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獨(dú)活兩味藥再加防風(fēng)。這三味藥拿來泡茶各5--10克,不用兩塊錢,一泡茶喝了,馬上頭部出汗。 我們曾經(jīng)試效過獨(dú)活,獨(dú)活5克打成粉,拿來泡茶。一吃下去,那腰部,等一下摸下去就有點(diǎn)微微的汗水濕濕的。羌活吃下去那頸部跟額頭,等下微微就有汗。 因?yàn)閷儆诎螂捉?jīng),羌活是發(fā)上半身的汗,獨(dú)活發(fā)下半身的汗,防風(fēng)走周身乃風(fēng)藥之潤劑。 頭疼,因?yàn)榇碉L(fēng)而得的,用風(fēng)三藥。風(fēng)濕頭痛“濕三藥” 還有一種頭疼,沒有吹風(fēng),像淋了一小時或者半小時,或者淋了15分鐘的大雨,從頭濕到腳?;貋眍^痛。這叫受濕頭痛。濕氣頭痛。濕三藥,哪三藥?茯苓、白術(shù)都是往下走。對于內(nèi)濕有效,外濕要表散它。藿香、蒼術(shù)。白術(shù)只是健脾除里濕。而蒼術(shù),可以發(fā)汗、祛風(fēng)寒解表濕,藿香、蒼術(shù),加一個藁本上達(dá)巔頂??梢猿L(fēng)寒濕,這是濕三藥,淋濕頭痛效果好。 生氣頭痛“通氣三藥” 有一種頭痛,一跟丈夫吵架,耳朵嗡嗡作響,頭就痛,偏頭痛。肝膽經(jīng)堵塞,我說簡單,通氣三藥--柴胡、香附、川芎三味藥。能夠疏肝理氣,這三味藥打成粉,放在罐子里,放家里。哪個生氣了,這個下去了就解氣。又叫解氣三藥。十年八年郁悶,耳朵閉了這個都可以開。這個善于走耳穴、耳竅。 頸椎頭痛“頸三藥”,也叫通脈三藥 有一種頭痛,治頭是沒有用的。因?yàn)檫@種頭痛,屬于長期低頭一族,伏案工作,頸椎壓迫。這時,不要治頭,要治頸。頸三藥--葛根、丹參、川芎。三味藥一下去,就用這三味藥,各20--30克煮水。加點(diǎn)姜棗進(jìn)去頸就很松了,這叫松頸三藥。這三味藥掌握了,治頸椎病有把握。頸三藥,是個寶。 曾經(jīng)碰到在政府里工作的一個處長。他經(jīng)常要到外面考察,疲勞以后,頭就斜下來要開車。頭老痛,是長期頸椎壓迫引起的,給他桂枝湯加頸三藥,幾劑能量一夠那頭一抬起來頭就不痛。千萬別養(yǎng)成低頭喪氣的行為,久了以后,頸椎壓迫經(jīng)脈不通,不通則痛。 通脈飲:川芎15g、葛根20g、丹參20g。主要是用于活血通脈,以升達(dá)陽氣。要點(diǎn):1.癥狀,患者主訴有頭暈?zāi)垦?,記憶力減退等清陽不升為主;2.左手脈下陷脈。 眼四藥:蒲公英30g、枸杞15g、菊花8g、刺蒺藜15g。針對眼花,視物模糊等眼睛視物不清的癥狀,脈實(shí)者去掉枸杞。 鼻三藥:蒼耳子15g、辛夷花15g、通草8g。針對鼻塞、鼻子不通氣;不是上越脈均可用。 痤瘡基礎(chǔ)方:丹參30g、石菖蒲20g、連翹15g、乳香6g、沒藥6g。 低血壓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棗5枚、炙甘草10g、仙鶴草50~100g。針對患者素體虛弱、面色無華、萎黃,常年血壓偏低;脈象緩弱,沉取無力。 脫發(fā)散:高良姜60g、山柰60g、牛蒡子60g、肉桂30g、丁香60g。患者排除肝腎虧虛者,且舌苔白膩,脈濡,右關(guān)郁滯,濕氣內(nèi)停之象;上方磨粉,一天2天,一次5g,飯后30分鐘服用。 扁桃體三藥:白英30g、青皮10g、威靈仙30g。左關(guān)脈弦,實(shí)證均可用;虛火上沖,脈弱,舌淡白,則不可用。 寒痰用藥:三子養(yǎng)親湯:紫蘇子15g、萊菔子15g、白芥子15g。寒痰,舌苔白膩,痰白質(zhì)黏,脈滑兼緊象,右脈上越,可用之。 熱痰用藥:貝母12g、枇杷葉30g、全瓜蔞30g。舌紅苔黃膩,痰黃綠,質(zhì)黏膩,脈滑數(shù),右脈上越。 失眠三藥:首烏藤30~50g、合歡皮20~30g、炒酸棗仁20~50g。 針對平素神經(jīng)緊張,眠淺易驚,遇事放不下,神經(jīng)官能癥。 思慮過度、元神失養(yǎng)二藥:麥冬15~30g、川芎20~30g。平素思慮過度,壓力較大的患者;主訴:大多白天困乏,不清醒,晚上躺在床上又誰不著,手少陰脈亢盛有力,左寸不足,舌尖紅赤。 安神三藥:生龍骨15~30g,生牡蠣15~30g,茯神20~30g。針對陽氣、心神浮越在外,患者脈浮緩,脈勢上越,失眠多夢。 心三藥:紅參15~20g、紅景天20g、銀杏葉20~30g。針對胸悶氣短、頭暈為主,左寸沉取細(xì)弱。證屬心血失養(yǎng)、心氣虛、心陽不振。 胸痹三藥:瓜蔞20g、薤白15g、桂枝15g。針對痰飲阻滯心胃,胸陽不振引起的胸悶心慌心悸,背心發(fā)冷等,患者舌淡苔白厚膩,寸關(guān)部脈濡,兼有緊象,亦可見澀脈,寒象。 耳鳴三藥通氣散:柴胡10g、川芎12g、香附15g。耳聾不聞雷聲,療效神奇;肝氣疏泄不及,左脈弦,耳鳴癥狀在心情煩躁,情志不舒時加重。 乳脹三藥:橘葉10g、絲瓜絡(luò)15~20g、生麥芽20~40g。用于經(jīng)期前后乳房脹痛、乳腺增生等,生氣時乳房脹痛加重,證屬肝氣郁結(jié),脈弦,雙手脈寸關(guān)之間有郁滯。 消瘰三藥:浙貝母15g、牡蠣20g、玄參20g。瘰疬為長在頸部兩側(cè)的淋巴結(jié)節(jié),一般是數(shù)個串生在一起;見瘰疬患者舌質(zhì)紅,陰虛之象,可用之。 肩痛三藥:姜黃15g、防風(fēng)15g、小神經(jīng)草15g。姜黃入肩活血消淤,防風(fēng)疏散風(fēng)寒,伸筋草活血通經(jīng);不是極虛弱之人,肩背不適均可用。 熄風(fēng)三藥:天麻15g、鉤藤15g、山茱萸15~30g。熄肝風(fēng),用于肝腎虧虛,導(dǎo)致肝風(fēng)內(nèi)動者,見頭暈?zāi)垦#Q耳癢,四肢微顫,左脈浮弦,左尺不耐重按。天麻、鉤藤平息肝風(fēng),山茱萸收斂肝腎之氣。 胸三藥:木香15g、枳殼12g、桔梗12g。用于中焦升降失常,右關(guān)郁大,心胸氣機(jī)不暢引起的咳嗽、哮喘、胸悶、胃脹等;此三藥為理氣之品,用久則耗氣,可酌情加補(bǔ)氣之品。 胃三藥:黃連5g、干姜8g、蒲公英30g。針對寒熱錯雜、氣機(jī)不通引起的胃痛,心下痞滿等,胃部不適、舌苔黃厚、右關(guān)郁大。 脾三藥:山藥30g、芡實(shí)15g、炒薏苡仁30g。山藥補(bǔ)脾陰,芡實(shí)收斂脾氣,炒薏苡仁健脾祛濕,用于平素脾不健運(yùn),脾胃虛弱,脾陰不足,右關(guān)沉取細(xì)弱,舌淡苔白舌面有裂紋者;若舌面裂紋較多,或舌苔剝落者,可去薏苡仁加白扁豆、沙參等。 膽火三藥:柴胡10g、黃芩10~20g、龍膽草3~5g。凡因少陽膽火引起的口干口苦,晨起眼屎較多,小便黃,舌紅苔黃厚等,左關(guān)浮取弦郁。 濁苔用藥:草果10g、知母10g、檳榔15g、厚樸10g。舌苔膩如積粉,刮之不去者,癥見大便黏膩不爽,小便黃臭,舌紅苔濁膩,平素頭身困重,眼睛渾濁,脈粗澀,濕濁交阻者。 金水相生二藥:玄參20g、知母10g。右脈上亢,左尺不足,金不生水,肺氣不能下滋腎水,故肺氣虛亢,腎陰不足,脈細(xì)數(shù)。常見喉嚨干燥、咽喉紅腫、干咳等。 開胃三藥:木香15~30g、山楂20~30g、炒麥芽20~40g。食積或其他瘀滯引起的納食不香,食欲減退等,可以用開胃三藥,右關(guān)尺郁滯,舌苔厚膩。 中郁二藥:王不留行20~40g、香附12~30g。左關(guān)郁滯,無論有形之邪或無形之氣滯皆可用之。 糖尿病二藥:玄參15~30g、蒼術(shù)10~15g。糖尿病人或易得糖尿病者舌苔厚而燥,如細(xì)小砂粒般分布在舌頭表面,可從舌苔的細(xì)小裂紋中看到舌面;舌苔厚說明體內(nèi)濕氣重,苔燥布滿細(xì)小裂紋意味陰分不足的病機(jī)。 腰痛四藥:杜仲30g、桑寄生20g、川續(xù)斷20g、豬鞭3條。杜仲、川續(xù)斷、桑寄生補(bǔ)肝腎、強(qiáng)筋骨,豬鞭疏通腰部神經(jīng)。 腰濕三藥:生白術(shù)20g、干姜8g、茯苓20g。寒邪水濕滯留腰部,腰部困重、腎陽不足、舌淡苔白 督脈三藥:烏鞘蛇20~30g、狗脊15~20g、鹿角膠15~20g。督脈不升,可見腰脊疼痛,手指背面青筋顯露;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不暢,清陽不升則頭暈頭脹,記憶力減退,畏寒怕冷,背部尤其怕冷畏風(fēng);左手為陽,為背;右手為陰,為腹,故督脈不升,左手脈多為下陷之勢。 腹三藥:蒼術(shù)15g、雞屎藤30g、枳實(shí)10g。針對長期久坐,腹部脂肪堆積較多,猶如游泳圈者,右關(guān)尺郁滯,舌根部苔厚膩。 引火湯:玄參20g、巴戟天15g、茯苓15g、五味子5g、麥冬15g。 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沖,癥見扁桃體腫痛或發(fā)炎、失眠多夢等,脈勢上越,脈細(xì)數(shù)、左尺細(xì)弱,舌紅少苔,陰虛者。 暖宮三藥:小茴香5g、干姜6g、肉桂5g。用于下焦寒邪阻滯胞宮或肝經(jīng)引起的痛經(jīng)、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宮頸囊腫、男子睪丸或龜頭冷痛等;肝寒者指甲青白,指甲蓋血色淡白,膝蓋發(fā)涼,關(guān)尺部脈弦緊。 補(bǔ)腎陰三藥:墨旱蓮15~20g、女貞子15~20g、制首烏20~30g。適用于濕熱內(nèi)阻、血脂血粘稠度較高或脾胃虛弱又存在陰分不足者。 水腫三藥:益母草15g、黃芪30~50g、川芎10g。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水腫,水液代謝需要肺臟通調(diào)水道,肝臟的疏泄水液,腎臟的氣化排泄;益母草活血利水,川芎活血祛瘀助肝疏泄水液;黃芪補(bǔ)肺氣,助腎之氣化,疏布水液。水腫,脈勢下陷,右寸不足,脈搏跳動不甚有力,尺部郁濡,舌質(zhì)紫暗。 脫肛二藥:黃芪30~80g、防風(fēng)10~15g。 用于中氣下陷,升提無力引起的脫肛,脈勢下陷,脈虛弱者。 便溏方:羌活5g、獨(dú)活5g、防風(fēng)8g。大便溏稀,不成形,脾虛濕重,舌苔白厚,脈勢下陷。 痔瘡乙字湯:大黃10g、黃芩10g、柴胡6g、升麻6g、當(dāng)歸20g、甘草8g。 右脈上越,浮取郁大有力,右關(guān)尺郁滯的痔瘡者;下焦瘀滯明顯者,加地龍、豬蹄甲。 膝蓋用藥:鹿銜草30g、透骨草20g、小伸筋草15g,合養(yǎng)筋湯(白芍20g、生地黃15g、酸棗仁20g、麥冬10g、巴戟天15g)。鹿銜草、透骨草、小伸筋草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治療膝蓋風(fēng)濕疼痛,膝蓋積液有奇效。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筋引起的膝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曲伸不利的患者可配伍養(yǎng)筋湯,標(biāo)本兼治。 急性偏桃體炎三藥;威靈仙30g、白英30g、青皮10g。 心三藥:紅參、銀杏葉、紅景天 肝三藥:柴胡、白芍、當(dāng)歸 脾三藥:山藥、芡實(shí)、薏苡仁 胃三藥:蘆根、竹茹、葛根 肺三藥:麻黃、杏仁、甘草 腎三藥:附子、龍骨、牡蠣 胃四藥:黃蓮 黃芩 干姜 半夏 腎四藥:杜仲、桑寄生、川斷、川牛膝 。 脾濕氣化三藥:葛根、白術(shù)、木香 。 肝郁熱四藥:柴胡、黃芩、當(dāng)歸、龍膽草。 眼花二藥:枸杞子、菊花。 眼干癢二藥:蒲公英、白蒺藜。 白睛溢血二藥:桑葉、生麻黃。 耳鳴三藥: 第一組,重鎮(zhèn)三藥:龍骨、牡蠣、磁石。 第二組,通氣三藥:香附、柴胡、川芎。 第三組,通竅二藥:通草、木賊草。 鼻三藥:蒼耳子、辛夷花、通草 通鼻四藥:蒼耳子、辛夷花、通草、白芷。 口苦三藥:柴胡、半夏、黃芩。 口臭三組藥: 第一組:射干、馬勃。 第二組:竹茹、麥芽、谷芽。 第三組:豬甲、火麻仁、艾葉、苦參。 牙痛四藥:麻黃、大黃、薄荷、甘草。 咽三藥:荊芥、蟬蛻、僵蠶。 喑啞二藥:鳳凰衣、木蝴蝶 頸三藥:葛根、黑豆、生牡蠣 背三藥:防風(fēng)、姜黃、小伸筋草 胸三藥:枳殼、桔梗、木香。 胸五藥:枳殼、桔梗、木香、瓜蔞、薤白。 乳脹三藥:橘葉、牡蠣、絲瓜絡(luò) 胃脹三藥:枳實(shí)、枳殼、通草。 開胃三藥:木香、山楂、雞屎藤 脾胃三藥:黃連、干姜、延胡索 少腹三藥:蒲黃、五靈脂、小茴香 腰椎間盤突出五組藥: 第一組:杜仲、川斷、桑寄生 第二組:黃芪、黑豆、青風(fēng)藤 第三組:黨參、豬鞭。 第四組:鹿含草、伸筋草、透骨草 第五組:狗脊、鹿角片 附加組:蜈蚣、土鱉蟲、竹茹30g 陽痿三藥:蜈蚣 淫養(yǎng)藿 鹿角片 遺精三藥:白術(shù)、芡實(shí)、薏苡仁 腰濕四藥:白術(shù)、茯苓、干姜、甘草。 前列腺三藥:白術(shù)、冬瓜子、薏苡仁。 潤腸三藥:杏仁、郁李仁、火麻仁 通腸二藥: 火麻仁 豬甲 通腸六藥:火麻仁、豬甲、苦參、艾葉、雞屎藤、紅藤。 通腸八藥: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雞屎藤、紅藤、扣子七、金蕎麥。 痔瘡三組藥: 第一組:乙字湯(大黃、黃芩、升麻、柴胡、當(dāng)歸、甘草) 第二組:豬甲、炒薏苡仁。 第三組:黃芪、地龍。 陰癢三藥:丹參、菖蒲、蜈蚣 排尿酸三藥:土茯、萆薢、威靈仙 氣化膀胱四藥:薏苡仁、澤瀉、羌活、獨(dú)活。 膝三藥:鹿含草、透骨草、小伸筋草。 膝四藥:薏苡仁、木瓜、白芍、牛膝(治膝關(guān)節(jié)積水) 養(yǎng)筋五藥:白芍、麥冬、熟地、酸棗仁、巴戟天。 治痹三藥:黃芪、當(dāng)歸、雞血藤 抽筋二藥:淫羊藿、小伸筋草 腳腫三藥:黃芪、益母草、川芎 眠三藥: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 通脈四藥:葛根、川芎、丹參、當(dāng)歸。 升督三藥:狗脊、土鱉蟲、鹿角片。 升督四藥:鹿角、狗脊、葛根、土鱉蟲。 升督五藥:鹿角、狗脊、葛根、土鱉蟲、烏梢蛇 郁三藥:香附、郁金、玫瑰花 郁五藥:枳殼、桔梗、木香、香附、郁金。 郁六藥:枳殼、桔梗、木香、香附、郁金、玫瑰花。 升肝脾三藥:升麻、柴胡、生麥芽。 升降出入四藥:枳殼、桔梗、木香、炙甘草。 升清陽四藥:白術(shù) 冬瓜子 葛根 柴胡。 降壓合劑一: 熟地、茜草、苦丁茶(用于水不涵木)苦丁茶是四川都江堰產(chǎn)的苦丁茶磚。 降壓合劑二: 穿破石、丹參、豨簽草(血瘀性高血壓)豨簽草最好是十堰市的野煙豨簽草。 中空三藥:竹茹、蘆根、蘇梗 濕疹三藥:杏仁、白豆蔻、薏苡仁。 風(fēng)六藥: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荊芥、川芎、柴胡。 肥三藥:雞屎藤、蒼術(shù)、川芎 治痹三藥:黃芪、當(dāng)歸、雞血藤 治瘢二藥:桔梗、土大黃。 小兒退熱三藥:竹茹 蠶沙 陳皮 痛風(fēng)三藥:豬甲、雞屎藤、炒薏仁 息肉四藥:烏梅 威靈仙 炒薏苡仁 白僵蠶。 痤斑四藥:丹參、桂枝、乳香、沒藥。 化瘀四藥:乳香、沒藥、蒲黃、五靈脂。 癌瘤五藥:靈芝、扣子七、蚤休、沉香、穿破石。 白癜風(fēng)四藥:首烏、烏梅、補(bǔ)骨脂、墨旱蓮。 丹參檳榔飲:丹參、菖蒲、枇杷葉、檳榔;補(bǔ)養(yǎng)心臟氣血,祛除風(fēng)濕邪氣,降氣血痰火水之五邪。 清理五藥:桔梗 枳殼 木香 梔子 淡豆豉 治癢六藥:威靈仙,甘草、石菖蒲、苦參、胡麻、何首烏 藏精六藥:附子、龍骨、牡蠣、杜仲、川斷、桑寄生 養(yǎng)真六藥:紅參、銀杏葉、紅景天、桂枝、棗仁、龍眼肉 |
|
來自: 新用戶55705435 >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