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 遺著 玉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涵意。玉是“石之美者”,玉被賦予了靈性,蘊含很多人文的寓意。人們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比喻成玉,賦予了它獨特的人文內(nèi)含與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這種人文美的寓意,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屬性,而承載了人類的精神。從字形上來說,人們認為玉是可以溝通天地人三者的靈石,所以最先的“玉”是三橫加一豎,寓意溝通三者,即是現(xiàn)在的“王”字。玉有了瑕疵以后才加了一點,現(xiàn)在的玉字是有瑕之玉。還有種解釋是說“玉”字是王者身上帶的一點,稱為玉。這些都有很吉祥的意思。一直到現(xiàn)在漢字中所有帶玉字旁的字都是形容美好事物的。 玉作為山岳精英被雕成最珍貴的東西,在以后的禮器中,統(tǒng)治者以玉禮器作為王權和等級的象征。以玉為葬,是代表身份和祈求永生的手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翻譯就是:玉溫潤而澤,謂之仁;玉廉而不劌,謂之義。廉是廉潔的意思,劌是傷害的意思,自身清廉,不傷人肥己,這就是義;玉垂之如墜,不趾高氣揚目中無人,謂之禮;玉縝密堅實,謂之智;色彩斑斕卻心地透明,謂之信”。所以儒家提倡:“君子玉不去身”、“守身如玉”, 玉中凝結(jié)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成長經(jīng)歷,陶冶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情操,撫育了一個民族的君子風范。玉龍是中國最神圣的龍文化與最厚重的玉文化相結(jié)合,從而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當最初的石、牙、骨類磨制出來以后,生產(chǎn)技能有了重大飛躍,隨之而產(chǎn)生了治玉技術。最早的玉器出現(xiàn)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中,這兩處遺址的時代距今均為7000-8000年,共出土玉器數(shù)十件。從玉器形制之奇巧、工藝之精美、選料之準確來分析,當時的玉器制作和使用已比較發(fā)達。 史前早期的古玉多是玉類加工的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后就出現(xiàn)祭器玉禮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形玉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族群的圖騰。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玉類工具圖騰的性質(zhì)已經(jīng)趨弱,代之而來出現(xiàn)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佩飾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玉鳳、玉鶴。 在玉石所有留世的形象中,形象最為豐富多彩生動逼真的是玉龍。在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所有的形象竟然出奇的一致,這說明當時玉龍的形象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標準,人們除了作為圖騰崇拜以外,還有可能有了作佩飾的習慣,而后已經(jīng)形成了以玉為葬的風俗,當時的玉石除了用于宗教的祭祀天地,權力象征外還有一個用途就是以玉為葬。喪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有許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獸牙等,這說明當時已有隨葬的器物及風俗。到了漢代,厚葬之風日盛,葬玉更是極為普遍。人們相信玉有保存尸體的功用,認為尸體入葬時,會遇到水銀浸泡,而水銀遇玉就會凝固,所以以玉斂尸就會使尸體不腐爛,古人相信尸身不死,人再生的機會就多了一分。真正的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尸體而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塞、玉衣、玉玲等。 因為玉石在人們的意識中一直是有靈性的,他能夠祭祀天地,溝通人神,也能夠帶著死者的亡靈升入天界,但這不是一般的人可以享受到的待遇,這都是一些較有身份、業(yè)績和受人尊崇的大人物才能享受到的?!?/p> 五臺山住持妙江法師為“中華龍文化博物館”(籌)題詞 |
|
來自: 深圳劉永圖書館 > 《易道《中華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