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網(wǎng)友留言說,希望我能夠“考證一下'斜’這個字在古代的讀音是不是讀xia(音霞)”,并說“好多詩讀xie(音斜),致整首詩韻味全失”。 “斜”作為韻腳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今人時常改讀為xiá(音霞),甚至認為這是唐宋古音。 網(wǎng)友留言截圖 那么,“斜”字在唐宋時期讀作xiá(音霞),這種說法有無依據(jù)?改讀今音以遷就古韻,這種方法是否科學(xué)?這種方法若不科學(xué),其根本性的錯誤是什么? “斜”字在現(xiàn)代語文教材上怎么讀有關(guān)唐詩中“斜”字的讀音問題,多年來常有人提及。特別是語文教師,在一線教學(xué)實踐中,總是繞不開這個話題。 中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斜”字入韻的詩作很多。如,李嶠《風(fēng)》:“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p> 小學(xué)語文課本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p>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 最為著名的,當(dāng)是唐代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詩中的“斜”字,教科書中注讀xíe(音邪),但教參書中都說讀xiá(音霞),到底該聽誰的,好多教師也拿不定主意。 小學(xué)語文課本 《山行》中“斜”字注音為xíe 有些教師認為,既然教科書上明確標(biāo)注了讀音為xíe(音邪),在語文教學(xué)中就應(yīng)當(dāng)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準(zhǔn),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國家讓讀什么音,就教學(xué)生們讀什么音。 但有些教師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詩歌這種文學(xué)體裁,特別是從唐代開始盛行的近體詩(即格律詩),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必須押韻。若不押韻,就不成其為詩。 所謂押韻,簡單來說,就是詩句的最末一字要用韻母相同的字,這樣讀起來才順口和諧,才有音樂性和藝術(shù)性。 某些兒童讀物中《山行》的“斜”字注音為xiá 比如,上述詩作中,“斜”作為韻腳字時,就與“麻、家、花”等今韻讀a[啊]、ia[呀]、ua[蛙]的字相押。故此,有些教師認為,《山行》既為古詩,就應(yīng)讀古韻、取古義,這樣才能字義準(zhǔn)確、和諧動聽。換句話說,《山行》詩中第一句最后一個字“斜”,只有讀成xiá(音霞),才能和第二句的“家”、第四句的“花”押韻,才能符合唐代的“仄起入韻”格式的格律詩邏輯。 那么,“斜”字在唐宋時期,到底讀不讀xiá(音霞)呢? “斜”字在唐宋韻書上怎么讀由于古代沒有錄音錄像設(shè)備,今天的人們要想獲知中古漢語(魏晉至兩宋)的語音狀況,就只能仰賴歷史文獻考證法和歷史比較法的相互結(jié)合。 具體來說,就是求諸《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等韻書中的反切,《韻鏡》《七音略》等唐宋韻圖,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等注音材料,以及詩文用韻、現(xiàn)代方言和對音材料。 《廣韻》書影 關(guān)于古代音韻這個問題,細說較為復(fù)雜,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里從簡,僅舉《切韻》為例,略作說明。 《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其歸納的語音體系,被學(xué)界普遍認為是中古漢語的代表。這一語音系統(tǒng)從隋朝開始,一直到唐宋,完整地保存在《唐韻》《廣韻》,甚至《集韻》等書中,始終是官方承認的正統(tǒng)。所以,后人研究中古語音,多以《切韻》為依據(jù)。 雖然《切韻》原書已失傳,但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tǒng),在《唐韻》《廣韻》等增訂本中完整地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想要了解“斜”字在唐宋時期的讀音,只需翻一翻《唐韻》《廣韻》等韻書即可。 “斜”字在《唐韻》《廣韻》中的注音均為“似嗟切”,釋義同“衺”(xíe,音邪),即“不正也”,恰與《山行》詩韻腳中“斜”的意義相合。 《康熙字典》中的“斜”字條 宋代官修韻書《集韻》、元代黃公紹《韻會》、明代官修韻書《正韻》均把“斜”字的讀音標(biāo)注為“徐嗟切,音邪”。 如果用現(xiàn)代普通話來擬音,按照反切法“上字取聲,下字取韻;上字定清濁,下字定四聲”的原則,“徐嗟切”當(dāng)為xíe(音邪),“似嗟切”當(dāng)為síe(音近似“邪”),因此,“徐嗟切”實與“似嗟切”音同。 當(dāng)然,《切韻》音系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如此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古今音變化非常之大,我們今天用普通話很難準(zhǔn)確還原“斜”字在當(dāng)時的真實讀音。 《宋本廣韻》書影 另外,學(xué)界普遍認為,中古時期根本不存在j[基]、q[欺]、x[希]這組聲母,所以,關(guān)于“斜”字聲母的讀音,諸家都擬作 [z] 而不是 [?],這是因為中古邪母是一個濁擦音,它在與細音(齊齒呼、撮口呼)相拼時,受 [-i]、[-y] 韻頭的影響而發(fā)生腭化,由此演變?yōu)槠胀ㄔ捴械穆暷竫[希]。不過,這一演變至十八世紀中葉才產(chǎn)生,清初樊騰鳳的《五方元音》尚無這一聲母。 因此,從上述唐宋元明時期有典可依的確知音類,我們認為“斜”字在唐宋時讀作xiá(霞)是沒有根據(jù)的。 那么,今天的人們把“斜”改讀成xiá(音霞),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什么是“葉音”“斜”讀作xiá(音霞), 其實是一種葉音法,這是傳統(tǒng)音韻學(xué)上的一個概念,即為追求詩歌押韻而臨時改變字的讀音。 這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葉音”的“葉”,不讀作yè(音頁),而是讀作 xié(音協(xié));其繁體字也不寫作“葉”,就寫作“葉”。 古代典籍 葉音也叫“葉韻”“諧韻”“協(xié)韻”,是南北朝時期一些學(xué)者在讀《詩經(jīng)》的過程中最先提出來的。 《詩經(jīng)》在最初,絕大多數(shù)都有韻的,可用于歌唱,非常押韻順口、和諧悅耳。但千百年之后,語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dāng)時的人們在讀《詩經(jīng)》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好多詩句的韻腳不和。為了求得聲韻和諧,這些學(xué)者便自作主張,將《詩經(jīng)》中的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以“今音”讀古音,“葉音”因此得名。 今人根據(jù)古詩押韻的規(guī)律,把杜牧《山行》詩中的韻腳“斜”字改讀為xiá(音霞),也是出于這個考慮。 “葉音”說的代表是宋代朱熹。他在他所著的《詩集傳》和《楚辭集注》里都用了“葉音”說。 《詩經(jīng)》書影 比如“家”字,《詩經(jīng)·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句詩中,“家”與“華”押韻,拿今音去讀也很和諧,用不著葉音。 但是《詩經(jīng)·小雅·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這里的“家”與“圖”就不和諧了,于是朱熹就在“家”下注云:“葉古胡反”,把“家”直接念成了“姑”。 但是,在上古語音中,“家”本來就念“姑”,根本不用改讀音?!凹摇蹦睢肮谩倍芎汀叭A”押韻,是因為“華”的古音是念“敷”。 朱熹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他不曾作有系統(tǒng)的研究,不知道古今音不同的道理。事實上,漢語語音經(jīng)過了長期的歷史演變,古今已經(jīng)大不相同了。 舉個盡人皆知的例子吧,比如說中國象棋中的“車”,只要是個人都知道讀jū(音居),這個讀音就是先秦古音的遺存。 中國象棋“車” 東漢劉熙《釋名》云:“古者曰車,聲如居,言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聲近舍?!?/p> 同一個“車”字,幾千年過去了,字形和意義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但是讀音卻完全不一樣了。 明代音韻學(xué)家陳第就這樣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p> 陳氏又云:“然一郡之內(nèi),聲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zhuǎn),系乎時者也?!?/p> 這就是音韻學(xué)上著名的“語音發(fā)展的時地觀”,是說語音隨時地而變,而非亙古不變,這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改讀就韻為什么并不科學(xué)客觀來說,葉音說的初衷是在明確古今音異的前提下,來進一步探求古讀,后來更是從文獻層面考證某字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讀法,這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但葉音說只著眼于零星字變,試圖改讀就韻以恢復(fù)古音,卻不知前代古音自有系統(tǒng),歷史音變也多以類相從。 換句話說,后人為了就韻而改讀的音,絕大多數(shù)根本就不是“古音”,而是一種主觀臆想和猜測,并無科學(xué)依據(jù)。 古代典籍 比如《詩經(jīng)》中的“家”字,朱熹為了求得聲韻和諧,便葉成了四個讀音,其間甚有一首詩內(nèi)兩讀者,這是不符合常理的。 明代音韻學(xué)家陳第就說過,朱熹《詩集傳》中臨時改變了的那些讀音,都是“本音”,不是“葉音”。 清代乾嘉學(xué)者錢大昕也說:“謂古音必?zé)o異于今音,此夏蟲之不知有冰也?!?/p> 是說古音和今音是大不一樣的,今天的人們很難準(zhǔn)確把握古代的讀音,就像夏蟲活不到冬天,也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冰”這種東西。 古代典籍 錢氏又說:“故惟三百篇之音為最善,而昧者乃執(zhí)隋唐之韻以讀古經(jīng),有所齟齬,屢變其音以相從,謂之葉韻。不惟無當(dāng)于今音,而古音亦滋茫昧矣?!?/p> 是說今天的人們不明古今音異,用隋唐之韻去讀《詩經(jīng)》,當(dāng)然就會感到音韻不諧,于是就去葉音,就去擅自改變讀音。這種改讀不但不是真正的古音,連今音都無所適從了。 今人對“斜”字改讀之法,恰如錢氏所批評的“執(zhí)隋唐之韻以讀古經(jīng)”,也是依據(jù)其他韻腳來隨意變換不協(xié)之字的聲韻,這是錯誤的。 古代典籍 試想一下,我們讀《詩經(jīng)》《楚辭》,就用先秦時代的讀音;讀兩漢辭賦,就用兩漢時代的讀音;讀唐詩宋詞,就用唐宋時代的讀音,且不說我們能不能做到,即便真的能用古音誦讀,但字有變革,音有轉(zhuǎn)移,現(xiàn)代人又有幾個能聽得懂呢? 所以,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力先生在《詩經(jīng)韻讀》中就這樣說:“我們并不要大家用古音來讀《詩經(jīng)》,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其所以不可能,因為如果按古音來讀,那就應(yīng)該全書的字都按古音,不能只把韻腳讀成古音,其他多數(shù)的字仍讀今音。如果全書的字都讀古音,那就太難了。其所以不必要,是因為我們讀《詩經(jīng)》主要是了解它的詩意,不是學(xué)習(xí)它的用韻,所以仍舊可以用今音去讀,不過要心知其意,不要誤以為無韻就好了?!?/p> 小學(xué)生在課堂上 最后捎帶說一句,杜牧《山行》詩中的“斜”字,之所以能夠與“麻、家、花”等字互相押韻,這并非是由于古人韻緩,或者押韻有誤,而是它們在中古漢語中原本就同屬一韻,即麻韻,完全符合當(dāng)時的押韻規(guī)則。 換言之,今天韻母是a[?。荨a[呀]、ua[蛙],甚至e[鵝]、ie[耶]的字,由于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相同或近似,它們在唐宋時期同屬麻韻,可以通押。 后來,由于受到不同聲母和韻頭的影響,它們的歷史音變軌跡有所不同,發(fā)展到現(xiàn)代已然分道揚鑣不再押韻了。 所以,我們今天讀杜牧《山行》詩的時候,不必拘泥“斜”字的唐宋古音是什么,按照普通話去讀就好了。(張文平) |
|
來自: 昵稱50319000 > 《小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