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ad.qq.com 溆涂水 《紅樓夢》雖然很偉大,但是那里面的文化心態(tài)代表著我們民族的心態(tài),那就是成年人的兒童化,相對于西方個性化的寫作,《紅樓夢》里面所有人物都沒有一個真正作為個性化的人物站立起來,因為我們的這種社會就是扼殺個性的社會,在《紅樓夢》里面所有的心理描寫都沒有層次,也沒有角色內(nèi)心的沖突,那是比較外在的描寫,沒有自我意識的,即便是像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也遠遠不是成熟的男女的那種愛情而是更接近于兒童之間的情誼。 這是殘雪對《紅樓夢》的看法,她認為中國文化輕視人性,不把人性看作一個矛盾的發(fā)展的東西,也就產(chǎn)生不了有人性深度的文學。以人性深度來判別文學作品高低是一種非常西化的標準。她說她用西方文化來映照和彌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足。從她對作品的介紹也可以看出她側(cè)重于對人性內(nèi)在矛盾的刻畫,我想這也是她能夠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的原因之一。 殘雪稱她的作品為新實驗文學,是一種自我為實驗的文學。她通過向內(nèi)的“新實驗”切入自我這個可以無限深入的矛盾體,挑動起對立面的戰(zhàn)爭來演出自我認識的好戲。她說她的“自我”是靈與肉、精神與物質(zhì)相互交融,各自分裂,而又在連接中的矛盾的互動,一種異質(zhì)的分裂中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的分裂的互動的矛盾。 中國傳統(tǒng)文學缺乏對“自我”的探討,但像殘雪所說的“自我意識”在西方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在西方宗教改革以前,“自我”不過是想象自我,是神在人的心智里的映射或隱喻。宗教改革后,理性和信仰二元分裂,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人的心智里沖突。為了調(diào)和矛盾和沖突,“自我”的重要性凸顯,“自我”的維度和范疇也相應地放大和擴張。在調(diào)和矛盾的過程中,“自我”也得到彰顯,向著先驗自我或絕對精神進發(fā)。 “自我”能通過矛盾來認識自我和絕對精神進發(fā),是先預設了一個超越理性的自我或信仰。如果沒有超越理性的自我或信仰,矛盾將會推動自我虛無化。無神論者羅素在《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就輕易干掉了信仰上帝的黑格爾,他認為黑格爾在邏輯上錯了,其“邏輯學”的論證完全是建立在混淆了作為謂詞的 “是”(如在 “蘇格拉底是終有一死的”的句子中)與作為等詞的 “是”(如在'蘇格拉底是飲了毒藥的那位哲學家’的句子中)基礎之上的。金觀濤在《系統(tǒng)的哲學》的里,則是徹底地否定了黑格爾的辯證法: 如果我們徹底運用辯證法,必然把同樣的分析——即對規(guī)定的否定引進整個哲學體系,最后一直到用語言表述層次。我發(fā)現(xiàn),如果發(fā)展原理真的作為基本精神在整個辯證邏輯中貫徹到底,這個哲學體系中沒有任何確定東西,甚至什么也不能說。不管你說什么,無論多么抽象,都要以某種確定的限定為前提。當時我對邏輯悖論會引起整個理論體系瓦解這一著名的結論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可以引進“不確定性”來科學地表達發(fā)展原理,但我已明顯感到了思辨方法和辯證法的發(fā)展原理是不兼容的。在方法論上,徹底的辯證邏輯只能在兩個極端之間抉擇,要么不承認理論體系在其最高層次的框架上保留了形而上學,不能將發(fā)展原理貫徹到底(因為,任何一個哲學體系要表達某種意義,總要以某一層次的不變性——確定性為前提,這種哲學就不可能是以發(fā)展原理——自我否定作為貫徹一切的精神的),要么是一片混亂和絕對虛無,只要在任何一個層次的規(guī)定性上引進否定方面與其共存,那么這個體系中任何確定的東西都不會有,發(fā)展的內(nèi)在大火已把思辨框架燒得干干凈凈。 如果徹底運用辯證法,就會把理性中所有確定性都否定掉,陷入混亂和絕對虛無,辯證法也就成為“變戲法”。如何不讓關于矛盾的辯證法淪為“變戲法”,則是殘雪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從她在本書中所表達的觀點來看,“自然”是超越理性的,萬物都有靈性,她說: 按我的世界觀來區(qū)分,人與大自然是同體結構關系。大自然是最高存在,她在一些階段必然誕生出一些像人類這種等級的事物,為的是通過他們來顯示自身的本質(zhì)。但我并不是泛神論者,我認為這種情況是自然的結構功能本身使然。人類身上背負著自然母親賦予他們的使命(自然要求人類通過創(chuàng)造來領悟和實現(xiàn)她的目的),由此可以推測出他們自身的結構功能與自然也是一致的。他們只能作為自然之子存在,并與母親同體。因為我信仰自然(作為一個中國人,這是很自然的),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有和無,物質(zhì)與精神,思辨思維與感性質(zhì)料思維,此岸與彼岸,都是統(tǒng)一又相斥,既有相互間的殊死斗爭,又在斗爭中達成抗衡和同一。在這方面我的思想體系同西方文化體系正好相反。當然我的世界觀是通過我自己發(fā)奮鉆研西方文化而逐漸形成的。 她這種世界觀融合了西方哲學的泛神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然”觀念?;浇套非蟮氖窃诒税兜奶摂M世界、可能世界,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則是追求此岸的現(xiàn)實世界。鄧曉芒認為殘雪展示的是一個可能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融為一體的歷程,他說殘雪已經(jīng)意識到獨立人格是一個封閉的世界,這是我的世界,但同時又是一個敞開的世界,我跟所有人都有關。鄧曉芒也因此在《靈魂之旅》里將殘雪列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最高點,而不是他認為的中國作家里唯一一個真正深入到了基督教的真精神的史鐵生(他認為史鐵生只是談到了獨立人格概念,但此岸和彼岸還對立著,沒有用靈魂將此岸和彼岸連接起來建立獨立人格。) 不可能由矛盾推出“自我”,但可以通過矛盾將妨礙我們認識“自我”的因素清除掉,讓我“自我”顯現(xiàn),推動“自我”發(fā)展。然而“自我”到底是什么呢?又該如何處理“自我”內(nèi)部也就是靈與肉、精神與物質(zhì)的矛盾呢?如何區(qū)分“自我”、“他人”和“它物”呢?如何處理理性與情感的沖突以及“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呢?除了用人性深度來判斷文學作品高低,有沒有其它標準呢?期待微信讀書上架更多殘雪的文學作品,和大家一起在文學作品里發(fā)現(xiàn)“自我”。 趙祥亦 寫作的方式為完成某種寫作的目的,有的作家是為利益的,有的作家是在追求自己的道路。但是否成為好的作品,閱讀的讀者有多少將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或說是人過于看重這個,所以寫作為滿足閱讀的讀者,所寫的內(nèi)容是大眾化的,可能會有層次感,或是毫無價值,屬于消遣放松的,讓讀者打發(fā)時間的,都會吸引很多人去閱讀,此成為作家的一種目的,那么寫作的方式,就會按照此方面進行,并且因所得利益而不會回頭,進行深入研究。 作品受眾面廣,可以是娛樂性質(zhì)的書籍,也可以是少數(shù)人去閱讀的書籍,有一種書籍,閱讀的人會覺得難懂,難以理解,但正因為不懂,所以需要去懂,否則永遠不會懂,看起來沒有價值,對現(xiàn)在沒有幫助的,不代表對未來沒有幫助,或人將書籍讀懂,領悟書籍的思想,就會直接,間接的改變一個人的思想。 有的書籍如哲學書籍,都是晦澀難懂得,但閱讀完必會用收獲,能運用在現(xiàn)實當中的,所以看重點在于一本書籍給予人內(nèi)心留有的印象,是否是深刻的,有的書籍能達成的一種效果時,在閱讀完畢,盡管很多人是不認可的,但還是有人認可,去思考,反復研究,甚至是反復閱讀的,都會有一些內(nèi)容,哲理,深入靈魂,讓一個人的思想因為書籍而改變。 書禪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殘雪的這本書,一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形象在我面前清晰起來,殘雪的東西我讀得不多,剛開始接觸,是喜歡的,她的寫法我是接受的。從前也讀過卡夫卡及博爾赫斯,極佩服自已國度外的這兩位,痡伏投地,愿為走狗,今見殘雪之作,驚為天才,不輸國外那兩位前賢。是為真正喜歡者推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