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星標?,謹防失聯(lián) 《趙謐墓志》全稱《大魏故持節(jié)龍驤將軍趙謐墓志銘》,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歲次辛巳十月壬戊廿四日乙酉造。碑長方形,縱45.2厘米、橫36.3厘米。 青石質,志文有界格,楷書。志文12行,滿行15字,志共計152個字,字形約2.5厘米見方。2003年出土于河北趙縣西封村,趙州橋之西南,原石保存完好,現(xiàn)藏于當?shù)亍?o:p> (手機右轉90°欣賞) 北魏是鮮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自稱代王,重建代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 魏碑體書法,主要指在北魏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書法字體,是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形成的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書跡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墓碑墓志等。魏體書法因其雄強剛健,結體獨特,加之多為石刻,鋒芒畢露,峻健爽利,為書家所稱道。 魏體書法雖名同一稱,但形式多樣,風格不一。按其時間的先后,大致可分為前中后三期。北魏前期書法初顯雄強之風,但還未形成統(tǒng)一的書風。 北魏中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以邙山墓志和“龍門四品”為代表的洛陽碑刻形成了一種書法風格,稱為“洛陽體”,又稱“北邙體”。書風險峻奇?zhèn)ァⅢw態(tài)新妍、結體嚴謹。 北魏后期(書風延續(xù)至東、西魏乃至隋)書法則隨南朝書風的傳入,這種剛峻奇?zhèn)サ摹拔罕w”楷書漸趨圓潤,端整秀雅,方圓兼施。 北魏 《趙謐墓志》原石拓片局部 《趙謐墓志》刊刻精細,字口清晰,無一缺損,字形方整嚴峻,厚重樸實,既不同于北魏前期的險峻狂野,也不同于后期的流麗俊秀,是魏碑中期“洛陽體”書風的代表之一。 北魏 《趙謐墓志》原石拓片局部 “魏碑體”具有多元的美學特質,它融合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粗獷與漢民族的內斂;融合了北方書法的古樸渾厚與南方行楷的新妍嫵媚;融合了隸書的筆勢開張與楷書的結體嚴謹。《趙謐墓志》書刻俱佳,在魏碑中亦屬罕見,是廣大同道習書之妙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