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所附近的小公園,偶遇一株刺蒺藜。時值深秋,百草凋萎,這棵從石板縫里長出的刺蒺藜依然翠綠,蔓生布地,呈放射狀,覆蓋了一片不小的地方。此時,它長滿尖刺的果子,正是成熟的時候。 很多人對刺蒺藜都不陌生,在鄉(xiāng)下,它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雜草,小孩子被它扎傷是常有的事情。在荒地,路邊,河岸的沙地,門前屋后的墻角邊,都能見到刺蒺藜的身影。它仿佛是大自然的暗器,總在你不提防的時候扎你一下。 刺蒺藜,是一種古老的植物,也一味常用的中藥。刺蒺藜的命名,源于對其形態(tài)的描摹。蒺,疾也;藜,利也。刺蒺藜的尖刺扎人,如同箭矢般迅疾。故而,刺蒺藜又名“屈人”,“止行”。 它在文學(xué)里的名聲不佳,是與香草相對的“惡草”;在中醫(yī)里,卻是一味肝經(jīng)要藥,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上品。 《詩經(jīng) · 鄘風(fēng)》中有一首《墻有茨》, 是一首諷刺詩,“茨”便是蒺藜,其有言“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币馑际?,墻角長了刺蒺藜,用掃帚無法掃除;宮闈內(nèi)的密事,不可對世人言說。 刺蒺藜作為藥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云其“味苦,溫。主治惡血,破癥結(jié),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后世歷代的本草著作中,亦對其多有闡述。《本草匯言》云:“刺蒺藜,去風(fēng)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p> 刺蒺藜,來自《本草圖匯》 趙大夫講解刺蒺藜的功效,說到:“現(xiàn)代人有肝風(fēng)、肝瘀的人不在少數(shù)。肝喜舒暢調(diào)達(dá),不舒暢則瘀,氣機(jī)不通,郁悶嘆氣。肝陽上亢,則時感眩暈,頭重腳輕。刺蒺藜正好是治療肝病的藥物。它不是什么名貴的藥材,卻有一股子沖勁。深秋時節(jié),百草皆凋,唯它獨秀。刺蒺藜秉夏之溫通火氣,秋之清涼金氣,能夠溫通疏散肝氣之淤血。肝開竅于目,因而它又用于治療眼疾?!?/p> ”在古代,戰(zhàn)爭之后,戰(zhàn)場上會遍生刺蒺藜。為何?戰(zhàn)爭之后的人們,會生出很大的怨怒之氣。正好,刺蒺藜能疏散這股怨怒之氣。天生一物降一物,大自然的安排,就是這么奇妙?!?/p> 陽龢居 愿您健康,平安,喜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