽必烈的認同,亦得到忽必烈的母親克烈·唆魯禾貼尼(拖雷的正妻,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均稱帝,她被稱為“四帝之母”)的認同。她本是景教徒,卻下旨“優(yōu)待僧道”。 蒙元重佛,甚至在塞外還建了“北少林”。據學者葉憲允鉤沉,1248年,中原高僧雪庭福裕受蒙古第三位大汗貴由之詔,往首都哈拉和林住持興國寺,此前,他已受詔住持嵩山少林寺。福裕在哈拉和林、燕薊、長安、太原、洛陽分設“五少林”,興國寺成北少林。 1243年,忽必烈的次子真金出生,特請海云摩頂立名。1257年,55歲的海云去世。 海云在京遺跡甚多,如海云碑、海云像等,本都在燕京慶壽寺內。建元大都時,為保留此寺,“遠三十步環(huán)而筑之”,大都南垣向外彎出了一個弧形。 1955年4月,拓寬長安街時,雙塔寺被拆除,在今電報大樓西側。雙塔寺的雙塔即海云的舍利塔和靈塔,拆除時在地宮發(fā)現了他的石像,現藏于首都博物館。該像可能是海云生前雕成,石胎彩繪,高90厘米,較逼真。 海云去世后,遺體化為舍利,“煙燼所泊,皆成舍利五色,或大如彈丸”,“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趙間者為塔七”,其實至少是八個塔。在潭柘寺塔林元塔中,海云大法師的最高,達19米。在此建塔,或與海云曾任潭柘寺住持有關。 潭柘寺下塔林 妙嚴公主就是察倫? 除海云塔之外,潭柘寺塔林元塔最高的是妙嚴大師塔,達17米,據傳是忽必烈女兒妙嚴公主墓塔。傳說妙嚴公主替父贖罪,在潭柘寺出家,因每天跪拜,將殿內方磚磨出兩腳窩,被稱為“公主拜磚”,至今供奉在潭柘寺觀音殿內。 忽必烈有6個女兒,即趙國大長公主月烈、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堅迷失、昌國公主吾魯真、昌國大長公主察倫、魯國長公主完澤、魯國大長公主囊家真,僅四公主察倫闕載,野史稱她“清涼山落發(fā),潭柘寺修行”。 妙嚴公主就是察倫?并無證據。且元廷修煉的多是藏傳佛教,宦官參與者尤多,致內廷佛事只能“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漢傳佛教不重神通,只被視為“安天下法”“世法”。 奇怪的是,潭柘寺塔林中,歸云禪師的塔僅4米高。歸云是金元之際高僧,與中和璋同拜在容庵老人門下,海云稱其為師叔。清代有學者認為,元代有兩個歸云,不可混淆。但從歸云禪師靈塔上塔銘看,應是一人。 塔銘稱,歸云禪師的俗名是李志宣,廣寧(今遼寧省北鎮(zhèn))人?!百Y質不凡,少辭親出家”“禪學不輟”。歸云禪師曾任竹林寺(即潭柘寺)的住持,蒙古大軍圍金中都時,歸云禪師吃野菜樹皮,將粥省下來供奉容庵老人。歸云禪師去世后,建四塔,其中一座在潭柘寺,海云大法師出面,請重臣陳時可撰文。 《析津志輯佚》中記:“(潭柘)寺有金世宗、章宗后御容,又有佛,見收常住寺內,有施宜生碑文,備載事實?!彼鼈兙鶜в谠?zhàn)火。只剩古塔,作為時光流逝的見證。 自己不信 讓別人信 觀潭柘寺塔林,引人深思:金元重佛,為何結果卻不圓滿? |
|
來自: singer0852 > 《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