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想 來源|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 前不久,橙子剛段考完,非要凌晨3點起來看球賽。 我說周中不能這么熬夜,3點起5點睡,早晨你根本起不來,就算勉強起來了,也沒精神上課。 橙子非要看,說剛考完試,要放松一下:“我肯定起得來,你不用管了。” 看他這么堅持,我也就不說啥了,只是說:“那你明天早晨萬一起不來,我可不叫你啊?!?/p> “沒問題!”? 看我答應(yīng)了,橙子喜滋滋地一口氣定了十幾個鬧鈴。 第二天早晨,從六點多開始,就聽見他的房間鬧鈴大作,斷斷續(xù)續(xù)一直響到快七點,人家還是沒動靜。 橙子爸爸說:“你別叫他,讓他好好睡吧?!?/p> 我:“這還用你說。不過,你還是和老師請個假吧,他今天肯定遲到了?!?/p> 橙子爸爸就給老師發(fā)了條短信,主打一個實話實說:凌晨起來看球賽,今天早上起不來了。 我倆收拾好就出門了,很貼心地沒去打擾睡得死沉的橙子。 橙子這一睡就睡到了快12點,實打?qū)嵉淖匀恍?,急急忙忙吃了點東西,趕著去上下午的課。 晚上橙子回到家,我笑嘻嘻地問:“今天過得咋樣啊?老師找你談話了嗎?” “談了,要我以后晚上把手機交給你?!?/p> 哈哈哈,真是額外的收獲。 看橙子的神情,有點出糗的尷尬,又有點覺得這事好玩,估計還有些恨恨的,但又沒啥理由發(fā)作出來,半真半假地來了一句:“有你們這樣的父母,你說我能不優(yōu)秀嗎?” 這么夸我,必須要順桿爬啊! 我故作真誠地說:“可不是嘛,你看我們多貼心啊,為了讓你睡夠,我早上走的時候都輕輕的,怕打擾到你。你爸都不用你叮囑,主動幫你給老師請假,我們這么為你著想,我兒子能不優(yōu)秀嗎?” 說完我就忍不住笑,橙子也嘿嘿了兩聲,又哼哼兩聲,估計心情有點復(fù)雜。 不過,玩笑歸玩笑,我還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這下你可了解自己了,你睡不夠的情況下,定十幾個鬧鈴都叫不醒你。下回可別太相信鬧鈴了,自己心里有點數(shù)。” 橙子嘀咕了一句:“我尋思著鬧鈴叫不醒我,你肯定會叫醒我?!?/p> 哈哈,經(jīng)過這次他就知道了,媽媽是說話算數(shù)的——說不叫,就不叫。 家有青春期孩子,這兩年我是實實在在領(lǐng)教了,什么是自主意識的蓬勃發(fā)展,尤其是橙子讀高中以來,更有自己的主見了,多說一點就嫌煩,“哎呀,你別管了”。 有兩次我真的賭氣不管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除了把關(guān)系弄僵,于事無補。 幾次小摩擦之后,我逐漸總結(jié)出來: 應(yīng)對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說軟話,做硬事。 當然了,最糟糕的方法是與之相反:說硬話,做軟事。 什么是說軟話,做硬事? 就是硬下心來,不逾越界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并承擔選擇的后果。 這么做的時候,態(tài)度上要軟,不說教,不指責,不吼罵,平時該怎樣就怎樣,甚至比平時更溫和、更放松。 實在忍不住,可以點一句,也是點到為止,不啰嗦不嘮叨。 因為選擇的自然后果已經(jīng)讓孩子得到經(jīng)驗教訓(xùn)了,這么大的孩子又不傻,懂得權(quán)衡利弊,趨利避害,毋需家長多言。 什么是說硬話,做軟事? 就是在態(tài)度上很強硬,甚至帶有攻擊性:各種指責、抱怨、嘲諷、訓(xùn)斥、放狠話。 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了。 你看看你,這么大了,連這點事都搞不定,你還能干嗎? 學(xué)習(xí)是你的事,你愛怎樣怎樣,我不管了。 但話說得挺硬、挺決絕,事做得卻很軟,還是忍不住會管、會包辦。 比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學(xué),隔三差五就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xué)。家長就很著急,撂了狠話:你不是不想上學(xué)嗎?行啊,那就去打工吧。 孩子本來還在掙扎中,聽到父母說可以不上學(xué),就順勢答應(yīng)了,真的不去上學(xué)了。 家長就慌了——本來是想激一激孩子,讓他知道不上學(xué)的后果,沒想到孩子真不去了,這可怎么辦?高中還沒讀完,不可能不上學(xué)??! 家長又開始緩和態(tài)度,各種想辦法,勸孩子去上學(xué)。 所以,如果父母硬不下心來,也無法承擔說硬話的后果,就不要說那么硬的話。 十幾歲的孩子容易執(zhí)拗、沖動行事,不能充分考慮后果,真的把硬話當真了,很可能他真能豁得出去。 到那個時候,父母再想挽回補救,就難上加難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既獨立又依賴。 一方面,獨立意識增強,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主,抗拒父母的管教。 另一方面,有時候還會像小時候一樣依賴父母,習(xí)慣于父母的照顧。 這個特點表現(xiàn)在權(quán)利和義務(wù)方面,特別明顯。 在自己享有的權(quán)利上,倡導(dǎo)獨立:我要吃垃圾食品,我要玩手機,我要玩到半夜才回家。 我就要!我偏要!你別管我! 但在自己的義務(wù)方面,或者要承擔后果了,卻又習(xí)慣性地依賴父母。 你叫我起床吧,你幫我打掃房間吧,你幫我和老師去說吧。 獨立和依賴的渴望經(jīng)?;煸谝黄?,很多父母就被孩子搞蒙了,搞不清楚什么時候該硬,什么時候該軟。 經(jīng)常該軟的時候硬,該硬的時候軟。 該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時,各種干涉、拒絕、管教:你要這么做,不許那么做! 該讓孩子承擔后果了,又不忍心,忍不住包辦、代替,幫孩子收拾爛攤子:算了算了,有什么辦法呢! 做著軟事,嘴還繼續(xù)硬:各種嘮叨、說教,指望著孩子能聽進去,就此改正。 但實際上,白費口舌,下次照舊。 經(jīng)常這么說硬話做軟事,親子關(guān)系很難不緊張。 孩子很委屈:覺得家長橫加干涉,蠻不講理,動不動就指責、威脅自己。家里的氛圍讓人窒息,一旦有機會就想逃離。 家長也很委屈:我就是嘴上說說,哪能真不管了?真不管他,他肯定弄得一團糟,最后還不是我收拾爛攤子?我這么操心勞力,他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天天跟我倔著勁兒,多說兩句就一臉不耐煩,真不知道該怎么和他相處了。 一片好心為啥弄成這樣? 就是因為家長把軟硬搞反了。 為什么父母會搞不清什么時候該軟,什么時候該硬? 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限不清。 父母沒有從心底里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和孩子分離,習(xí)慣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當成孩子的事。 最常見的是,父母自己有很多焦慮和擔心,會下意識地把壓力傳導(dǎo)給孩子,各種督促管教,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這樣自己就不那么焦慮了。 焦慮太多,擔心太多,界限不清,就會導(dǎo)致很多沖突和糾纏。 這樣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很可能—— 1. 孩子壓根不把你的威脅當真。 孩子會看你做什么,而不是說什么。 雖然你話說得狠,但事做得軟,時間長了,孩子就知道父母只是說說而已,并不會真那么做。 結(jié)果就是,孩子不會把父母的話當真,說多了還會嫌煩。 “你是為我做?那是你愿意的。”? 2. 孩子把話聽進去了,變得又倔又脆又委屈。 因為父母的狠話意味著切斷連接,意味著威脅和嫌棄,這會讓孩子很受傷,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 孩子會用倔強、叛逆來防御。 3. 孩子變得既叛逆又依賴。 父母對分離和依賴是糾結(jié)的,導(dǎo)致孩子也變得混亂。 他既想掙脫父母,自己做主,又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只能靠叛逆表達自己,非常擰巴,對父母、對自己都有很多的憤怒和無奈。 說硬話,是情緒的發(fā)泄,會在情感上把孩子推開,導(dǎo)致對立。 做軟事,是侵入了孩子的邊界,包辦代替,幫孩子承擔后果。 該拉近的你推開,該推開的你拉近,必然導(dǎo)致一地雞毛,沖突不斷。 ??? 說軟話,是在情感上保持和孩子的連接,只對事不對人。 做硬事,是明晰界限——雖然我愛你,但我不是你。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為自己的事負責。 我會給到你建議,提醒你可能會有的后果,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這是我能做的事。至于你聽不聽,是你的選擇。后果如何,也得自己承擔。 而且,不管你怎樣,我的心都和你在一起。 因為無論什么也改變不了一件事:你是我的孩子。 寫到這里,我想起心理學(xué)家科胡特說的一句話: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它們和“說軟話,做硬事”,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 溫柔地守護情感,堅定地守護邊界。 既連接又獨立,既溫暖又清爽,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才是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 ????????????????????? 共勉。 暑假馬上就到了,你想好給孩子買什么書了嗎? 推薦你入手這樣《中國故事·圖文珍藏版》。 一位來自廣東東莞的語文教師——一葦,用14年的時間翻閱古籍、走訪山野,搜集了10000個民間故事,又從中選出100個最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為中國孩子建立了一個中國故事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