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文明 中 國 泱泱中華 China Before China 《何以中國》文案第三期來啦! 未看過前幾期的小伙伴,可以先閱讀前幾期哦! 已經(jīng)閱讀過前幾期的小伙伴可以跳過“前言”部分,直接翻至正文部分閱讀。 前 言 亙古流傳的中華文明,自遠古的篝火微光,至千秋的筆墨飄香,歷經(jīng)數(shù)十萬載的風雨滄桑,依然熠熠生輝。 數(shù)千年的文明積淀,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時間的長河中緩緩流淌。 中華文明,以其深邃的連續(xù)性、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堅定的統(tǒng)一性、博大的包容性、持久的和平性,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成為當代中華文化的堅實基石,亦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 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系統(tǒng)追溯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發(fā)源、形成與早期發(fā)展。 紀錄片分《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溯源至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見證中華大地的先民走向農(nóng)業(yè)定居,組成家庭和社會,建立早期信仰與文化審美。 開始五湖四海間的交流,形成區(qū)域古國和早期文明,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直至秦漢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歷程,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動的時代文化答卷。 《何以中國》豆瓣評分高達9.1分 《何以中國》解說詞蘊藉雋永,字字珠璣,盡顯漢語之精妙,與畫面中緩緩展開的中華文明交相輝映,滲透著深沉的人文情懷,引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那無與倫比的文字之美。 讓我們一起隨著這些文字,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老文明的深沉與厚重吧! 第五集 擇中 01 黃河在內(nèi)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形成的大“幾”字形,是造化之力在神州大地書寫出的最壯闊—筆。緊鄰這個“幾”字形大彎的東側(cè),是呂梁山脈、太行山脈和它們之間的一連串狹長盆地。 距今4300年前,在其中的臨汾盆地出現(xiàn)了一個曾輝煌一時,卻因歲月久遠而湮沒無聞的古國,它的都邑就在今天山西襄汾陶寺村一帶,研究者遂以地為名,稱之為陶寺。 霧中,考古工作者們忙碌卻有序地清理著陶寺遺址的一角。隨著覆蓋其上的泥土逐漸被揭去,這里赫然顯露一場災(zāi)難的證據(jù),4000年前的一位年輕貴族,僥幸從這危機重重中逃脫,他寧愿投身那似乎終古不見天日的密林中,也不愿再面對那曾經(jīng)繁盛的都邑里發(fā)生的一切。 02 距今4000年前的深秋,夜幕覆于千萬道坼裂的黃土梁峁之上,天地間一點點微光徐徐閃爍,火把之間,石峁首領(lǐng)正緩慢地、莊重地登上皇城臺,登得越高,就離蒼穹越近。 明月孤懸,臺城高矗,月光、人影與火光搖曳交映,流動過立于地面的神面紋圓形石柱,流動過嵌在石墻中的玉器,以及那些人面、動物和神面的石雕。環(huán)眼神面,是源自江漢之間石家河古城的莊嚴肅殺,人射馬,是來自遼闊草原的生機勃發(fā),兩條龍盤曲如環(huán),身披鱗甲,充滿著莫測的力量。 他伸手摩挲著石雕龍身,神龍猶如被喚醒,在暗夜的微光里閃耀著靈動的生命感。這些石雕散落著嵌于石墻間,有的甚至被倒置,但絲毫不影響那粗獷線條鑿刻出的原始美感,石墻縫間,還常有故意嵌入的玉制刀鉞,扁薄鋒利的帶刃玉器原是古國時代各區(qū)域首領(lǐng)下葬時,顯示軍權(quán)、王權(quán)的身份標志。 03 在陶寺湮滅之后,石峁也開始衰落,中原其他城池紛紛退出歷史舞臺。而時代的戰(zhàn)車,將由新的王者駕馭。 距今3700多年前,洛陽盆地北面,邙山的一處高崗之上,夏王少康面南而立,洛河經(jīng)山下浩浩東去,南面,伊水兩岸雙峰聳立,如同門闕;西面,晨霧盡頭是狹長的函谷,直通關(guān)中盆地。 根據(jù)古文獻記載,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是王權(quán)世襲的開端,開辟九州的禹,為天下蒼生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此后的數(shù)代王者,有奮發(fā)與開拓之主,也有失德和流亡之君。幾十年前,先王太康在一次田獵活動中,被東夷的后裔突襲,下落不明。太康失國之后,他的五個兄弟輾轉(zhuǎn)流亡,在洛水邊悲吟《五子之歌》。 04 碧龍飛升,銅鈴和鳴,神靈降臨,亡靈升天。一如后來《詩經(jīng)》中所記,周王祭祀宗廟時,“龍旗陽陽,和鈴央央”的場景。神巫一足略跛,隨著節(jié)奏,且行且舞,足跡畫出大大的八字,這樣的步伐被稱為“禹步”,表現(xiàn)著大禹治水行山之艱難。 新砦陶器蓋上的龍首、陶寺陶盤上的蛇形蟠龍紋和石峁石雕上的龍蛇形象,在此刻合而為一,成為后世中國人精神世界里永恒的圖騰。 05 黃河九曲,夭矯如龍,九州共望,國之在中。在何以中國的追問中,二里頭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在此時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轉(zhuǎn)變,開啟了以銅禮器為核心,政治權(quán)力與倫理秩序合一的三代文明。 二里頭的崛起,是中國這個文化共同體內(nèi),第一次出現(xiàn)超強的政治文化核心,其影響所及超越良渚、陶寺和石峁等各個時期的代表,呈現(xiàn)融合集中的“王朝氣象”。這一文化核心正處于周人所稱的“中國”,影響波及四方,確立了中華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點,從此歷經(jīng)滄海桑田,永不離散。 第六集 殷商 01 傳說中,女子簡狄水中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契長大后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這以后便有了商族。商代甲骨文中,商王祖先亥的名號中冠以鳥形,這正是商人對玄鳥感生神話的崇信。 從太行山中,到冀南、豫北平原,歷代先祖經(jīng)歷幾多艱險、幾多征戰(zhàn),才由弱變強。作為玄鳥子孫,成湯得天命,自奮蹄,約公元前1600年,在山西南部的鳴條之戰(zhàn)中,夏王帝桀被成湯率領(lǐng)的商軍徹底擊潰。而洛水之陽的斟鄠之地,輝煌一時的二里頭都城已現(xiàn)衰敗之象。 02 傳說倉頡造出文字之時,天雨粟、鬼夜哭,天地間同為這亙古未有的創(chuàng)造而震撼。文字之于古人,如劈入混沌世界的雷電,驚醒并照亮了蟄伏的文明。自此以后,人類擁有了能夠世代累積和疊加的智慧與情懷,萬物靈長之文明永難磨滅。 從武丁時代開始,中國擁有了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象形文字,是商朝的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chǎn)。至今,這方正漢字的一筆一畫間,仍存續(xù)著商人眼中那日升月落、風雨雷電的萬象,古今攸同,仍維系著這三千多年來每一顆以漢字啟蒙的心靈,無問西東。 03 以殷墟為中心,北起沙丘,南到朝歌,西至太行山,東抵古黃河,這便是商的王畿所在。水渠和道路由著中心生長出去,如虬須盤根般蔓延至商的每個角落。由王畿向外延伸數(shù)百公里。侯、甸、男、衛(wèi)等各級貴族的領(lǐng)地構(gòu)成商藩屏,方國勢力交錯期間。 04 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各種器型已臻于成熟之境,與穩(wěn)重簡潔的造型形成對比的是紋飾的繁縛。鋪滿整齊的地紋中有以更粗重的線條與凹凸,勾勒出各種具有豐富意象的紋樣。擰戾的饕餮,蜷曲的夔龍,昂首的鳳鳥,重生的退蟬,這些復(fù)雜紋飾熔鑄于圓弧的容器表面,卻無一處廢筆或錯漏,非高超至極的工藝和設(shè)計能力不能達成。 05 商人通過精湛的青銅重器,營造了一種光怪陸離神秘莫測的氛圍。這也是商人浩蕩而深窈的精神世界。神靈漫天,異獸滿地,人之在其中,唯有商王可以溝通天地。而這些集稀缺資源、復(fù)雜工藝和神秘知識于一體的青銅禮器,其組織生產(chǎn)使用方法和器用制度也都一概掌握在商王的手中。 獨占神權(quán),只實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統(tǒng)設(shè),這尚不足以使商的統(tǒng)治者高枕無憂,唯有配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構(gòu)成王位之畔的堅固藩籬。 06 這尊陶土塑成的、比心還小的臉龐。他是誰?他是為主人殉葬的馭手,他是向命運索取答案的貞人,他是順著江河漂泊的青銅匠人。他望著我們,仿佛有很多話要說,那是甲骨文也無法言傳的、一個人平凡的悲歡離合。而在西北的黃土高原上,出自戎狄之間的周人已經(jīng)蓄勢待發(fā),他們,將帶著我們的中國,走向閃爍人性光芒的家國天下。 未完待續(xù)…… 圖丨出自紀錄片《何以中國》官方微博、豆瓣截圖 文丨解說詞均出自紀錄片《何以中國》,由古韻風雅集整編 每日積累 古韻 豐富底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