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因素,采購周期。我們在設置成品安全庫存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我們的物料采購周期。就是客戶給了你一個訂單,我們要評估好物料的采購周期,尤其是要確定好“長交期物料”的采購時間,具體多少天能夠到貨。我們要規(guī)劃好物料的采購周期,避免因為采購周期過長而導致庫存積壓。
第二個因素,生產周期。就是我們的客戶下了一個訂單,這個訂單在生產線上,從第一個工序到最后包裝的工序,再到最后的出貨,這一路下來總共需要多少天。
第三個因素,上線周期。在淡季的時候,工廠可能隨時都能上線,那么,上線周期也就不成問題,但是在旺季的時候,工廠可能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那就需要排單,因此,上線的時間就比較長了,這就需要重點考慮上線周期。比如,工廠接了個訂單,但要到半個月以后才能上線生產,上線周期就是15天。
第四個因素,物流周期。就是我們的物流大概要多長時間能夠送到客戶的手上,我們是做內單,還是做外單,等等。
第五個因素,客戶需求。這里的需求,指的是客戶需要的出貨量。就是每一天我們的客戶大概要多少量,對此,你要做一個比較精準的預測。
所以,我們要綜合這五點來考慮安全庫存量的設置,即采購周期、生產周期、上線周期、物流周期累加起來,然后再乘以你每天的客戶需求出貨的數量,大概就能夠知道你的成品安全庫存是多少。
我看到有些工廠,安全庫存量的大小是由倉庫的大小決定的。那些倉庫比較小的,可能成品量就少一點,這個時候,管理者就會抱怨庫存不夠。總而言之就是庫存太多也不好,太少也不好。
那么,在設置安全庫存的時候,作為工廠,通常還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比如,我們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是基本要求;我們要減少資金的占用,這是我們在經營上的考量;我們還要能夠應對客戶的不確定性,這是我們在防范風險方面需要思考的,等等。
所以,我們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既要,又要,還要。我們既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又要減少資金占用,還要能夠應對客戶的不確定性。那我們怎么辦呢?我這里有幾個小竅門分享給大家。
第一,我們可以做半成品的庫存。
比方說,對于一些通用部件、標準產品,我們只是根據不同的客戶,采用的包裝方式不一樣,那我們就可以先把包裝前的步驟完成,做一點放在車間,或者放在冷庫,或者放在成品倉庫里。其實這就是半成品庫存。它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式,特別在應對淡季的時候。因為旺季的時候,我們肯定就直接做成品,趕緊出貨,但淡季的時候呢,沒那么多訂單,我們的員工又要有活干,那么,我們就可以做一些半成品的庫存,這樣能一舉兩得,既保證了員工的工作量,又能有效應對庫存風險。
第二,我們一定要動態(tài)調整庫存量。
淡季的時候,或者我們客戶的需求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或者我們的產品已經做了一段時間,差不多到升級、改款的時候,那么,我們一定要動態(tài)地去調整庫存量。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工廠規(guī)模的不同,按季度做調整。每一個季度調一次,基本上就能夠滿足我們工廠庫存的需要。有的工廠確實在ERP系統(tǒng)里面設置了安全庫存,但一年都不去調一次,這是不對的。正常來講,要降低庫存的風險和成本,我們就要按季度去調整一次,也就是三個月調整一次。當然,有的產品生產周期很短、變量又很大,那我們可能每個月就要調整一次成品的安全庫存量。
第三,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供應鏈管理。
我們在做庫存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的供應商、整個供應鏈也要跟著我們去聯動,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是訂單的預測,第二個是恰時供貨的管理。我們只有把訂單預測得比較準了,才可以把這個訂單的預測給到供應商,然后讓供應商再依據我們的安全庫存要求,依據我們的客戶出貨要求,根據我們的上線需求,給我們做到恰時供貨。
什么是恰時供貨?恰時,指的是最恰當的到貨時期,以提高物料的周轉率。比如,我們提前4個小時,我們的組裝線就要上線,或者我們在物料需求前提前4個小時或提前一天,我們能夠讓供應商開送貨單,把物料送到我們的倉庫,這樣就能夠減少我們的資金占用。當然,我們不能把負擔簡單地轉嫁給供應商,所以前期就是我們的訂單預測一定要準。我們可以和供應商聯動,做好供應商管理,及時跟進供應商進度,這個是可以的,至少也能夠減少我們的資金占用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我們的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