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jié)和致敬中華民族眾多圣賢豪杰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歷代圣賢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風(fēng)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愿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后烙印于心,得圣賢精神滋養(yǎng)、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貢獻力量。此詩由國畫家楊恒林繪制《蘇東坡風(fēng)華絕代》詩意圖,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xué)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內(nèi)容將陸續(xù)發(fā)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guān)成語。 丙申歲懷蘇子并贈友人古風(fēng) 高才應(yīng)作經(jīng)綸手,黃金白玉未足謀。 秋水化成一行淚,罄筆難書半世憂。 歷練人間等下事,完達海內(nèi)最上流。 此生何必多沉淪,游心處處是神州。 黃德勁先生詩評: 這首詩是彬宇先生2016年所作,贈予一位正處在人生低谷而對未來充滿迷茫與失望的好友的。此詩由先生脫口而出,并未講求格律,借蘇子的人生境遇與人生態(tài)度以鼓舞友人,最終感動了友人重拾信心。我們來賞析蘇軾的一生與這首詩: 蘇軾,也許只有蘇軾,可以毫無違和地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血液里。或者說,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蘇東坡。仰望追隨也罷,附庸風(fēng)雅也罷,每個人都如此“熟悉了知”蘇東坡,卻又離他如此遙遠。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有著怎樣的夢想、經(jīng)歷、成就,以及讓天下人都傾倒的性情?彬宇先生的懷蘇子古風(fēng),以一個更加高遠深沉的視角,給出了獨具一格的答案。 作為風(fēng)華絕代一超人,世間有太多文章和書籍寫坡翁了。但有代表者,還應(yīng)該是林語堂先生站在中西文化的肩上所寫的《蘇東坡傳》,尤其傳記序言里的這么一段話: 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對這種人的人品個性做解釋,一般而論,總是徒勞無功的。在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選出他若干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珈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zhì)之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數(shù)數(shù)見的。而蘇東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與利害謀算,與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fā),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做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彼恢本碓谡武鰷u之中,但是他卻光風(fēng)霽月,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讀者仍以閱讀他的作品為樂,因為像他這一等人,總是關(guān)心世事,始終抗言直論,不稍隱諱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胥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fā)乎內(nèi)心。他之寫作,除去自得其樂外,別無理由,而今日吾人讀其詩文,別無理由,只因為他寫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樸茂,那么字字自真純的心肺間流出。 …… 有一次,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最好,描寫他自己也恰當(dāng)不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fēng)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軾是有夢想的,絕不隨波逐流的——高才應(yīng)作經(jīng)綸手,黃金白玉未足謀;蘇軾是歷經(jīng)苦難,坎坷一生的——秋水化成一行淚,罄筆難書半世憂;蘇軾是真純的,毫無機心又才情高絕的——歷練人間等下事,完達海內(nèi)最上流;蘇軾是以苦為樂,以民為懷的——此生何必多沉淪,游心處處是神州。蘇軾活出了自己,活出了一個元氣淋漓的靈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均有極高成就,人生履歷亦極其豐富。 謹以“高才之謀”“秋水化淚”“人間一流”“游心神州”四部分,簡要評析彬宇先生懷蘇子古風(fēng)。 高才之謀 “高才應(yīng)作經(jīng)綸手,黃金白玉未足謀。”蘇軾之高才,既有山水靈秀天生基因,又有下苦功夫后來努力。 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父親蘇洵,27歲才開始發(fā)奮努力讀書,其勵志被寫入《三字經(jīng)》:“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苯K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典型的書香門第?!伴T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北闶翘K家。蘇洵之給長子起名“軾”,就是希望蘇軾長大后能夠像車前面那個軾(臨時扶手)一樣,不可或缺但要收斂鋒芒,低調(diào)做人。 蘇洵對孩子十分嚴格,蘇軾小時貪玩,但課子甚嚴的父親讓蘇軾從小就飽讀詩書。蘇軾曾有《夜夢》詩: “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zé)驚走書。計功當(dāng)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p> 可見父親對其督責(zé)之嚴。從蘇軾十歲開始,蘇洵在結(jié)束云游后就親自教導(dǎo)兩個兒子讀書。他把全部寄托都放在兩個兒子身上,給他們最大的財富就是書籍。蘇洵經(jīng)常對他說,作文章“皆有為而作”“如藥石必可以伐病”,能解決實際問題。蘇洵還把蘇家的南軒命名為“來鳳軒”,作為兒子的書房。 在中國歷史上,“三蘇”美名遠揚,是中國文化與文化自信的代表。領(lǐng)袖曾如此說: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p> 蘇洵憑借真才實學(xué)成為名家,有《六國論》等佳作傳世。蘇轍生來體質(zhì)瘦弱,資質(zhì)雖不如父兄,卻謙虛低調(diào),胸懷大志, 性情沉靜,文風(fēng)淳樸,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亦善書,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母親程氏飽讀詩書、明理賢德,尤善于教育孩子。史載: 蘇軾讀《后漢書·范滂傳》,看到范滂因黨錮之禍而遭受迫害,臨死前唯有覺得對不起自己母親。范母告訴他一個人只要有品德、節(jié)義和理想,哪怕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蘇軾便問自己的母親: “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 如果自己也像范滂一樣,母親會愿意嗎? 程氏曰: “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母親的回答,無疑深深影響了蘇軾的一生: “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母呢!” 公元1056年,22歲的蘇軾蘇軾與弟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lǐng)下,沿長江水路出川,赴京趕考。蘇軾以一篇清新灑脫、文筆極佳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贏得了當(dāng)時主考官、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和小試官梅堯臣的一致賞識,一出手便震動了京城。 歐陽修一看文章這么好,懷疑是自己的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就給了第二名。有意思的是,歐陽修因為不知道蘇軾文章中引用的一個典故,就去問蘇軾。 蘇軾說這出自《三國志·孔融傳》,歐陽修沒有找到,又去問蘇軾,蘇軾便特別不好意思地說這是自己瞎編的。 蘇軾說,《孔融傳》有這樣一則故事:因為曹操滅袁紹的時候,曾把甄宓賞給了兒子曹丕。這讓孔融很不滿意,他就對曹操說,當(dāng)年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曾把寵妃妲己賞給了自己弟弟,曹操一聽,就問這個典故是從哪里來的??兹谡f“我瞎編的,你都能做出這等事,更何況古人?!碧K軾就根據(jù)這個故事,想當(dāng)然地認為寬厚的堯帝肯定也能做出這樣的事兒。 而極其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不僅沒有覺得難蘇軾治學(xué)不嚴謹,反而愈加器重他,欣賞其豪邁:“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這個故事多有記載。比如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八: 東坡先生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云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眻蛟唬骸板吨!泵肥ビ釣樾≡嚬伲弥允練W陽公,公曰:“此出何書?”圣俞曰:“何須出處?”公以為皆偶忘之,然亦大稱嘆。初欲以為魁,終以此不果。及揭榜,見東坡姓名,始謂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據(jù),更恨吾輩不能記耳!”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乃與圣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 當(dāng)時的蜀人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言眉山孕育了三蘇父子,把這片土地上的“營養(yǎng)”用光了,以至于草木枯萎。不過,能出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江山也值了。 以蘇軾如此之高才,要說沒有經(jīng)綸天下之夢想,那是不可能的。且以其詩文來看: 最熟知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p> 《江城子·密州出獵》——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瓡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p> 《念奴嬌·孤館燈青》——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晁錯論》——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p>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p> 由此可知蘇子堅忍不拔之志向與治國安邦之夢想。蘇子之謀者,絕不是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更不會為己之進退,茍合當(dāng)政者。他曾經(jīng)自述心曲,是說給哲宗和高后的: 臣昔于治平中,自鳳翔職官得替入朝,首被英宗皇帝知遇,欲驟用臣……及服闕入覲,便蒙神宗皇帝召對,面賜獎激,許臣職外言事……是時王安石新得政,變易法度。臣若少加附會,進用可必。自惟遠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負心,欲具論安石所為不可施行狀,以裨萬一……及陛下即位,起臣于貶所,不及一年,備位禁林,遭遇之異,古今無比。臣每自惟昆蟲草木之微,無以仰報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獨立不倚,知無不言,可以少報萬一……因亦與司馬光異論。 蘇軾是“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負心”,而要“仰報天地生成之德”。蘇軾自期: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 忠義大節(jié),凜然感人。 陸游《跋東坡帖》:“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忠臣烈士所當(dāng)取法也。” 徐積《蘇子瞻挽詞》:“直道謀身少,孤忠為國多?!?/p> 范祖禹《薦士札子》:“臣竊觀軾,忠義許國,遇事敢言,一心不回,無所顧望?!?/p> 李之儀《跋東坡先生書〈圓覺經(jīng)〉十一偈后》:“東坡老人以文學(xué)議論,師表一代,忠孝強固,獨立不懼,蓋其尊主愛民之心,篤于誠愨?!?/p> 南宋孝宗皇帝,一再肯定和表彰蘇軾的“忠義”“大節(jié)”,謂其“不可奪者,峣然之節(jié)”,稱他“忠言讜論,立朝大節(jié),一時廷臣,無出其右。負其豪氣,志在行其所學(xué)?!?/p> 在蘇軾的時代,“忠義”還有一個特殊內(nèi)涵,即蘇軾贊美恩師歐陽修所言: “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jīng)學(xué)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說為忠?!?/p> “忠義”不是愚忠君主,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懷儒道以正君心。如《宋史》言范仲淹:“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蘇軾受范、歐人格影響極深,“奮厲有當(dāng)世志”“志在行其所學(xué)”,精神一脈相承: 嗚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語非不工也,政事文學(xué)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臨大事,鮮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 用今天的話說,若蘇軾者,“心懷國之大者”: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因此蘇軾說: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立天下之大節(jié),狹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動其心,則天下之大節(jié)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辦者矣……夫天下不能動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p> 裝著天下之“全”,才能立“大節(jié)”,才能有“全才”去面臨大事。由此可見蘇軾經(jīng)綸天下之大志! 黃庭堅的《東坡先生真贊》寫道: 東坡之在天下,如太倉之一稊米;至于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則與天地相終始。 大是大非,卓然有所立,而與天地相終始。因此,蘇軾的人格可以概括為一個字:“大”。正因為“大”,關(guān)懷的是整個天下,故其晚年的政治關(guān)懷才能走出廟堂,邁向黎民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以一個完整的人去感受大地,游戲人間。 再看一看蘇軾為官的政績,就更加能感知坡翁的用世之心。 任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改革鳳翔“衙前役制度”;為農(nóng)民申請減稅,申請百姓可以售賣茶、酒、鹽等來增加收入,被當(dāng)?shù)匕傩召澴u為“蘇賢良”;疏浚東湖;修造官舍。 任杭州通判,處理陳年積案,平反冤假錯案;不畏強權(quán),懲治惡霸。 任密州知州,組織滅蝗;修渠引水,求雨抗旱;安頓棄嬰;平定盜匪,修建超然臺。 任徐州知州,抗洪救災(zāi),保住徐州城;開發(fā)煤礦;組織冶鐵,使徐州成為冶鐵基地。 任杭州知州,免除賦稅、救災(zāi)賑濟災(zāi)民;疏浚西湖,建蘇堤;創(chuàng)辦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yī)院“安樂坊”;疏浚運河、治理錢塘江。 …… 貶謫儋州,教儋州人民挖水井,減少生病人數(shù);勸農(nóng)耕,引入“秧馬”等農(nóng)具,改善海南當(dāng)?shù)夭皇罗r(nóng)業(yè),糧食不足問題;提出民族平等主張,勸導(dǎo)漢黎和睦相處;親自授課,傳播中原文化,改善教化,移風(fēng)易俗?!?/p> 蘇軾在地方上是頗有政績的。他的天性中有自由放達的詩人氣質(zhì),卻并不妨礙其處理實際事務(wù)的才能。他是個關(guān)心民瘼的良吏,也是個果決任事的能吏。幾乎每一次離任,州民都要泣拜送行,感謝這位可敬可愛的父母官。 “高才應(yīng)作經(jīng)綸手,黃金白玉未足謀。”蘇軾經(jīng)綸的是天下,是蒼生,是胸中那一腔濟世的深情。哪里是黃金白玉能夠迷住眼,絆住腳的? 秋水化淚 “秋水化成一行淚,罄筆難書半世憂?!?/span>秋水如淚孤鴻南飛,憂愁如海磬筆難書,坡翁的心酸,哪里說得盡?他的自我總結(jié),聽來便讓人心酸感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大半生,幾乎都在飄泊流離中度過。 在京城一戰(zhàn)成名,意欲大展宏圖的蘇軾,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奔喪,守孝三年,24歲時再返京師。在歐陽修舉薦下,參加當(dāng)朝制科考試,以北宋開國百年第一的成績,空降陜西,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判官。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回到京城。 王安石變法興起,持不同意見的蘇軾被貶杭州通判。于是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寫盡西湖之美。隨后轉(zhuǎn)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徐州任知州,湖州知州。隨即“烏臺詩案”發(fā)生。 公元1079年除夕之前,被關(guān)押烏臺監(jiān)獄一百三十天之后,蘇東坡出獄,再黃州,任團練副使?!皰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蘇軾,在這里變成了“蘇東坡”,也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諸多名作。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路費已盡,再加上幼子夭折,蘇軾上書朝廷,先到常州居住,被批準。此時神宗駕崩,蘇軾一度要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隨后,司馬光重新被啟用,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因?qū)εf黨執(zhí)政的一些做法提出異議,再次不容于當(dāng)朝,自求外調(diào),二任杭州。 再被召還,再因政見不合,調(diào)任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高太后去世,新黨再度執(zhí)政,再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隨后一桿子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 身在惠州的蘇軾并未沉淪,而是揮毫寫了一首詩: 白頭蕭散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詩句輾轉(zhuǎn)傳到京城,宰相章惇很是不爽:原來蘇東坡在嶺南過得這么舒服!再貶! 紹圣四年(1097年),海南島儋州迎來年已六十二歲的“老東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又辦學(xué)堂,揚學(xué)風(fēng),成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此前,宋代一百多年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蘇軾為此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徽宗即位,蘇軾相繼被調(diào)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蘇軾復(fù)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有好事者曾經(jīng)專門記錄了他行走的足跡,幾乎踏遍當(dāng)時的北宋,加在一起有幾萬公里,到過200多個地方,去過當(dāng)時的大城市并且住了一段時間的就有十五個。 在此要特別一說的是蘇軾命運中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烏臺詩案”。 蘇軾對神宗、王安石的政策、理論,原本就持鮮明的反對態(tài)度,毫無隱諱地寫在奏章上,可是,事隔數(shù)年,他卻因為詩文中隱含這樣的反對,而被捕入獄。 最先把蘇軾作詩諷刺新法舉報給朝廷的是沈括。熙寧六年(1073年), 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看到蘇軾的詩稿,認為涉嫌誹謗朝政,上呈神宗,未果。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由徐州調(diào)任湖州知州,進《湖州謝上表》,其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公開而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自己不與當(dāng)朝新貴合作的態(tài)度,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生事”的不滿。 雖然當(dāng)時司馬光等為代表的“保守派”早已沉默,王安石本人已離職南下,但“新法”人士仍把蘇軾視為眼中釘。王安石門生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和國子博士李宜等人,紛紛上章彈劾蘇軾,指摘其詩文中的“譏諷文字”,認為是“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無君臣之義”,“雖萬死不足以謝圣時”,應(yīng)該“大明誅賞,以示天下”。神宗批示將蘇軾下御史臺審理,于是,臺官皇甫僎從汴京火速趕往湖州,于七月二十八日逮捕了剛上任知州不久的蘇軾,目擊者云: “僎促軾行,二獄卒就直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p> 八月十八日押到汴京,拘在御史臺審問,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結(jié)案出獄,史稱“烏臺詩案”。從二千石之官頓時淪為階下囚,蘇軾從天上跌落凡塵,差點被問了死罪。 弟弟蘇轍和諸位內(nèi)心良直的親友為營救他,奔走呼吁。時任簽書應(yīng)天府判官的蘇轍上書:“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懇,惟天地父母哀而憐之?!彼蚯笠宰陨砉倬魹樾众H罪。元老大臣張方平、范鎮(zhèn)等也紛紛上書營救,朝野一片嘩然。連“新黨”中堅之一的章惇也為蘇軾說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對文字獄不以為然。此事還驚動了仁宗的妻子曹太后,出來為仁宗欣賞過的蘇軾說話。 事情越鬧越大,神宗不得不出來說話了。神宗十分清楚,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xùn),而蘇軾在士林享有重望,殺一蘇軾招來萬世唾罵,并不劃算。于是這場轟動朝野的詩案以從輕發(fā)落的名義了結(jié),蘇軾被貶往黃州,與他有文字交往的蘇轍、司馬光等,或貶謫、或罰款。蘇軾于此,正式踏上了坎坷漂泊路。 真正是彬宇先生詩言: 秋水化成一行淚,罄筆難書半世憂。 海內(nèi)頂流 “歷練人間等下事,完達海內(nèi)最上流?!北蛴钕壬艘宦?lián)語,煉語甚妙,可謂神來之筆。遍歷了人間苦難,漂泊,壓抑,喪親,卻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完達海內(nèi)最上流。也許只有坡公才能如此。即便是與蘇軾齟齬一生的“拗相公”王安石,也曾如此評價說: “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p> 蘇軾是罕見的“全才”。不僅人格光明磊落,且在詩、詞、文、書、畫等諸方面,都取得了讓時人與后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標志著宋詩藝術(shù)的巔峰;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古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駢文藝術(shù)也被歐陽修嘆為絕無僅有;書法與黃庭堅等并稱“宋四家”;繪畫是以文同為首的“湖州派”的重要人物。 比如詩。 在文學(xué)史家的筆下,陶淵明、杜甫、蘇軾的詩作常被稱為“陶詩”“杜詩”“蘇詩”,其他作家的詩作則不常被這樣稱呼。 蘇軾的政治詩敢于揭露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對于土地兼并、天災(zāi)流行、農(nóng)村破產(chǎn)、官吏兇惡等現(xiàn)狀,寫得很大膽,而下層民眾的苦難生活,也在其中得到反映。如《荊州十首》《和子由蠶市》等。盡管“烏臺詩案”差點讓自己死于非命,但到黃州后,又寫了《五禽言五首》,因布谷鳥的啼聲像“脫卻破褲”,便發(fā)揮道:“不辭脫褲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在惠州寫的《荔枝嘆》一首,從唐朝進貢荔枝,弄得“驚塵濺血流千載”,聯(lián)想到本朝風(fēng)行一時的貢茶和貢花,便指名道姓地斥責(zé)了丁謂、蔡襄、錢惟演等“名臣”。盡管蔡、錢二位是他尊敬的前輩,在此也不留情。 蘇軾的足跡遍及各地,從峨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在他的詩集中留下了許多名山大川及城鄉(xiāng)風(fēng)光的畫卷。因此他的寫景詩是一大觀,不是簡單再現(xiàn)景物,而是體現(xiàn)了人生思考與審美趣味。比如《新城道中二首》: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最應(yīng)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只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溫馨、溫暖、溫濡的筆觸! 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詩為主,蘇詩亦然。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經(jīng)歷曲折,感受也豐富,幾乎沒有哪一時的內(nèi)心世界的波動不曾表現(xiàn)在詩里,故讀蘇詩等于聽他一生的訴說。作為一個有杰出才能、有遠大理想而又遭遇坎坷的知識分子,那種復(fù)雜的精神面貌,是蘇軾抒情詩所著重傾訴的內(nèi)容。“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違”,“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謗”,“我少即多難,遭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這是對人生苦難的直筆抒寫?!昂纤臅r看不足,惟有人生飄若浮……君不見,錢塘游宦客,朝推囚,暮決獄,不因人喚何時休!”把詩人從美好的自然風(fēng)光中拉出,牽拘于官場無趣的生涯,這不是人生的失落么?明知失落而又無奈,便難免時時發(fā)出慨嘆。這樣的慨嘆是抒情詩中最能打動入世之人的心靈的。 除了政治詩、寫景詩、抒情詩,蘇軾的哲理詩、題畫詩等,也頗多佳作。尤其與其弟蘇轍唱和的大量詩作,皆是上品,美不勝收,韻味悠長。 比如詞。 在中國的詞史上,蘇軾開創(chuàng)了詞的豪放一體,是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最大貢獻的一位作家。王灼《碧雞漫志》云:“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這里既說了他的開創(chuàng)性,也說了他的影響。由于他“新天下耳目”,故有不少詞人步武其后,遂形成詞史上的豪放派,與強調(diào)“本色”、尊崇《花間》作風(fēng)的婉約派分居詞壇。 他擴大了詞的內(nèi)容和題材,創(chuàng)新了詞的意境和風(fēng)格。尤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二首為代表。南宋俞文豹曾記載一個很有名故事: 東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然而其豪放的根本,在深情。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思念兄弟親友,可有甚于“千里共嬋娟”乎?悼念亡妻至愛,可有甚于“十年生死兩茫茫”乎? 比如文。 蘇文的聲譽比蘇詩、蘇詞尤大。文有眾體,最重要的是古文;蘇軾作文是眾體兼擅的,除了其古文藝術(shù)被稱為“蘇?!蓖?,他的賦與駢體四六的成就也很高。北宋的文賦以歐陽修、蘇軾的成就為最高,蘇軾的赤壁二賦就是文賦的代表作品。至于其四六,不但如歐陽修所贊譽的,善于“委曲精盡”的“敘述”,也以立意之深與遣詞足以達意,而為人所嘆服。楊萬里《誠齋詩話》記: 神宗徽猷閣成,告廟祝文,東坡當(dāng)筆。時黃魯直、張文潛、晁無咎、陳無己諸人畢集,觀坡落筆云:“惟我神考,如日在天?!焙鐾庥邪资抡?,坡放筆而出。諸人擬續(xù)下句,皆莫測其意所向。頃之,坡入,再落筆云:“雖光輝無所不充,而躔次必有所舍?!敝T人大服。 蘇軾繼承著歐陽修的文風(fēng),把新古文推上了藝術(shù)頂峰。他的創(chuàng)作既是唐宋古文運動的成功結(jié)果,也與歐陽修的作品一起成為此后文言文的典范。清人蔣湘南說: “宋代諸公變峭厲而為平暢。永叔情致紆徐,故虛字多;子瞻才氣廉悍,故間架闊。后世功令文之法,大半出于兩家,即作古文者亦以兩家為初桄?!?/p> 蘇軾古文作品的數(shù)量甚巨,依《蘇軾文集》所收,分為論、策、序、說、記、傳、墓志、行狀、碑、表狀、奏議、啟、書、尺牘、雜著、史評、題跋、雜記等多種類別。 蘇軾的政論、史評也獨具特色,包括其記、傳和書序。比如《超然臺記》《放鶴亭記》《凌虛臺記》《石鐘山記》等,豐富了“記”這種文體的表現(xiàn)手段。隨筆小品則信手拈來,自然為文,絕少藻飾,凸現(xiàn)了一個歷經(jīng)磨難而胸襟豁達、富有生活情趣的智者形象,是蘇軾性格的升華、思想的結(jié)晶。《記承天寺夜游》是其代表。 比如書畫。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云: “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仿佛近之?!?/p> 又《龍川略志》云: “予兄子瞻嘗從事扶風(fēng),開元寺多古畫,而子瞻少好畫,往往匹馬人寺,循壁終日?!?/p> 蘇軾自幼好畫,是在理論上提出“士人畫”(即后來所謂“文人畫”)的第一人。他在鳳翔開元寺發(fā)現(xiàn)了師法的對象:王維的墨竹。自從蘇軾表彰王維以后,王維就成了“文人畫”的祖師。 不過蘇軾畫作傳世的絕少。相比而言,蘇軾的書法藝術(shù)不但名聲更大,作品數(shù)量也多得多,而且得到了較好的編集、整理、刻印。1991年北京榮寶齋出版《中國書法全集》,其中有《蘇軾》兩卷,是現(xiàn)今為止編印蘇軾書法作品最為全備者。其于書法創(chuàng)作,可謂功隨年進,老而彌篤,以唐人筆法造晉人風(fēng)韻,為行書藝術(shù)提供了一種典范。 對于蘇軾書藝之進展,始終以行家眼光熱情關(guān)注的,是黃庭堅。他是蘇軾書法最早一批評論者中留下批評文字最多的,其批評也最具權(quán)威性。他經(jīng)常分早、中、晚三期評論蘇軾書法,如: 東坡道人少時學(xué)《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公權(quán))。中歲喜學(xué)顏魯公(真卿)、楊風(fēng)子(凝式)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邕)。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dāng)推為第一。數(shù)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論者。 后來其子蘇過也說,他父親“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fēng)氣。俗子初不知,妄謂學(xué)徐浩,陋矣!” 書法有雅俗之分,事關(guān)作者的性情和文化修養(yǎng),是更高層次的問題。在這個層次上,黃庭堅是一再地贊美蘇軾的: (東坡大字) 雖時有遣筆不工處,要是無絲毫流俗。 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 余謂東坡書,學(xué)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余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于歐、虞、褚、薛,及徐浩、沈傳師,幾于掃地,惟顏尚書、楊少師尚有仿佛。比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 類似的話不一而足。其實不論書畫還是詩詞文,以至人品才情閱歷,哪一樣不是天下第一呢?歷練人間等下事,完達海內(nèi)第一流。黃州、惠州、儋州十多年的貶居生活,不僅是蘇軾文學(xué)事業(yè)的輝煌時期,也是他人生思想發(fā)展、成熟乃至最后完成的最關(guān)鍵時期。可以說,沒有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煉與玉成,歷練人間等下事,也就沒有今人所津津樂道的蘇東坡。 游心神州 “此生何必多沉淪,游心處處是神州。”彬宇先生此一句,道出蘇子魅力之核心:樂天知命,從不沉淪,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游心處處是神州。 蘇軾深受世人喜愛。每一個中國人,若認真省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必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甚為根本的東西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蘇軾的(這里指的當(dāng)然不僅僅是文學(xué)觀念,而主要是就世界觀、人生觀而言),稱他為中國人“靈魂的工程師”絕不過分。就此而言,歷史上罕有人堪與相比。因此,蘇軾的思想對于國人生命靈性的啟沃,蓋不在孟軻、莊周之下,而恐遠在程頤、朱熹、王陽明等哲學(xué)巨匠之上。宋以后中國文化人的心靈中,無不有一個蘇東坡的形象在——這是歷史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積淀,是人心中的歷史。 葉嘉瑩先生曾以李白和蘇軾相對比,認為蘇軾是“由人而仙”的: 在中國詩歌的歷史之中,有兩個人被認為有“仙才”,一個是李白,還有一個是宋朝的蘇東坡,人們稱他為“坡仙”。他的詩寫得好,詞寫得好,字也寫得好。歷史記載說他有“逸懷浩氣”,“逸”是離開塵世、與眾不同的,是超出的,說蘇東坡有超出一般人的懷抱,說他的精神是那么浩然那么遼闊那么高遠。說蘇東坡的詩歌,都是“天風(fēng)海雨”,是天上刮的沒有約束的天風(fēng),是大海上沒有邊際的海雨。人家贊美蘇東坡是如此。雖然蘇東坡好像也是不受世間約束的,但我以為,李白是“仙而人者”,蘇東坡是“人而仙者”。都是人跟仙的結(jié)合,分別在哪里呢?李太白是生來的、不服約束的天才,不幸被貶降到人間,所以人間給他的都是痛苦,都是約束,都是失望,因為他本來不屬于這個人世,是從天上被降下來的,所以是“仙而人者”。他所遭遇的都是挫折,他所有的都是痛苦,他覺得好像被大網(wǎng)網(wǎng)羅住了,可是他不甘心被網(wǎng)羅,所以他要掙扎,他要脫離。而李白是天才,他的掙扎表現(xiàn)為一種騰躍的掙扎,他的力量是一種飛騰跳躍。他是不屬于人間的天才,生活在罪惡、約束、痛苦的人世之中,拼命要掙扎出去,他一生都表現(xiàn)的是這種痛苦。蘇東坡呢,是“人而仙者”,蘇東坡是一個人,然而他帶有幾分仙氣,所以他在挫折痛苦之中仍然是挫折痛苦的,可是因為他帶有幾分仙氣,所以從痛苦之中很容易就解脫出去。 蘇東坡是高一個層次的人,他有他超脫的地方,可是他的超脫是對自己的艱難困苦取一個超然的態(tài)度。蘇東坡晚年被貶官到海南,沒有房子住,也是饑寒交迫??墒撬辉诤酰抑灰吹接钪嫒f物,只要看到人民,我還是很快樂的。是說對于自己的艱難困苦,你可以超脫出來,不是說對那些貪贓枉法的事情視而不見。蘇東坡對于自己的艱難困苦是超脫了,但是只要把他召回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他仍然不茍且,不同流合污,所以被貶官貶了那么多次,變法的新黨在位的時候,他看到不對的要批評,等舊黨執(zhí)政了,有不對的他又批評。這是蘇東坡,應(yīng)該正直的時候我持守我的正直,我的超然不是說不辨是非,自命超脫。蘇東坡之所以是“人而仙者”,他能夠從自己的艱難困苦之中,抱有超然的觀點,這是完全不同的修養(yǎng)。 正是因為有足夠豐厚的修養(yǎng),足夠豐滿的心靈,東坡先生才可以歷經(jīng)坎坷,悠游世間,超然物外而不為物傷。且看其三首詞作: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早知身世聱牙,好伴騎鯨公子、賦雄夸。(《南歌子》) 既然寓身此世不過一塵沙,那何妨笑看潮來潮去,了此生涯?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懷》) 紅塵濁世,浮名浮利,虛苦勞神。那就且陶陶,樂盡天真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定風(fēng)波》) 滾滾紅塵,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世事滄桑,一蓑煙雨任平生! 由一般世俗的看法衡量,蘇東坡畢生坎坷多舛。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問伯夷叔齊二大先賢,他二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弟子問孔夫子:“這些大賢人臨死之時,有無怨恨?”孔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在蘇軾的內(nèi)心深處,應(yīng)該也是這么想的吧?他的坦蕩的胸懷,深睿的慧眼,足夠博達的學(xué)養(yǎng),讓他永遠不會拘泥于小我,拘泥于外在的風(fēng)霜雨雪。林語堂先生寫道: 蘇東坡一生的經(jīng)歷,完全是其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學(xué)上,他是個佛教徒,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xiàn),是永恒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擔(dān),是苦難的說法。他認為那不盡然。至于他自己本人,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 在氣質(zhì)上,他是道地的中國人。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chǎn)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xiàn)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guān)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蘇軾是至情至性之人。 比如他同兄弟子由。 蘇軾和蘇轍可謂志同道合,在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頗為一致,因此后人感嘆:豈獨是兄弟,更是賢友生。身處異地多年,二人以書信往來,而且曾經(jīng)同科進士,同朝為官,被傳為美談。在文學(xué)方面,兩人也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雖然蘇軾的文學(xué)造詣和名氣比蘇轍大很多,但蘇轍的作品同樣優(yōu)秀。蘇軾曾評價其散文: 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據(jù)宋人筆記《萍洲可談》記載,蘇軾被捕,驚慌失措,妻兒在后面大哭跟隨,走到湖州西門時,蘇軾朝天高喊:“子由,以妻子累爾!” 為了救出哥哥,蘇轍東奔西走。在給皇帝的《為兄軾下獄上書》中,他發(fā)自肺腑地懇求皇帝用自己的官職為哥哥贖罪,寫得十分動人: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號。 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失。 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 后來蘇軾被貶到黃州,蘇轍也受到牽連,被貶為監(jiān)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diào),可謂同進退。蘇軾在黃州時生活困苦,蘇轍的幾位女婿總是輪流去探望他。 蘇軾對蘇轍的生活關(guān)懷備至。蘇轍在雷州生活時,由于吃不下腥膻之物,僅十來天就瘦得“帽寬帶落驚僮仆”。蘇軾就勸告弟弟,一定要入鄉(xiāng)隨俗,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纳睿ψ屗褡髌饋?,給了蘇轍很大的慰藉。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臨行之前,蘇轍寫了《逍遙堂會宿二首》。詩前小序中,他這樣寫道: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 臨終時,蘇軾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見蘇轍一面。他對朋友說: “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蘇軾留下遺言,要蘇轍把他葬在嵩山之下。蘇轍悲痛不已,在為兄長所作的墓志銘中寫到: “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比如他同朋友佛印。 佛印,即釋了元,北宋高僧、詩人,字覺老。幼年好佛,10多歲出家。歷任江州承天寺,廬山開先、歸宗二寺及潤州金山、焦山二寺等寺上座、住持。天資優(yōu)異,博通內(nèi)外,工書能詩,尤善言辯。 佛印禪師和蘇東坡一樣,生性豪爽,雖然是佛門中人,但沒有忌葷腥,同時他也跟蘇東坡一樣頑皮,所以蘇東坡一不小心,就會被佛印捉弄。 一天,蘇東坡得到一條大魚,想請佛印一起享用,但他又想逗逗佛印,就對佛印說:“明天到我家來,我請你吃半魯。” 佛印很開心地接受了邀請,但琢磨半天,也沒想明白什么是半魯,又不好意思問,心想,明天宴席上自然就知道了。 轉(zhuǎn)天,佛印與蘇東坡推杯換盞,大快朵頤,尤其是魚那道菜,非常美味,等到宴席結(jié)束,也沒看到叫“半魯”的菜,很是納悶。 最后,他不得不問蘇東坡:“你請我吃的半魯怎么還不上來?” 蘇東坡笑笑說:“半魯不是已經(jīng)到你肚子里面了嗎?” 聰明的佛印恍然大悟,原來蘇東坡說的半魯,是魯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就是那道美味的魚呀。 來而不往非禮也。佛印告訴蘇東坡,“明天我也請你半魯?!?/p> 轉(zhuǎn)天,蘇東坡早早就到了,佛印請他在院子里坐坐。 蘇東坡坐了好久,眼看午飯時間都要過去了,佛印還沒有請他吃飯的意思,于是走到屋中問佛?。骸霸趺催€不上菜呀?” 佛印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不是已經(jīng)在享用半魯了嗎?” 蘇東坡恍然大悟,放聲大笑。原來佛印請他的半魯,就是請自己曬了個日光浴。 比如他同“蘇門四學(xué)士”。 均出自蘇軾門下,最先將此四人并稱加以宣傳的也是蘇軾本人。他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保ā洞鹄钫勋^書》)。蘇門四學(xué)士又和陳師道、李廌合稱蘇門六學(xué)士。由于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 黃庭堅小蘇軾8歲,亦徒亦友。兩人從初識時相互欣賞,到相聚時詩詞酬唱,再到貶謫時彼此慰藉,情誼之純深,如同一壇醇酒,久而彌香。 蘇軾少年時便名震天下,成為文壇領(lǐng)袖,黃庭堅自然極為仰慕?;貞洺跻娞K軾時,黃庭堅言,“故嘗望見眉宇于眾人之中,而終不得備使令于前后”。如同鐵粉見偶像,又想見又害怕。 好在黃庭堅的祖父黃湜和蘇軾是同榜進士,舅舅李常和岳父孫覺也是蘇軾的老朋友,所以黃庭堅的文章很早就被遞給了蘇軾。蘇軾看后,贊嘆不已,其激賞程度,跟當(dāng)年歐陽修夸他一樣,極為熱烈。 此后,蘇黃兩人一直詩文唱和、翰墨往返?!疤煜聼o相知,得一已當(dāng)半”“安得垂天云,飛就吳興館”,黃庭堅熱切地想見到蘇軾。 結(jié)果,因烏臺詩案,黃庭堅不僅沒見到偶像,還受了牽連。但這都擋不住彼此的賞識和情誼。1072年,蘇軾第一次看到黃庭堅的文章;1078年,兩人第一次書信來往;到了1086年,等蘇軾結(jié)束貶謫生活,回到開封后,兩人才真正坐下來見上面、說上話。為一次期待已久的相見,彼此等了十四年。 此后,蘇軾把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都招入了館閣,稱之為“蘇門四學(xué)士”,一起談詩論道,翰墨瀟灑。在蘇軾被貶的日子,黃庭堅也在全國四處漂泊,最后被貶到宜州。兩人最后一次見面是在彭蠡,此后江湖再無相見。 蘇軾去世后,別人想當(dāng)然地認為這文壇的江湖老大就是黃庭堅了,把黃庭堅和蘇軾相提并論??牲S庭堅堅決推辭,依然執(zhí)弟子禮,每日一早整好衣冠,非常恭敬地給蘇軾的畫像上香行禮。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以謫仙自稱,世稱金華仙伯。 其詩講究修辭造句,強調(diào)“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fēng)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chuàng)者。 黃庭堅有“滌親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載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成為中華兒女孝敬父母的典范。蘇軾給他的評價是: 此人(黃庭堅)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湓姵W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 在書法上,蘇黃兩人亦常相聚切磋。宋書四家叫蘇黃米蔡。其中的米芾與蘇軾,也非常值得一說。 米芾字元章,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小蘇軾14歲,自然也十分仰慕蘇軾。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45歲,米芾31歲,蘇軾剛剛被貶到黃州,在湖南工作的米芾便不顧影響,堅持要去拜見這位當(dāng)下的落魄者。 米芾在《畫史》里,這樣記錄他和蘇軾的初見: “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p> 米芾問蘇軾:“何不逐節(jié)分?”蘇軾答:“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 此次見面,雖然米芾多有不解,但“生知獨絕之資,而親見縱橫盤礴之致,又復(fù)求其底蘊,故所記不數(shù)語,而神理畢出也”。米芾聽了蘇軾的話,“始專學(xué)晉人,其書大進”。 后來兩人在京城成為同事,來往甚密,蘇軾曾如此寫信給米芾:“旦夕間一來相見否?”交情之深可見一斑。 后蘇軾被貶出朝廷,路過潤州,米芾遠道趕來餞行,以詩相送,蘇軾言:“榮寵過分!”欣喜和感激溢于言表。 公元1101年,生命已近終點的蘇軾北歸,再一次途經(jīng)潤州見到米芾。游覽金山時,有人請?zhí)K軾題詞。蘇軾說:“有元章在。”米芾說:“某嘗北面端明,某不敢。”蘇軾拍拍他的背:“今則青出于藍矣?!比缓竺总篱_始自語,緩緩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蘇軾的官職,端明殿學(xué)士。 潤州會面正值六月,蘇米兩人徹夜交談,一起呆了十天時間,喝了很多冷飲,聊得十分痛快。蘇軾此前已經(jīng)有“瘴毒”,“尋又因飲冷過度,晚上暴瀉,瘴毒并發(fā),進食不適,夜不能寐,十分痛苦?!?/p> 米芾心疼不已,多次送藥,惜未奏效。告別米芾后轉(zhuǎn)往常州一個月,蘇軾客死。蘇軾在《與米元章尺牘》第二十五首中寫道: “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念。獨念吾元章邁往凌云之氣,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今真見之矣,余無足言者?!笨梢姳舜酥べp與真情。 米芾還有后裔米萬鐘,同樣也是藝術(shù)高才。其字仲詔,號友石,又號海淀漁長、石隱庵居士,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后任江西按察使。天啟五年(1625年)被魏忠賢黨人倪文煥彈劾,降罪削籍。崇禎元年(1628年)復(fù)官,仕至太仆少卿,卒于官。有好石之癖,又能畫石。善畫山水、花竹。書法行、草得家法,與董其昌齊名,稱“南董北米”。 米萬鐘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學(xué)識淵博,多才多藝,尤擅長書畫,名滿天下。其曾在京城購買三座宅邸,一曰勺園,在海淀;一曰漫園,在德勝門積水潭東;一曰湛園,在皇城西墻根下。皆臨水營造,別有洞天,成為當(dāng)時京都達官顯貴及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米萬鐘也因園名聲大噪,眾皆稱米家有四奇:園、燈、石、童。 米萬鐘自稱米芾后裔,所以其書法亦學(xué)米元章。但無法轉(zhuǎn)換米芾的精致筆法,失于空乏與粗率。他更膜拜蘇東坡,上溯魏晉之風(fēng),形成獨立風(fēng)格。其書跡流傳甚廣:“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 (《書史會要》) 再比如他同“敵人”章惇。 蘇軾和章惇曾經(jīng)是同科的摯友,莫逆之交,友誼深厚。但也因為變法的新舊黨之爭,積下了極深的恩怨。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軾回朝復(fù)任朝奉郎,此時的章惇因為曾經(jīng)反對宋徽宗即位,被免去朝中職務(wù),貶謫潭州。 此時此刻,最為驚慌害怕的當(dāng)為章惇及其家人了,因擔(dān)心東坡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于是章惇之子章援懷著惶恐不安和悔恨交加的心情,給蘇軾寫了一封信,一為替父道歉懺悔,二為探一探蘇軾的口風(fēng),想知道坡翁是否會秋后算賬。 東坡先生閱后,會心一笑,寫下了著名的《與章子厚書》,其中有言: 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 我們四十年的交情,雖然中間有磕絆,但是交情沒變??!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還有什么好說的?一切都要往前看! 這就是我們眼中可愛的、可親的、可敬的、可仰望追隨為之膜拜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誠的坡翁蘇子??!他哪里有那么多愛恨情仇的計較?他哪里有功夫去牢騷滿腹自尋煩惱?他的生活愛不完,樂不完,品味咂摸、享受探索不完呢! 公元一一〇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蘇軾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方外友徑山維琳來訪,兩人于夜涼時對榻傾談。 還在三十年前,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就聘請維琳主持徑山寺法席。徑山古剎由唐代宗時牛頭宗法欽禪師正式開山,但維琳卻是云門宗法嗣。蘇軾先后兩次任職杭州時,與僧道交游頻繁,是他接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最重要時期。他三上徑山,寫作詩文近二十首,都表現(xiàn)出超脫外部世界的爭斗與煩擾,尋求清心禪悅的意趣。而今蘇軾劫后余生,病入膏肓,維琳遠道專程探疾,話題自然集中到生死問題上。 七月二十五日,蘇軾手書一紙給維琳云: “某嶺海萬里不死,而歸宿田里,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細故爾,無足道者。” 已覺大限將至,而心態(tài)平和。二十六日他與維琳以偈語應(yīng)對,他答云: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詰。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平生知羅什,神咒真浪出。 至二十八日蘇軾彌留之際,他已失去聽覺、視覺,維琳“叩耳大聲云:'端明宜勿忘(西方)!’”蘇軾喃喃回應(yīng)道:“西方不無,但個里著(力)不得?!痹谂缘腻X世雄說:“固先生平時踐履至此,更須著力!”蘇軾又答道:“著力即差。” 蘇轍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這樣記錄其兄的臨終情形: “未終旬日,獨以諸子侍側(cè),曰:'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問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實七月丁亥也。” 面對死亡,他平靜地回顧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無怨無悔,自信死后必不會墜入惡道輪回。 黃庭堅《與王庠周彥書》也述說了他當(dāng)時聽到常州來人相告: “東坡病亟時,索沐浴,改朝衣,談笑而化,其胸中固無憾矣。 他對生命意義的透辟理解,他對人類自身終極關(guān)懷的深刻領(lǐng)悟,消融了瀕死的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罢咳欢拧?、“談笑而化”,他的確毫無遺憾地走向自己人生旅途的終點。他有個最好的完成。 蘇軾死訊傳出后,“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xué)之士數(shù)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形成了群眾性、自發(fā)性的吊唁活動。親朋好友、門生故舊的哀悼之文,更是無法一一列舉。僅錄李鷹祭文片斷: 道大不容,才高為累?;侍旌笸?,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 千古英靈之氣鐘于斯。蘇子豈非天上之文曲也?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贝祟櫶K子自道也。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他的學(xué)生,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也秉承師說認為,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nèi)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nèi),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 而蘇軾,正是這空前絕后的朝代中,空前絕后的“樂天派”。而再往深刻里去看,我們看到的,讀到的,內(nèi)心深深認可的蘇軾,并不僅僅是一個文學(xué)家,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導(dǎo)師,一個身系著華夏傳統(tǒng)文化之命脈的巨人。 “此生何必多沉淪,游心處處是神州?!?/span>人之一生,何時無郁結(jié),何曾無坎坷?而因此沉淪落寞,郁郁而終者;憤怒狂躁,跌走極端者;甚至一蹶不振,自了殘生者,何其多也?何不學(xué)風(fēng)華絕代之蘇子?非學(xué)其曠古之才情,而學(xué)其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以內(nèi)心之豐滿,靈魂之高潔,歲月滄桑之自磨,游心處處是神州也! (本文多參考《蘇軾評傳》·王水照 朱剛《蘇軾傳》·林語堂) 張紅星教授注: 經(jīng)綸: 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統(tǒng)稱經(jīng)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典出《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孔穎達疏: “經(jīng)謂經(jīng)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jīng)綸天下,約束于物?!?《禮記?中庸》: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唐劉知幾《史通?暗惑》: “ 魏武經(jīng)綸霸業(yè),南面受朝?!?清方苞《讀<周官>》:“世變雖殊,其經(jīng)綸天下之大體,卒不可易也?!?/p> 趙力能先生評: 蘇東坡先生早年為官,中年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晚年又被貶惠州、儋州。臨終前不久獲大赦北還,逝于途中。他這一生可謂宦海沉浮,屢屢受挫被貶。然而正是在這種受挫被貶環(huán)境中,錘煉心性,砥礪意氣,越挫越勇,磨出了光明。 他是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也是一位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和新政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西哲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百圖》為廖彬宇先生古體詩集,《禮記》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匯集歷年吟詠往圣先賢及其事跡的古體詩365首,透過圣賢事跡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fā)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圣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致敬圣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貢獻綿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