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挖空詳注 『釋義』 『譯文』 《水經(jīng)》里說:“鄱陽湖口有一座石鐘山?!贬B道元認(rèn)為山面對(duì)深潭,微風(fēng)振動(dòng)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撞擊,聲音像大鐘一樣。這個(gè)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今把鐘磬放到水中,即使大風(fēng)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更何況石頭呢!等到唐代李渤開始訪求石鐘山舊址。他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山石的聲音重濁模糊,北邊山石的聲音清脆響亮,鼓槌停止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自認(rèn)為找到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gè)說法,我更加懷疑它。敲擊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可是唯獨(dú)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釋義』 『譯文』 『釋義』 事不目(親眼)見耳聞(親耳聽到),而(卻)臆斷(憑主觀判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大概)與余同,而(可是)言(記載)之不詳;士大夫(古時(shí)指當(dāng)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終(終究)不肯以(介詞,乘坐)小舟夜(在夜里)泊(停泊)絕壁之下,故(因此)莫(代詞,沒有人)能知;而(連詞,表示并列)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雖(雖然)知而不能言(記載)。此世所以(……的原因)不傳也。而(可是)陋者(淺陋的人)乃(竟然)以(用)斧斤(斧頭)考擊(敲擊)而求(探求)之,自以為(認(rèn)為)得其實(shí)(它的真相)。余是以(因此)記之,蓋(發(fā)語詞)嘆(嘆息)酈元之簡(jiǎn)(簡(jiǎn)略),而笑李渤之陋(淺陋)也。 『譯文』 事情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卻憑主觀臆斷它的有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聽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記載它不詳細(xì);士大夫終究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懸崖絕壁下面,因此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真正得名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的簡(jiǎn)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