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城邦,諾夫哥羅德公國時期 奧列格將國都遷往基輔后,諾夫哥羅德成為“基輔羅斯”治下一座重要貿(mào)易城市,由基輔大公統(tǒng)治,克里姆林宮和索非亞教堂等建筑都修建于這一時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而商業(yè)的繁榮又增強了貴族的實力,自公元十一世紀開始,諾夫哥羅德逐漸從基輔公國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城邦。 河蚌繪·諾夫哥羅德景點圖。 由于城市貴族力量的強大,公元1136年,諾夫哥羅德在大公選舉中擁有了自由原則:他們自己任命大公,大公的統(tǒng)治時間取決于是否贏得人民的信任。之后在驅逐了幾位惡評大公后,市議會干脆不再任命大公,而是直接從城市貴族中選舉市長和“千人長”。千人長本是城市民兵的首領,后來演變?yōu)樯虡I(yè)和司法官員,選舉產(chǎn)生的市長和千人長需要由大主教領導宣誓入職,這標志著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準民主制度的確立。 中心市場和圣母教堂。 克里姆林宮南側的兩層宮殿曾是王公、主教、千人長等辦公的議政廳,如今被開辟為歷史博物館。博物館一樓是城市歷史的相關展示,收集有市民穿過的革制長筒靴等物品,頗具名氣的是1951年出土的一批古老的白樺皮文書,其中包括《諾夫哥羅德法典》及大量十三世紀的樺皮信件,其中許多都是農(nóng)民間的書信,內(nèi)容不僅涉及到日常生活瑣事,甚至情書……想來民主制度并非是無根之水,它需要全社會的財富和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產(chǎn)生,雖然諾夫哥羅德的民主在今天看來還僅僅處于萌芽階段。 博物館里的樺皮信件。 一千年間,你方唱罷我登場 風雨飄搖的基輔羅斯最終于十三世紀初被蒙古西征大軍所滅,此前它已分裂為包括諾夫哥羅德、莫斯科、蘇茲達爾在內(nèi)的十余個獨立小公國,成吉思汗和其孫拔都經(jīng)過兩次西征逐一蕩平了這些公國。1238年3月,蒙古大軍行進至諾夫哥羅德城南20公里處,此時正逢沃爾霍夫河春汛,南部上游的冬雪融化引發(fā)下游河水暴漲、城外沼澤泥濘難行,蒙古軍隊只得掉頭南下。特殊的地理位置再次讓諾夫哥羅德躲過一劫,幸運的成為蒙古征服時期,唯一保存了全部歷史文化的城市。 蒙古西征平滅基輔羅斯之戰(zhàn)。 1380年,俄羅斯人在庫利科沃戰(zhàn)爭中擊敗了蒙古人,以莫斯科為中心的莫斯科公國實力開始增強。1477年,在伊凡三世軍隊的包圍下,諾夫哥羅德宣布臣服,正式并入莫斯科公國,成為今日俄羅斯的一部分。伊凡三世撤軍時,將議政廳上的大鐘拆下來運回莫斯科,諾夫哥羅德作為公國的民主時代宣告結束。 諾夫哥羅德外城墻。 如今在在克里姆林宮樹木蔥郁的院子中間,有一座巨大的雕塑——俄羅斯千禧年紀念碑。這座300噸重的銅鑄雕塑于1862年揭幕,用以紀念諾夫哥羅德建城——即瓦良格人留里克到來1000年。紀念碑像一個巨大的圓形印章扣在廣場中央,頂部是俄羅斯之母和俄羅斯東正十字架,中部周圍排列著俄羅斯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英雄、文化名人等頗具特征的人物雕像。 千禧紀念碑。 位于中間位置面向南方的持盾軍人就是留里克,左側依次是弗拉基米爾大公——是他將東正教引入俄羅斯、羅曼諾夫沙皇、彼得大帝、伊凡三世以及最早擊敗韃靼人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共六個歷史人物。紀念碑基部的東側是貴族和統(tǒng)治者,包括葉卡捷琳娜大帝以及她為所有情人授予桂冠的場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及其他戰(zhàn)爭英雄位于紀念碑的北側,文學與藝術人物位于西側。二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曾將它切成幾塊,試圖用船運往德國,不過在計劃實施之前他們就被戰(zhàn)敗了。 諾夫哥羅德二戰(zhàn)紀念碑。 貿(mào)易重鎮(zhèn)與漢薩同盟 沿千禧年紀念碑東行,靠近克里姆林宮東門的地方有一座白色的機械鐘樓,這是俄羅斯第一座機械鐘樓,另一座更古老的建于十五世紀的鐘塔位于城墻另一側。這座建于1673年的機械鐘樓現(xiàn)在已無法正常運轉,頂層五間掛鐘的磚拱里還有兩個完好,其余的鐘都擺在樓下空地上。登上頂層憑欄一望,如畫的沃爾霍夫河在城外靜靜流淌,早已沒有了當年商船林立的繁忙景象。 機械鐘樓。 河對岸是舊城的商業(yè)區(qū),一道建于十八世紀的白色拱廊十分顯眼,這里曾是諾夫哥羅德的市場,周圍遍布著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由工會出資興建的教堂。中世紀的諾夫哥羅德一直俄羅斯是與歐洲連接的紐帶,昂貴的紡織布料、有色金屬、稀有葡萄酒、波羅的海鯡魚、鹽等商品都要經(jīng)此源源不斷運歐洲各城市。很多西歐修道士都穿著用諾夫哥羅德昂貴貂皮制作的毛皮大衣、帽子和皮革工匠制作的靴子;還有那些閃耀在歐洲各大教堂圣壇上的蠟燭,也是用俄羅斯蜂蠟所制。 停泊在河邊的帆船,漢薩同盟時期,貨船就是這個樣子。 這些頻繁貿(mào)易交往是依靠“漢薩同盟”這個商業(yè)同盟實現(xiàn)的,這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為保護其貿(mào)易利益而結成的一個商業(yè)同盟,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歐盟。同盟設有最高議會和最高法院,在各地享有商業(yè)優(yōu)惠,入盟城市必須遵守同盟權力機關的決定,各城有公共的財政和海軍,有權進行外交、宣戰(zhàn)、媾和、締約等。鼎盛時期結盟城市多達 160多個,在倫敦、諾夫哥羅德、布魯日、卑爾根等地均設有商站。漢薩同盟從十三世紀興起,在其后三百年間一直將諾夫哥羅德和歐洲緊密連接在一起,直到1477年被莫斯科公國統(tǒng)一。 諾夫哥羅德政府大樓。 我漫步在舊市場拱廊下,一對結婚的新人和親友們正在拱廊下拍照,新娘畫著淡妝,手里捧著花,新郎舉著酒杯,親友們隨意說笑著,簡單而樸素。這里曾經(jīng)是諾夫哥羅德最繁華的地區(qū),市場周圍教堂林立,附近還曾有歐洲最大的漢薩同盟辦事處。不過這些建筑大都在二戰(zhàn)的炮火中蕩然無存,殘存的拱廊下只剩大片空曠的草地。1941年德國軍占領諾夫哥羅德,之后他們有系統(tǒng)地摧毀了許多歷史建筑。1944年,蘇軍發(fā)動諾夫哥羅德戰(zhàn)役并收復了該城,經(jīng)過清點,城中原有的2536座古建筑中,僅有40座幸存。1992年,克里姆林宮及周邊歷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克里姆林宮城門。 圣彼得堡崛起后,俄羅斯西部的商業(yè)中心轉移,海運逐漸取代了內(nèi)河運輸,諾夫哥羅德開始走向衰落,如今這座千年古城的發(fā)展已經(jīng)停滯。另一方面,這里遠離的大城市的喧囂,那些古老的街道、城墻和教堂充滿了舊時代的生活氣息,已經(jīng)成為俄羅斯的精神家園。在這里我們可以體味到比俄羅斯國家本身更為久遠的歷史,它的宗教、建筑、商貿(mào)、文化以及政治制度都是斯拉夫民族最為寶貴的歷史財富,無怪乎人們總是將諾夫哥羅德親切地稱為“俄羅斯的故鄉(xiāng)”。 ——2015 7 31 諾夫哥羅德編年簡史 公元九世紀前——“舊城”建立 859年——“早期編年史”中第一次提到諾夫哥羅德 862年——瓦良格人留里克開始統(tǒng)治公國 1019年——諾夫哥羅德獨立,不再被基輔管轄,并給予城市自由的權利 1045年——建起了第一座石砌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 1136年——諾夫哥羅德實行“大公自由”并由此成為共和國,由議會領導 1471年——赦隆河會戰(zhàn),諾夫哥羅德敗于莫斯科,由此開始臣服于莫斯科 1478年——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結束 1611-1617年——瑞典人占領諾夫哥羅德 1706年——里胡德兄弟在諾夫哥羅德創(chuàng)立的第一所希臘拉丁學校 1727年——諾夫哥羅德成為州中心 1862年——千禧年紀念碑揭幕 1941—1944年——經(jīng)歷二戰(zhàn)炮火,城市中心大量建筑被毀 1951年——在考古發(fā)掘工作中找到第一塊樺樹皮文獻 1999年——諾夫哥羅德恢復其歷史名稱,更名為大諾夫哥羅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