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北涼壁畫飛天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云表?!?/strong> ——《洛陽伽藍記》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chuàng)建同時出現(xiàn),從十六國開始,歷經(jīng)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 一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tài)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 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敦煌263窟北魏壁畫飛天 飛天是如何產(chǎn)生的?從北涼、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歷經(jīng)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繪畫、雕塑都經(jīng)歷了哪些演變? 今天先給大家詳解一下隋朝時期的藝術(shù)特點。 隋朝立國短短三十余年,隋文帝楊堅與隋煬帝楊廣均崇圣佛教,在這時期佛教如日中天。莫高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時間里建了百余個洞窟,是莫高窟這座歷史遺跡中最閃光的一部分。此時敦煌飛天數(shù)目驟增,滿窟皆畫飛天,敦煌飛天藝術(shù)出現(xiàn)高峰,與朝廷大力倡導畫飛天也有重大關聯(lián)。據(jù)史籍載隋煬帝特別喜愛飛天,他在宮中曾讓匠人為其創(chuàng)造“活動飛天”,在大門上掛帷幕錦幔,裝飾木雕飛天,經(jīng)過機械傳導,飛天可上下升騰俯仰,卷動錦幔上升。 飛天群(隋 莫高窟301窟 ) 隋代敦煌飛天的繪制達到鼎盛。飛天不僅繪制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任意飛翔,表現(xiàn)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飛天創(chuàng)作生動,布局多為群體,首尾銜接,各有姿態(tài)。飛天基本上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長;或豐肌麗質(zhì),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飛天的動態(tài)多變,俯抑斜正,騰飛俯沖,不拘一格。有的洞窟四壁,環(huán)窟繪帶狀飛天一周,有天宮欄墻紋為界線,以飛天代替過去的天宮伎樂,如莫高窟244、390窟,這是隋代飛天變化的特征。還有一種特殊形態(tài),莫高窟276窟有反彈箜篌(音:空侯,古代傳統(tǒng)彈弦樂,形似豎琴)飛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彈琵琶圖形甚多,反彈箜篌僅見此例,反彈樂器有悖于人體自然規(guī)律,實屬想象中的藝術(shù)造型。 隋代的飛天表現(xiàn)形態(tài)豐富,繪畫技法日臻成熟,造型不以線為主,而是線、色并用。大量用顏色鋪排,色彩濃重,效果極其強烈。加之飛天多用幾種色彩排列出火焰紋樣襯托,顯得光輝爛漫,極富想象力。飛天群體構(gòu)圖,使人感到隋代的洞窟琳瑯滿目,確是飛天的世界。 飛天群(隋 莫高窟305窟 窟頂東坡) 藻井外以蓮花火焰摩尼寶珠為中心,一群飛天在天花流云中穿行,姿態(tài)瀟灑不拘于形式。造型顯出世俗化,有的梳雙髻像少女,有的穿右袒袈裟似比丘,服飾有長裙、袈裟、裙圍、長腳褲,多種多樣。 天宮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390窟) 在說法圖和天宮欄墻之土,畫有飛天繞窟一周,或持花,或演奏橫笛、拍鼓,體態(tài)婀娜秀麗,造型準確,有韻律感。此窟是隋代壁畫繪制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窟。 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420窟) 飛天在火焰紋背光上方的三角形空間飛行,袒裸上身。有的捧花盤供養(yǎng),有的彈奏箜篌、琵琶、吹橫笛和笙,有聲有色。畫法是用粗重的黑線勾出面部,頭發(fā)和寶冠并不用粗線勾勒,形成奇特畫面效果。 奏樂飛天(隋 莫高窟390窟) 飛天頭束雙髻,背身彈箜篌,動作寫實,飄帶飛揚,形象瀟灑。敦煌壁畫中背身彈奏箜篌的圖象僅此一例。 隋代飛天(隋 莫高窟401窟) 佛寶蓋一側(cè)的飛天,頭戴寶冠,隆胸細腰,有女性身材特征,手捧蓮花或花盤散花,凌空在祥云中盤旋,自由翱翔,色彩艷麗熱烈。在龕頂描繪眾多的飛天是隋代洞窟的特點。 唐代飛天(莫高窟57窟) 鼎盛期:唐、五代(618—959年) 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國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其間是佛教的鼎盛時期。唐代以吐蕃占領敦煌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唐前期國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畫絢爛華彩,風格清新爽朗。唐后期,葉蕃占領敦煌,由于葉蕃人也篤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藝術(shù)風格一脈相承,變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藝術(shù)進入了成熟、定型、并趨于程序化的時期。 莫高窟309窟唐代飛天臨本 唐時期:飛天轉(zhuǎn)換為宮娥舞女,多現(xiàn)世俗風情 近三百年歷史的唐朝,是極其輝煌的一段歷史,國力的強盛,為佛教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質(zhì)條件。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而對佛教的倡導、扶植,更直接地促進了佛教的繁盛。敦煌石窟也呈現(xiàn)出空前輝煌的局面,現(xiàn)存唐代洞窟236個,占全部洞窟的一半。 敦煌221窟壁畫 唐代出現(xiàn)的經(jīng)變說法圖畫幅巨大,內(nèi)容豐富,畫面所折射出的是當時以皇帝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喻示著至高無上的皇家權(quán)勢和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滿足了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欲望。從某種義意上講,經(jīng)變畫也是皇權(quán)的視覺標志。由于經(jīng)變畫的渲染沖淡了宗教氣氛,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轉(zhuǎn)為人間的現(xiàn)實,驟然增強了世俗性。飛天造型上貼近現(xiàn)實生活 ,甚至把飛天也繪成最具時尚的女性寫照,完全成為中國寫實的仕女畫,有著鮮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不僅如此,飛天的臉型也轉(zhuǎn)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蕩然無存,依然保存的飛天的基本特征是半裸、露臂、赤足、帶有釧鐲裝飾等。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莫高窟329、331、320窟等。 中唐 莫高窟158窟 飛天 飛天身體輕盈,姿態(tài)優(yōu)美舒展,長裙裹足,巾帶隨色但安祥欣喜的眉目,裝飾華麗可見,華麗而別致。這是敦煌壁畫中著名的雙飛天。 散花飛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西壁龕頂) 飛天頭上梳髻,修眉細眼,肢體柔軟,一手托蓮花,一手散花,手勢生動,像女性;而橢圓形面龐上又畫著兩撇小胡須,當為男扮女妝。 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的飛天(盛唐 莫高窟 217窟 北壁) 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在宏偉的樓閣上方,遼闊的天空上飄蕩著各種扎著飄帶的樂器,不鼓自鳴,飛天隨著樂曲的旋律穿梭于樓閣之中,輕盈如燕,祥云燎繞,描繪出佛經(jīng)中所說的仙境。將靜止的建筑賦予動感,是畫作的成功之處。 散花飛天(盛唐 莫高窟320窟 南壁) 四身飛天相對盤旋于阿彌陀佛寶蓋上方,前后顧盼,揚手散花嬉戲,充滿生氣和歡樂的情趣。姿勢富有力度,飛動感強?!昂陲w天”系顏色變化而造成的。此圖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飛天代表作,在現(xiàn)代裝飾、工藝品上被廣泛引用。 獻花飛天(盛唐 莫高窟39窟 西壁龕內(nèi)) 飛天豐肌秀骨,珠光寶氣,一手持蓮花花盤,一手拈牡丹花蕾,飛身而降。線描流暢有力,用色絢麗多彩,層層迭染,加金線提神,驚艷絕倫,表明盛唐飛天已進入工筆仕女畫范疇。 散花飛天(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 飛天在云端雙手捧花飛翔,肌膚豐滿而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巾帶舒卷自如,線條圓潤,紅褲綠帶和綠葉紅花相襯,色彩鮮明而簡約。 伎樂飛天(晚唐 莫高窟161窟 窟頂南坡) 飛天各持樂器,有腰鼓、鼗鼓、琵琶和海螺。為使構(gòu)圖豐富,不單調(diào)呆板,將一身飛天頭向下倒飛,從而也表現(xiàn)天際遼闊,飛翔的自由與歡暢。 鼎盛期:唐、五代(618—959年) 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國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其間是佛教的鼎盛時期。唐代以吐蕃占領敦煌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唐前期國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畫絢爛華彩,風格清新爽朗。唐后期,葉蕃占領敦煌,由于葉蕃人也篤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藝術(shù)風格一脈相承,變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藝術(shù)進入了成熟、定型、并趨于程序化的時期。 接上一期,本期繼續(xù)介紹鼎盛期:五代,及衰落期:宋代。 榆林16窟 五代壁畫飛天 五代時期:飛天數(shù)量減少,造型單一缺乏新意,逐漸轉(zhuǎn)向衰敗 中原的五代時期,朝廷衰微,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被少數(shù)民族占領。唯獨敦煌一地保持著漢族地方政權(quán),維持著與中原王朝的聯(lián)系。此時敦煌洞窟中的壁畫強調(diào)各種經(jīng)變,使原來大幅經(jīng)變畫縮小,比較繁瑣,甚至一窟之內(nèi)出現(xiàn)十多鋪經(jīng)變畫,失去整體感和雄渾之勢,飛天畫也進入了衰落階段。 首先,由于密教經(jīng)變畫的興起(密宗推崇彌勒和觀音信仰),飛天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有的洞窟甚至不繪。繪有飛天的洞窟中,飛天在壁畫中所占的比重也顯著減弱。五代尚存飛天的典型洞窟有莫高窟468、61以及100、98窟。 其次,由于此時壁畫世俗性加強,出行圖、經(jīng)變畫中大量出現(xiàn)市井生活,影響到飛天的創(chuàng)造,使飛天的形象宛如當時婦女的寫照。飛天造型全為女性,頭梳單髻,顏面秀美,朱唇微點,情態(tài)婉委,帔巾飄逸 ,一派凈土仙女模樣。雖然其形象尚保留著唐代畫風,表現(xiàn)出嫻熟的工筆仕女畫的風范,但已遠不如唐代時富麗。 五代時的畫風是晚唐的繼續(xù),在焦墨中略施微染的壁畫技法,在莫高窟被廣泛采用。這種畫法色彩艷麗,勾線剛勁。飛天的繪制也采用這種技法,使人物形象的處理都很精到。但技法上的強健表現(xiàn)力,卻掩蓋不住藝術(shù)上的蒼白。晚唐至五代飛天畫已趨于程序化,有創(chuàng)新意境的佳作銳減。 散花飛天(五代 莫高窟468窟 西壁) 飛天為菩薩裝束,一手托蓮花,一手拈花蕾,仰臥在彩云中飛舞。此時敦煌的飛天進入程序化,風格單一。此圖雖工整,但云朵、飄帶、服飾及至面部表情都有圖案化傾向,缺乏生命氣息。 榆林16窟 五代壁畫飛天 兩身橫向飛行的飛天 ,上方一身服飾華麗 ,下方一身為梳雙髻少女 ,面相豐滿 ,雙手散花 ,衣著簡樸 ,矯健而有生活氣息 。以紅色暈染臉頰和身體肌膚 ,線條清晰流暢 ,繼承了唐代畫風 。 衰落期:宋、西夏、元(960—1368年) 宋代、西夏和元代,屬于敦煌壁畫的晚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繪制進入了衰落期,壁畫上美麗動人的天宮樂舞也隨之謝幕。 宋時期:飛天繪制走向程式化,造型缺乏活力 宋代壁畫中,飛天繪制的整體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不僅飛天畫的數(shù)量減少,而且造型缺乏活力,精神凋渙,有些甚至是風骨孱弱,飛動無力,寡情乏韻。究其原因,一是連年戰(zhàn) 亂,民不聊生,難以喚起人們歡樂的情緒,營建石窟的財力也受影響。二是佛教密宗興起,密宗推崇彌勒和觀音信仰,在造像中少有飛天出現(xiàn)。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掌管敦煌地區(qū)的曹氏追隨北宋宮廷的體制在瓜州建立畫院,使飛天的繪制走向程式化 ,缺乏新意。 敦煌畫院設立初期,在線描造型上頗有魄力,豪放、豐潤、富于變化,特別在人物面部塑造上,筆力勁挺,神采奕奕,具有內(nèi)在的力量。但到曹元忠以后,線描變得柔弱無力,藝術(shù)修養(yǎng)不足,而整體效果卻表示了畫院的統(tǒng)一,程式化嚴重 。 院體壁畫中的飛天一般面相豐圓,神情持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薩裝束,斜披帔巾,飄帶飾有條紋。造型多以線取勝,勾線勁健流暢,基本為白描人物,僅在飾物、裙、巾帶上敷彩,色彩以石綠、赭紅為主要用色,冷暖相濟,簡潔雅致。典型的有莫高窟 7 6窟 、榆林窟 2 6窟中的飛天 。莫高窟 7 6窟飛天繪于環(huán)窟四周 。但這時的飛天流動縹眇的動感性不足,在用線上頗見功力,是院體畫中的代表作。 捧珠飛天(宋 莫高窟76窟 北壁) 飛天面相豐圓,長眉修目,戴寶冠,梳高髻,斜披大巾,下著長裙,兩手捧金光閃閃的摩尼寶珠。造型優(yōu)美,畫工精細,不失為宋代佳作。 佛寶蓋飛天(宋 榆林窟26窟 北壁) 凈土變中的佛寶蓋兩側(cè),飛天駕云繞行而下。其面相短圓似女童子,額上有吉祥痣,頭后梳雙髻,雙手捧花供養(yǎng)。墨線勾輪廓,以石綠、赭紅和白色為主色調(diào),風格鮮明。瓔珞華蓋之華麗有五代之遺風。 捧珠雙飛天(宋 莫高窟76窟 南壁) 兩身飛天相對共捧一大摩尼寶珠。飛天服飾華麗,多珠寶飾物,其造型、勾線均體現(xiàn)出時代風格,設色為冷色調(diào),以青、綠,灰色為主。 衰落期:宋、西夏、元(960—1368年) 宋代、西夏和元代,屬于敦煌壁畫的晚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繪制進入了衰落期,壁畫上美麗動人的天宮樂舞也隨之謝幕。 西夏時期:飛天造型多具少數(shù)民族風格 黨項為北方游牧民族,12世紀初,黨項與甘州回鶻發(fā)生了爭奪河西走廊的長期戰(zhàn)爭。黨項軍隊攻陷甘州,占領了整個河西走廊。占領河西后黨項族立大夏國,在短短的二百年間建立起了獨特的西夏文化。西夏文化受到中原漢族及遼、金、回鶻、吐蕃等農(nóng)、牧文化的影響,有獨特的文字。 回鶻、西夏時期敦煌地區(qū)新開石窟不多,多為改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均留下很精彩的遺跡,反映出回鶻、黨項族藝術(shù)強調(diào)裝飾性的特點。例如西夏洞窟,常見的壁畫風格為團花錦地,畫千佛,人物體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受回鶻影響的洞窟,畫曼荼羅。從此時繪制的飛天也可看出這一特點。 伎樂飛天(西夏 榆林窟10窟 窟頂西坡) 飛天梳高髻,戴寶冠,有頭光,面相豐滿,丹鳳眼,斜披天衣,下著裙。一彈琵琶,一彈箏,生動和諧。人物體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線描精細,設色淺淡,是西夏的杰作。 伎樂飛天(西夏 榆林窟10窟 窟頂西坡) 兩身伎樂飛天高髻花冠,天衣長裙。一側(cè)身回首吹鳳笛,一高舉拍板和之,形象生動。樂器畫的逼真,與人體的比例也很協(xié)調(diào)。 在裝飾華麗的垂幔下,兩身飛天一捧花供養(yǎng),一彈箜篌,箜篌的每個部件都交待得很清楚。畫面裝飾華麗,只是彩云畫得過于程序化。 獻花伎樂飛天(西夏 莫高窟327窟 窟頂南坡) 元時期:密宗盛行,飛天漸漸消失于天際 元代時蒙古族統(tǒng)治敦煌地區(qū),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營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藝術(shù)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shù)中現(xiàn)存的飛天也不多。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 3窟中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其中北壁觀音經(jīng)變圖上方兩身飛天造型較為完美。一為黑發(fā),梳雙髻,頭上有簪花,高鼻大眼,身體較胖,系長裙,另一身為金發(fā)少女,頭梳雙髻,亦為高鼻大眼,手持白蓮乘云從空而降。兩身飛天不對稱,均具中亞西亞民族臉形,造型頗寫實,反映了當?shù)氐奈幕攸c,已無佛教飛天的姿態(tài)風貌,而像是兩位乘云飛行的道教仙童。在技法上表現(xiàn)出濃郁的中原畫風,構(gòu)圖豐滿,筆法細膩,抑揚頓挫,堪稱中國元代壁畫中的杰作 。自元朝,敦煌飛天漸漸消失于天際。 簪花飛天(元 莫高窟3窟 南壁) 飛天飄在黃色翔云上,腦后垂雙環(huán)發(fā)髻,頭上簪花,高鼻,濃眉大眼,面豐體壯,捧蓮花供養(yǎng)千手千眼觀音,十分虔誠。此線描功力在敦煌壁畫中堪稱一流,千手千眼觀音為密宗題材。 飛天為金發(fā),頭梳雙髻,長眉高鼻,一手捧蓮花,一手持長蓮枝,從天而降,來供奉千手千眼觀音。周圍黃色云朵飄浮,與巾帶的紫色形成對比。飛天造型有西域人特征。 金發(fā)飛天(元 莫高窟3窟 北壁) 飛天是天宮的精靈,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間最善良、最美麗的形象,使人覺得親切并產(chǎn)生護佑感。飛天的美學基調(diào)是健康的,表達的是飛舞、開朗、樂觀的情趣,這也正是飛天藝術(shù)的生命力所在。敦煌飛天,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yōu)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恒的藝術(shù)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說:“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nèi)匀换钪?,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中,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法寶資訊—————— |
|
來自: 劉淑萍pytts94k > 《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