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述
安陸,是個有故事的古老縣份?!掇o?!吩疲骸鞍碴懀嚎h名。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安陸北。東晉末移至今安陸縣”。
秦前晉后沒有說明。很顯然,秦之前,雖然辭海沒有明確,但安陸一地定然存在,只是叫法(名稱)不同而已。而晉后,則是今天史志記載的那個樣子。
由于文字有其特有的空間傳達能力,修訂史志時,歷代“太史公”們難免多少摻雜點情感或情緒的色彩,而讀史志者又常常因不同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想象能力和空間,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地志沿革難,而安陸尤難。漢江夏郡幅員廣闊,三國吳魏交錯其境,晉宋以后南北瓜分其間,或析或置,史不一書。”清·道光《安陸縣志》。后人在讀這段文字時就能不同程度地感受編纂者之無奈及其所歷之艱辛。
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無須過多的文字表述而客觀、直觀地展現(xiàn)治所不同歷史時期物轉(zhuǎn)星移之沿革?地圖自然成了首選。
地圖作為一種圖形與符號語言,深刻地反映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水平與人類的生活空間,同時也表現(xiàn)著經(jīng)過人類改造的社會人文景觀和文明程度。作為文化思維的產(chǎn)物,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反映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傳遞著特殊的文化信息,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guān)于地圖】
1、《戰(zhàn)國策·燕策三》載:戰(zhàn)國時,荊軻奉燕國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刺必近!如何得以靠近秦王?當然必須是最重要而且是重要得秦王近前關(guān)心的東西—地圖!于是,荊軻以獻燕國督亢的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圖展開,最后露出匕首。后人就用“圖窮匕見”比喻露出了真相。
2、“沛公具知天下阻塞、 戶口多少、 強弱、 處民所疾苦者, 以何,得秦圖書也”-漢書· 蕭何傳
3、《三國演義》講述了一則“得地圖都得天下”的故事:聽說張魯要來進犯,劉璋束手無策。屬下張松自告奮勇前去許都,要說服曹操攻打漢中張魯,解益州之圍。張松原準備把西川地圖獻給曹操,不料曹操見其相貌猥瑣,為人高傲,不予禮遇,還亂棍打出。張松在歸川的路上,受到了劉備的厚待,感動之余,就將繪制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
松曰:“大丈夫處世,當努力建功立業(yè),著鞭在先。今若不取,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玄德曰:“備聞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lián)轡;雖欲取之,用何良策?”松于袖中取出一圖,遞與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獻此圖。但看此圖,便知蜀中道路矣?!毙侣哉挂曋厦姹M寫著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松曰:“明公可速圖之。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達。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荊州時,可以心事共議?!?/p>
結(jié)果以張松獻圖為基點,劉備制訂了“立足荊州,謀取西川,北圖漢中,直指許昌?!钡牧鴳?zhàn)略。漢建安16年(公元211年),益州別駕張松獻圖后,漢左將軍宜城亭侯皇叔劉備提三萬精兵,領(lǐng)龐統(tǒng),黃忠,魏延入川。從此,劉備正式按隆中對策略,成就了劉備建立蜀國的霸業(yè)。
地圖重要性可見一斑。
但是很遺憾,千年之前,即便有圖傳世,今天的你也很難看到!因為無論是紙、竹簡、陶還是其他什么載體,何況高超的繪圖科技和便攜易存的紙張產(chǎn)生于什么時候?!
若干很難見到的關(guān)于安陸的地圖—圖說安陸的變遷史
一、九州山川實證總圖
在上古伏羲時代,我們的祖先們已經(jīng)知道,大自然的規(guī)律是宇宙運行的終極法則,人類要想持續(xù)地繁衍、發(fā)展下去,就必須根據(jù)自然的規(guī)律掌握獨有的法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仰起頭看看天空,然后低下頭看看大地。星座已然是永恒定位參數(shù)。許多地方志在“地理”章節(jié)有“星野”一一篇即是這個原因。
荊-鄂,是最早的安陸所在地名字??纯词讏D“虞夏商周”安陸屬地:荊!
荊-釋義:1.落葉灌木。叢生,花小,淡紫色。枝條柔軟,可用來編筐籃。2.古代用荊條做的刑杖。3.舊時謙稱自己的妻子4.春秋時楚國的別稱。荊,在古時其實范圍很廣,尤其在遠古地廣人稀,今天的很多地方當時都劃歸荊。
注:下面多個地方還會出現(xiàn)這個字。不難想象,為什么直到今天,人們還用“荊楚大地”、“荊襄”作為湖北的代稱。關(guān)于荊的重要性,《讀史方輿紀要》(清朝顧祖禹著)當中對湖廣地區(qū)的政治軍事大勢作了一番解讀:“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p>
這句話闡述了以下觀點:若要圖謀天下,湖廣的重心應是襄陽;若是只需安穩(wěn)東南地區(qū),武昌的地位更突出;而僅從湖廣地區(qū)的角度看,荊州更為重要。其理由如下:
①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
②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孫權(quán)建立吳國的關(guān)鍵軍事要地)
③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如元代滅南宋)
二、《禹貢九州圖》
《禹貢九州圖》有多個版本,地圖集《唐土州郡沿革圖》中的一幅,為日本人在寬政元年( 1789 年),共繪有中國歷史地圖 13 幅,此地圖并在天保六年( 1835 年)再版。在“分久必合”的期冀之下,著書之人依山川地勢,將統(tǒng)一后的中央之國分割為了九個行政區(qū),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以及雍州。
局部如下“荊”,而旁邊大、小別(山),江夏、云夢、鄂等。全圖附后。
三、《禹貢九州圖》另一個更古老的版本 圖中:荊居中下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依顧頡剛、劉起釺先生《尚書校釋譯論》,此篇所依據(jù)材料不會晚于春秋。
《禹頁》是客觀地按經(jīng)過長期形成的人文地理區(qū)系統(tǒng)為依據(jù),完全開了夏商周三代實際的政治地理區(qū)域?qū)懗傻摹?/p>
依《禹貢》的表述,華夏族所在的大地,東極與無邊大海相接,西極與茫茫沙漠相連,南、北方以所能達到的極限為盡頭?!队碡暋吩敿氂涗浟烁髦莸纳酱ā⑼寥?、物產(chǎn)狀況,介紹了各州的貢賦內(nèi)容及進貢路線,反映出“相地衰征”、“相地定籍”等政治經(jīng)濟思想。
大禹治水,并依山川走向?qū)⑻煜路譃榫胖荨?/p>
關(guān)于九州:
“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比喻暗地里企圖篡奪?!?《左傳·宣公三年》、《誅張敬兒詔》。
夏朝經(jīng)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jīng)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周武王姬發(fā)所得,姬發(fā)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流露出覬覦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jié)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里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tǒng)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背忧f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楚君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后來夏桀昏亂,鼎就轉(zhuǎn)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zhuǎn)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zhuǎn)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背忧f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后,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quán)稱為“問鼎”。
四、隋唐到五代十國時地圖(石刻拓印)
秦設(shè)縣,南朝宋孝武帝時,把江夏郡轄區(qū)劃出部分設(shè)安陸郡(武漢以北設(shè)安陸郡,應有以安 陸成為武漢北線屏障之慮)。隋稱安陸郡,唐稱安陸郡、安州。
五、《九域守令圖》刻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是現(xiàn)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全國行政區(qū)劃地圖。(安陸赫然在目)
六、華夷圖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 1 1 7) 至徽宗宣和七年(1 1 25) 間繪制,以華夏與周邊四夷關(guān)系為中心,遼、西夏、金、 元等政權(quán)的崛起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漢族中國人關(guān)于天下、 中國與四夷的傳統(tǒng)觀念和想象,有了實際的帝國意識和、 邊界意識和關(guān)于“中國”有限的空間意識,北宋時期格外強調(diào)華夷之辨, 借以彰顯文化的正統(tǒng)性和優(yōu)越性。
在傳世的石刻地圖中,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制作年代最早《禹跡圖》,刻于公元1136年4月,《華夷圖》的上石時間要晚半年,它們同刻在一塊石碑的正反兩面,長、寬各約77厘米。
華夷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重制版”。注:唐到宋初,安陸為安州(見圖1)。宋神宗趙頊繼位之后,將安州升為德安府。宋神宗為什么要這么做?要知道“府”在宋朝的地位高于普通的郡,類似于現(xiàn)在的副省級城市。
原因并不復雜。宋神宗在當皇子的時候,父親英宗授他為安州觀察使,神宗即位后,升安州為德安府。
這是兩宋時的慣例,南昌升隆興府(孝宗)、恭州升重慶府(光宗),都是這么來的。另一種說法出自《宋史》,認為安州升為德安府,是神宗之子徽宗所為,時間是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離靖康之難沒幾年了。
七、明代疆域全圖
明代一些西洋科技陸續(xù)傳入中國,火炮開始應用于軍事,西方的地圖測繪圖技術(shù)已傳入中國,一些早期的傳教士已
開始進入中國。鄭和下西洋時望遠鏡、地圖繪圖技術(shù)都已成熟應用于實需要。(圖示永樂20年,由于過于接近現(xiàn)代,以致于令人置疑。注:應今人作,九段線很明顯。)德安府位置幾無變動。
八、明朝疆域圖
早期手繪明朝疆域圖,雖然沒標記,卻能清晰地找到荊州、楚,因為那時此隸屬關(guān)系已然變動(見圖4,初降州屬黃州,洪武13年復改府,屬湖廣布政司,初入州后德安府)。特別注意的是那時地圖已稱“中國圖”了。
實際上,自明朝起,就有安陸與安陸府之別。但至今還有很多人把安陸與安陸府、德安與德安府分不清。
從春秋到清末,安陸一帶都是襄陽、荊州、武漢在各自方向的門戶。德安府在民國初年被撤銷了,德安府治所安陸現(xiàn)在是孝感市代管的縣級市。德安府沒了,但德安縣卻還在。不過,這個德安縣隸屬于江西省九江市,縣名出現(xiàn)在五代十國,意為“德所綏安”,和湖北德安府沒什么關(guān)系。而安陸府卻是現(xiàn)在的鐘祥一帶。
清德安府范圍:大體相當于今隨州市與部分孝感市的行政面積之和。德安府一共管理4縣1州:安陸、應山、應城、云夢縣和隨州。
其中安陸、云夢、應城3縣沿用至今并屬今孝感市管轄,而隨州和應山縣歸今隨州市管轄,應山縣在1988年改設(shè)廣水市,以京廣鐵路上鄂北重鎮(zhèn)廣水為名。
清朝對各全國各府(直隸州、直隸廳)的重要性還進行了等級劃分,以“沖、繁、疲、難”四字考語作為標準,考語字數(shù)越多,地位就越重要-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沖繁難、沖疲難、繁疲難)為“要缺”,二字者(沖繁、繁難、繁疲、疲難、沖難、沖疲)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四字的意義如下:沖:地當孔道者為沖;繁:政務(wù)紛紜者為繁;疲:賦多通欠者為疲;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
清湖北各府考語如圖,以資了解彼時湖北各府州之社會狀況。德安府民風淳樸,僅一沖字,簡缺。
九、康熙時安陸縣地圖
進入清代,地圖測繪進入高峰時期,幾乎每個清帝在位時期都有繪制的沖動,一秀其在人口、版圖、國力上的治理水平和功績。(因刻版量發(fā),沒有手繪精致清晰)
十、康熙時期德安府全圖
十一、康熙年間《康熙皇輿全覽圖》分35張分圖。(右為保留到光緒時的印務(wù)管理機構(gòu))
清制地圖,尤其中晚清地圖測繪技術(shù)已與現(xiàn)代十分接近。而且地圖繪制有專門管理機構(gòu)規(guī)范管理。地理位置標識也非常詳細。德安府明確標識。
康熙時不僅各省繪制分圖,各州府也分別制圖,一張州府圖,圖為安陸府,只標出德安方位。
十二、乾隆時期湖北地圖
安陸仍以縣名標識
十三、乾隆年間湖北地圖
倭寇也知道安陸古名“春秋鄖子國”,看來研究中國的歷史不短。
十四、道光時期的安陸地圖 安陸縣城城郭及周邊會廟、交通標識十分詳盡。
十五、光緒年間湖北地圖 德安府,安陸正“北”字上。幾在地圖正中心位置。而安陸地圖地名標識更多,人口顯然增加。
安陸地名在光緒年間與道光年間已發(fā)生很大變化(后期專述)。
十六、民國地圖
民國時地圖繪制水平理一步提高,不僅刻版、彩色地圖,都很詳盡。這是一張居然能看到老家--楊林-孔家營,還有許多兒時熟悉的地名(如今的地圖上早已見不到了。)
十七、上個世紀30年代地圖
十八、1938年地圖 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安陸在搞戰(zhàn)中發(fā)了重要作用 (1938年10月26日,日寇侵入安陸城。安陸人應該銘記這一天)
1938年6月24日,第5戰(zhàn)區(qū)得到日軍4路攻打第5戰(zhàn)區(qū)防地的確切情報,一路由蒙城進攻阜陽,趨新蔡、汝南,南犯確山;二路由正陽關(guān)兵犯霍邱,趨固始、光山,南犯信陽;三路由合肥犯六安,越葉家集、商城;四路由安慶犯潛山,趨黃梅、廣濟”。其中日第10師團等主力晝夜兼行,向武漢西北方的應山、安陸、花園等地突進,企圖與第6、第13、第16師團合圍平漢路以東的第5戰(zhàn)區(qū)部隊。
十九、1945年地圖安陸地圖
二十、1947年安陸地圖 等高線十分精準,安陸明顯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一覽無余,城市市區(qū)構(gòu)筑標識清晰。
二十一、上個世紀50年代孝感專區(qū)地圖, 因為專區(qū)空前廣大,安陸顯得不是很突出,“孝”字前面。
1950年代,湖北孝感專區(qū)地圖,那時的孝感專區(qū)橫跨長江南北,北與河南接壤, 南與湖南相鄰,管轄范圍包括那時孝感、黃陂、大悟、應山、安陸、應城、云夢、漢川、漢陽、咸寧、武昌、蒲圻、嘉魚、崇陽、通山、通城等16縣。
二十二、1955年-1956年的地圖,那時湖北部分地方分別劃歸湖南、四川、江西和河南。武漢轄區(qū)與今天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安陸仍自巋然不動。
二十三、1977年-1999年湖北地圖 20年時間安陸只有發(fā)展,地盤沒有變化。
二十四、現(xiàn)今的安陸衛(wèi)星高清地圖 清晰看到植被、地形以及街道和道路、洼地。
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和城鎮(zhèn)化推進,許多地名正在從地圖上隱沒,但地名的隱沒卻無法湮沒上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的燦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