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微博上刷到一個話題: #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最讓人痛苦?# 有人說,那還用想,肯定是沒錢的家庭最難受,因為窮人的生活容錯率太低了。 這個答案當然沒錯。 但事實上,還有個答案更準確,也更隱蔽。 生活中很多家庭收入一般,可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有的家庭雖然和貧窮不沾邊,但卻有一對經(jīng)常制造內(nèi)耗的父母。 這些父母,大多有個共同點: 大事無法指導,小事斤斤計較,待在一起就是不停地制造爭吵和矛盾。 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子女,雖然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卻始終過得很煎熬。 因為父母帶來的內(nèi)耗,損害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精神。 它會把人的能量一點一點耗光,變得壓抑、焦慮,最終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 尤其是下面這4件事,內(nèi)耗型父母最常做,結果毀掉了子女的未來還不自知。 網(wǎng)上曾有個提問: “為什么回家和父母待在一起,說話戾氣會變得很重?” 一位網(wǎng)友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時候可能不是我們自己敏感,因為我們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我,所以我也這樣對他們。” 從小到大,這位網(wǎng)友都是在媽媽的喊叫、打壓聲中長大。 在她記事起,不管是幾塊錢的碗打碎了,還是鞋子放的位置不對了,煮飯的水放多了…… 明明都是很小的過錯,在媽媽眼里卻如臨大敵。 仿佛天塌了一般,在家大吵大鬧。 有的時候哪怕是沒人惹到她,只是問了句“洗澡間怎么沒水了”,或是東西沒找到再問第二次。 她都會像點燃的炸彈咆哮起來,結果家里每個人都得遭殃。 關鍵是她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總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我知道,她從小到大受了很多苦,為這個家勞累很多,付出了很多。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也為沒能把她拉出深淵,感到深深的自責。 但當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后,我知道了,有些人就是不會跟你好好說話的。 所以現(xiàn)在,我只要一聽到她開口說話,心里就開始煩躁有股無名火,然后就忍不住去辯駁,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看,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負面情緒,然后被一步步同化。 作為父母,他們無法審視自己的過錯,總是將所有問題歸咎于他人,然后不斷通過語言攻擊,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而作為年幼的孩子,內(nèi)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正確評判,只能被迫地、毫無遺漏地承受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怒吼、打罵。 這些情緒并不會無故消失,相反,它們會如同烙印一般,刻進了孩子們的靈魂。 哪怕長大后遠離家庭,依舊會于細微處受到影響、 他們會下意識對外人討好,對親人易怒,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而此時,父母想的依舊是: 為什么自己的子女不懂感恩? 多么無奈。 還記得去年的一個故事。 一位30歲的博士確診癌癥,生前的最后一句卻是“我終于可以解脫了”。 作為父母,聽到這個遺言,大概心都要碎了。 可是如果從兒子的角度,就會清晰: 父母是如何一步步,把他逼到這個地步的。 在外人看來,他成績優(yōu)異,前途光明,可實際上他無時無刻不在父母的操控、壓制中。 吃飯,筷子拿高拿低要被管; 買衣服鞋子,永遠只能買黑白灰三個顏色; 大學畢業(yè)后,想搬出去住,被母親罵了四個小時,五天沒和他說一句話。 他不是沒想過反抗,但只要他一開口,父母就開始叫苦連天。 “我們養(yǎng)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活得太苦了”。 在這樣的高壓下,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窒息的。 一邊積累著對父母的怨氣,一邊痛苦壓抑自己的情緒,最終身體先投了降。 看完這個故事真的讓人無奈又無力。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太多了,雖不至于走上同樣極端的境地,卻也在不斷地消耗子女。 比如,早上不斷叫起床,不起床就是懶惰、以后沒出息; 屢屢被叫到名字,被安排去做事,如果喊兩聲沒聽見,就開始訓斥“玩手機玩得那么入神,叫你幫忙都沒聽見”; 再好的事也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然后開始說教,數(shù)落,批評。 孩子要是敢反駁,就開始指責:“你是在說我們對你管太多咯?那我從此以后不再管你,一個字都不說了!” 不可否認,生活中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盡到了責任的好父母,想著用自己的經(jīng)驗為子女出謀劃策。 可他們卻從沒想過,當他們強勢干預子女生活的那一刻,帶給子女的也許是一輩子的委屈和痛苦。 甚至這種悲劇還有很強的傳染性,成為下代、下下代逃不出的宿命輪回。 漫漫人生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 父母克制時時刻刻去糾正子女的欲望,才是最大的成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天性。 這沒什么錯。 但不少人,卻因此把“學習好、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當作衡量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 殊不知,一味苛求完美,只會讓子女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 生怕哪一點沒達到父母眼中的標準,就成了家庭的罪人。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期待值過高“的母親。 給女兒喬英子規(guī)定必須所有精力都投入學習,不許玩喜歡的樂高,不許再去興趣的天文館……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喬英子也逐漸變成討好型人格,無論做什么都想迎合母親的心情。 但無論她有多努力,都達不上母親的預期。 在一次分班考試中,她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家后只說自己進了快班。 但早已得知成績的宋倩一下就爆發(fā)了:“才第二名,有什么可高興的?” 結果呢? 長期得不到母親肯定的喬英子,在重壓之下開始頻繁逃課,成績也隨之下滑。 電視播出后,一位匿名網(wǎng)友評論:
在這么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歷中,我聽過很多父母抱怨: 實在想不通,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不親了。 其實歸根到底,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就像這世上也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父母。 孩子成績不好,工作不好,可他們只是做錯了題,不是做錯了人。 我們都是平凡人,其實更應該坦然接受子女的平凡。 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意愿來支配子女,逼著他完成我們的期待。 父母學會放下自己的期待,子女才能書寫自己的未來。 我有一位朋友,從認識時候開始就沒見她和家里怎么聯(lián)系。 偶爾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也是態(tài)度冷淡。 我曾經(jīng)一度覺得她是個涼薄的人。 直到在和她的一次聊天中,我才找到了答案。 原來她的父母在每次聊天時總是喜歡翻舊賬,從初中沉迷小說導致中考落榜,到高中沒聽他們的話選擇文科,再到和前男友分手…… 就這么幾件事反復提及,哪怕她過得不錯,但他們依然揪著不放,仿佛她是罪不可恕。 每次和父母打完電話,都能讓她抑郁好幾天。 而看到她心情低落,父母反而還洋洋得意在那說“我能不了解你”。 “從小我做得好的他們不會夸,但我做得不好的,他們就會記在心里。 有機會就拿這些事情來指責我,故意戳我痛點和心理陰影。 初中那會就是因為每次沒考好,他們就把我之前的錯誤統(tǒng)統(tǒng)說一遍,不把我罵哭絕不罷休,所以我才沉迷看小說逃避?!?/p> 我們常說,無論關系多好,都經(jīng)不起翻舊賬。 舊賬一翻,新仇舊恨層層堆疊,矛盾日益增加。 放在親子關系中,其實也是一樣的。 很多父母,一旦和子女發(fā)生爭吵,就開始把子女的過往的錯事一件一件數(shù)落出來,以為這樣就能讓子女吸取教訓。 殊不知,站在子女的角度上,其實是非常不愿意聽到父母沒完沒了地強調(diào)錯誤。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翻舊賬的方式本質(zhì)上并不是想解決問題,而不過是想壓對方一頭,或就是因為想讓對方痛苦。 而父母每翻一次舊賬,其實都是對子女一次否定,一次負面提醒。 日積月累下,子女內(nèi)心堆積起各種無力和挫敗感,最壞的結果就是彼此關系惡化,子女越來越叛逆。 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家庭隔閡越來越深,最終慢慢走向下坡路。 當然,十點君討論這些家庭矛盾,并不是單純?yōu)榱酥肛煾改浮?/strong> 我相信大多數(shù)父母,都不愿把家庭變成內(nèi)耗的刑場,讓家庭成員充滿怨氣、委屈、指責,失去應有的愛和活力。 只是他們受到時代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認不清自己,也不愿意去了解子女的感受。 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把子女一點點推遠,甚至毀掉了子女的未來而不自知。 十點君想說的是: 家,是每個人開始的起點,也是歸來的終點。 作為父母,我們的終極使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家成為孩子的港灣。 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帶領他們揚帆起航,在他們疲憊時溫柔迎接他們停靠,直到最后掌握人生方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所以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停止內(nèi)耗,修正自己,成為子女的引航員。 讓家盛滿溫情與希望,讓子女成為更好的自己。 點個“在看”,停止內(nèi)耗,才是一個家變好的關鍵。 你的父母是否也曾讓你精神內(nèi)耗?你自己是否不自覺曾造成過精神內(nèi)耗?歡迎來評論區(qū)一起討論。 作者 | 小嗲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亞楠,電臺主播。 圖片 | 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