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熱瀉熱痢的代表方。具有解熱,抗菌,抗病毒,降血糖,解酒毒等作用。臨床以身熱下利,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使用要點。 【推薦配方】葛根30克,黃連10克,黃芩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表,解毒止利。 【病機】表邪夾熱,內(nèi)迫大腸。 【主證】發(fā)熱,腹瀉,瀉下物臭穢,肛門灼熱。 ? (清·郭佩蘭撰《本草匯》,清康熙五年間梅花嶼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副證】 1.項背強痛不舒,易困重,易心煩。 2.口干作渴,小便短黃。 3.牙痛,口瘡,痤瘡。 4.鼻血,鼻炎。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 【方解】方中葛根辛甘而涼,入脾胃經(jīng),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陽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故為君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故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 【現(xiàn)代使用】常用于治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腸道易激綜合癥,小兒中毒性腸炎,食物中毒,病毒性肺炎,牙周炎,牙周膿腫,糖尿病,酒精中毒,痤瘡,酒糟鼻,鼻炎,口瘡等。 ? (同上圖) 【臨床加減】 1.肛門墜脹,加金銀花10克,白頭翁10克,焦山楂10克。 2.糖尿病,加天花粉12克,石斛12克,山藥30克。 3.膿血痢疾,加山楂10克,金銀花20克,秦皮10克。 4.腹痛明顯,加木香6克,白芍20克,延胡索10克。 5.流鼻血,加白茅根20克,焦梔仁10克。 6.口瘡?fù)刺?,加蒲公?0克,焦梔仁10克。 ? (同上圖) 【臨床釋疑】 1.方為治腸道濕熱的良方,雖可以解表,但以清里熱為主,臨床無論有無表證,皆可用之。 2.根芩連湯的主癥,一個是陽明腸熱證,以下利為主;另外是陽明經(jīng)燥熱證,以前額或目眶脹痛,連及后項為特點,可同時伴有面紅,口干鼻燥,流鼻血,出汗多,舌紅等癥狀。 3.方打成散劑,于喝白酒前白水沖服一勺,解酒作用十分顯著。 4.患者特點:體格比較壯實,肌肉比較發(fā)達,頸部肌肉厚實,項背強痛不適,容易腹瀉,或平時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粘臭,多“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