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好啊,我是精微堂主,一個學書法走了很多彎路,現(xiàn)在認真做書法科普,以期讓您少走彎路的非著名書法研究者。同趣相助,深感榮幸,如蒙不棄請點贊評論、轉(zhuǎn)發(fā)關注,堂主頓首。 在書法的璀璨星空中,米芾無疑是行草書的閃耀巨星,同時他在小楷方面的造詣也令人驚嘆。 傳說,米芾展示筆法的場面堪比一場行為藝術。想象一下吧,這位書法大師盤腿坐于地上,揮動毛筆,行云流水般創(chuàng)作出微小而細膩的字。這情景足以讓人意難平。 米芾寫的小楷多用于書寫題字和跋文,但有一件完整的小楷作品,它不僅獨一無二,更被譽為他的巔峰之作——那就是《向太后挽詞》。 這部作品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北宋的向太后駕崩。當時51歲的米芾在江蘇任職,他以深沉的筆墨獻上了這篇悼念之詞。 向太后不僅是神宗的皇后,還是哲宗的太后。在她的影響下,哲宗去世后無嗣。她堅定地支持立端王趙佶為帝,即使面臨宰相章惇等重臣的強烈反對。 米芾的《向太后挽詞》,不僅是一件小楷杰作,更承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當我們贊頌米芾的書法時,也在回味那段塵封的往事,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 章惇在歷史長河中被冠以奸臣之名,但他獨具慧眼,曾力圖阻止趙佶的登基之路。 趙佶的即位,正是向太后的得意之舉,可歷史的諷刺在于,這一決策竟成了北宋王朝的悲歌。 而米芾的小楷如同翩翩起舞的精靈,有人辯稱這非小楷,而是小行楷。前人對其作品贊不絕口,稱之為“研筆如鐵,秀媚之氣洋溢于字里行間,風華絕代,宛若得大令之魂魄,南宮之筆意”。 米芾的這幅佳作,宋亡之后,一直在民間流傳,明代項元汴、陳繼儒等人都在上面蓋下了他們的收藏印,很想證明他們曾經(jīng)擁有過。 盡管如此,元明清三代內(nèi)府對這件杰作視而不見。乾隆皇帝將米芾所偽造的《中秋帖》視為珍寶,卻對這幅真跡視若無睹,拒絕收藏。據(jù)說都因“挽詞”兩字晦氣。 后來隨著清朝的覆滅,它最終尋得了它的安寧之所——故宮博物院。這里早已是人民的領地,不再需要顧忌皇帝的禁忌。 當我們細細審視米芾的這幅作品,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們熟悉的米芾的筆法大相徑庭。 其最為顯著的獨到之處,便在于那錯落有致的布局之美。初覽這份手卷,難以辨識這是一首五言詩,因為斷行之處毫無定規(guī),有時僅二字一行,有時又十一字鋪開,而這些突兀的新行起頭,并非都是以尊稱的字眼兒起始。 如此獨特的書寫風格,在蘇東坡的書信中隨處可見,仿佛已成為這位巨匠的個人印記。 令人玩味的是,當米芾揮毫寫下此作的五個月后,米芾在江蘇儀征迎來了他的老友——那位從海南歸來,穿著草鞋也快如馬的蘇東坡。 知音再聚、如沐春風,激情澎湃地暢談至深夜,盡管酷熱難耐,但重逢的興奮讓他們舉杯續(xù)歡,忘卻了節(jié)制。 蘇東坡在這份難得的喜悅中,放縱了十晝夜,卻不料疾病悄悄加重。米芾焦急地送來湯藥,可病魔并不領情,仍然肆虐。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轉(zhuǎn)瞬間,蘇東坡在常州與世長辭。這幅小楷像是米芾對亦師亦友的東坡先生的致敬之作,只留下對他的無盡懷念和遺憾。 關注視頻號·看更多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