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篆書庾信詠屏風詩扇面》紙本 51.5×18.2cm 揚州市博物館藏 釋文:昨夜鳥聲春,驚鳴動四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繞杯唇。 何來一片雨。喚作陽臺神。 高閣千尋跨,重檐百丈齊。云度三分近,花飛一倍低。吹簫迎白鶴,照鏡舞山雞。何勞愁日暮,未有夜烏啼。丹叔五兄大人屬書即正。讓之。 此扇書贈丹叔,所書內(nèi)容為庾信詠屏風詩扇,此作篆書意態(tài)秀逸,字字回環(huán)合抱,圓轉(zhuǎn)自然,是吳讓之篆書代表作。
吳熙載《隸書“求珠倚杵”七言聯(lián)》紙本隸書 131.6×29.4cm×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求珠赤水目光炯,倚杵碧天胸次高。 款署:蘊生世兄屬。讓之吳熙載。 鈐?。何踺d之?。ò孜模?、吳氏讓之(白文)
吳熙載《隸書“四壁一枝”七言聯(lián)》紙本隸書 119.2×29.8cm×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四壁藉書留古韻,一枝分鳥臥春煙。 款署:鏡安四兄先生屬。吳熙載。 吳熙載《贈仲陶四兄隸書六言聯(lián)》紙本 115.3×28cm×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恐修名之不立,欲寡過而未能。 此聯(lián)筆法豐茂,厚壯古拙,風格近鄧石如。用墨淡而潤,結(jié)體嚴整,筆畫舒展,字形外露,頗顯生動活潑,又具健壯寬博之勢。 吳熙載《隸書“四壁一枝”七言聯(lián)》紙本隸書 119.2×29.8cm×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四壁藉書留古韻,一枝分鳥臥春煙。 款署:鏡安四兄先生屬。吳熙載。 吳熙載《臨完白山人書》軸 紙本,篆書,縱122.7cm,橫39.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帝堯陶唐氏,首闡執(zhí)中之言,后世道學淵源之本。帝舜有虞氏,申明精一執(zhí)中之旨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又發(fā)堯所未發(fā)也。 仲祥二兄屬。臨完白山人。弟讓之。
吳熙載篆書傳鄧石如衣缽,但行筆的開合、間架的布置都別有情致,形成自己的風格。此軸自稱臨完白山人,結(jié)體嚴整,屈曲盤回,意態(tài)澹雅清新,具文人士氣。 吳熙載《臨夏承碑》四條屏 紙本,隸書,135×32.5cm×4 乙丑同治四年(1865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略
此屏基本保持了原作字體的外貌結(jié)構(gòu),但用筆較為寬厚粗獷,行筆圓而滯拙,具渾樸沉勁之勢。 吳熙載《篆書吳均“與朱元思書”四條屏》(上圖來自《書法》雜志1980年第三期) 更多請點擊右鍵下載吳熙載《篆書吳均“與朱元思書”四條屏》全本 【釋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嶂(岸)高山,皆生高(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均(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風(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闚(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由(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晉三六兄先生法家雅鑒即希正捥。儀征吳熙載。 吳熙載《陸機演連珠篆書四條屏》 紙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釋文】臣聞靈輝朝覯,稱物納照;時風夕灑,程形賦音。是以至道之行,萬類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無匱於心。臣聞尋煙染芬,薰息猶芳;徵音錄響,操終則絕。何則?垂於世者可繼,止乎身者難結(jié)。是以玄晏之風恒存,動神之化已滅。仲陶四兄先生雅政。讓之吳熙載。
吳熙載《陸機演連珠篆書四條屏》(局部) 紙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吳熙載《溪上海南行書七言聯(lián)》箋紙 147×28.7cm×2 南京博物院藏 上聯(lián)款“梧園王兄先生屬”,下聯(lián)款“讓之吳熙載”此聯(lián)所書圓轉(zhuǎn)自然,氣韻貫通。 吳熙載《行書扇面》灑金箋。 18.5×52.5cm 【釋文】操之等得識婢書,慰意知年光數(shù)問。可不?得姜順消息懸心。操之頓首。寒佳不?張臣婚事云何?是良勤足下不?可時令知女決也。王邃白。正盈二兄先生正。讓之。 行書七言聯(lián) 94x18CMx2 憨齋吳南生私人收藏 吳熙載《好學瓊琚篆書八言聯(lián)》紙本 171.3×33.5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瓊琚玉佩大放厥詞。 上聯(lián)款“少石七兄先生正”,下聯(lián)款“讓之吳熙載”,鈐印“熙載之印”、“吳氏讓之”白文印。 吳熙載《贈歸園隸書六條屏》 紙本,180×46cm×6 朵云軒藏 吳熙載《篆書四屏》 紙本篆書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款署:變生先生正藏。讓之吳熙載。 鈐?。骸皡俏踺d印”(白文)、“攘之”(朱文)。 吳熙載的該作品,形成了以妍美、婀娜并從中透出天真爛漫氣息的篆書章法特色。吳熙載的篆書藝術(shù),既是一個學習鄧石如的典范,更是獨領(lǐng)風騷的一個高峰。其書法成熟穩(wěn)定、豐富精熟的篆刻技法,對于學習研究篆書的人們來說,有著很好的發(fā)蒙意義。 吳熙載《篆書茗杯書卷五言聯(lián)》 紙本, 蘭千山館藏 釋文: 茗杯眠起味,書卷靜中緣。 《贈燦霞行書七言聯(lián)》 紙本,134×31cm 日本青山杉雨舊藏 釋文: 交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厭平。燦霞尊兄先生正,讓之吳熙載。 吳熙載《贈硯山五體冊》(部分) 紙本,14×34cm 庚申(1860年) 日本私人藏 釋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e?,山島竦峙?! 淠緟采?,百草豐茂?! ∏镲L蕭瑟,洪波涌起?! ∪赵轮校舫銎渲?;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疑踔猎?,歌以詠志。魏武帝觀滄海。 吳熙載《重修泰州城隍廟正殿記楷書冊》 咸豐四年(1854)31×16.5cm×19 泰州博物館藏(蔡醴泉遺贈)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飏,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江蘇儀征諸生。晚清杰出書法家、篆刻家。博學多能。少為包世臣入室弟子。精小學,恪守師法,又能自成面目,為世人所崇尚。兼作寫意設(shè)色花卉,風韻絕俗。精金石考證,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晉銅鼓齋印存》、《師慎軒印譜》、《吳讓之印譜》等行世。 吳讓之書法,《墨林今話》稱:“善各體書,兼工鐵筆,邗上近無與偶?!薄恫皆娫挕贩Q:“書法之妙,直欲凌轢儕輩,方駕古人?!逼鋾逃∨c陳若木畫、龔午亭說書被稱為“揚州三絕”。 民間收藏家蔡澧泉先生(1919-1999)一生好收藏。尤其喜愛收藏吳讓之作品。藏有吳讓之手卷、對聯(lián)、屏條、扇面、冊頁、碑文、印章、硯臺等數(shù)十件。其中有篆、隸、草、楷各體書法作品,以及民國期間出版的吳讓之書法精品冊。他的藏品中有一套吳熙載在咸豐四年(1854)書寫的《重修泰州城隍廟正殿記》碑文書法原件。此本被后人剪裱為冊頁,長三一○毫米,寬一六五毫米,共有一九頁五六三字,用行楷書寫。 此件書法于工整中顯靈動,于豐腴中見秀潤,結(jié)體端莊,具有蘇東坡、董其昌之宗風,偶露魏碑風采而自成一體。為吳熙載五十五歲時書寫。此碑早已不存,因而此冊碑文成為孤本。 據(jù)文獻記載,城隍廟古為祭祀城隍神的廟宇,歷代帝王都以求雨祈晴、懲惡揚善而祀城隍,且列入祀典。道光《泰州志》載有北宋元符二年(1099)泰州通判蔡撰寫的《城隍廟記》,文中記載了城隍廟修建的經(jīng)過?!秴橇暌坝洝愤€提到城隍廟四值功曹殿的四值功曹塑像,相傳為唐代遺物。如果此說可靠,則泰州城隍廟的歷史還可上推到唐代。此廟在北宋時修建,雖經(jīng)歷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演變,到清代末年還是很有氣勢的。光緒《泰州志》上有一幅城隍廟圖,與現(xiàn)存建筑對照,要比現(xiàn)在的大得多,還有戲臺、牌坊等建筑形式。作為古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這一泰州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廟宇,對研究泰州的宗教歷史和古建筑技藝以及地方人文歷史也是有較高價值的。 更多請點擊右鍵下載吳熙載《重修泰州城隍廟正殿記楷書冊》全本 【釋文】: 皇上御極之三年,余以揚州通守兼權(quán)泰州,澤鴻甫集,風鶴猶驚。逾月,而揚州賊退。時則冬旱求雪,春霖禱晴,每至城隍廟設(shè)壇,輒應(yīng)。四年仲夏,偶與州之紳士耆老談及上年二月賊陷揚州,四出焚擄,連至仙女廟,宜陵白塔河,去泰咫尺。忽聞大兵已到而遂不敢東下。至今年豐人樂,市廛安堵,相與痛定思痛而莫解其所由來。余恪然曰:此神力也。紳耆亦恍然曰:此神力也。顧神殿歲久失修,丹漆剝蝕,梁柱朽蠹,每遇大雨,道衲輒以油幕遮護神像。吾儕官紳士庶皆有堂楹以蔽風雨理公事,孰非神之所庇蔭者,而余神所憑依,廢弗修葺,可乎?邑人皆以為然。正在鳩材興工,而州東十三里汪匪徒籍罷租,聚眾滋事。余請兵并督鄉(xiāng)勇往捕之,復禱于神簽,卜大吉。各要犯駢首就誅,甫十二日而地方以定。諸董事以為流賊不至,土匪迅速就擒,皆神力也。余曰:誠然。適土木之工告竣,因請余為文以記之。余奉憲檄調(diào)補南掣行,且去任矣,但愿合州中團練御賊以忠于君,耕商洗腆以事其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貞,長惠幼順。是則州之士庶所以世世永蒙神佑,而邑大夫與紳耆之所厚望于合邑者也。是役也,董其事者為歲貢侯選訓導康君發(fā)祥,候選縣丞尤君金城,職監(jiān)傅君景照。贊襄督工者為吏目黃君海瑞,勸捐有功者則庫吏楊世耀也。例得備書。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誥授朝議大夫、歷任廣東英德香山知縣、浙江溫州嘉興知府、已亥廣東同考官、丙午浙江監(jiān)試、壬子江南同考官、現(xiàn)任揚州府同知署泰州事楚陂徐瀛撰。儀徽縣學生吳熙載書丹并篆額。咸豐四年歲次甲寅七月谷旦上元張景潛鐫。 附錄:吳讓之《重修泰州城隍廟正殿記》 作者:解立新(海陵) 來源:泰州晚報 發(fā)布時間:2013-07-21
吳熙載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大師,字讓之,江蘇儀征人。他在當時眾多的篆刻名家中獨樹一幟,他自己曾經(jīng)說過:“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早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wù)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保ā秴亲屩「遄詳ⅰ罚┱f的是他從潛心漢印,再以鄧石如為師,用圓朱文篆法入印,形成飄逸生動的個人風格。前人有詩贊曰“圓朱入印始趙宋,懷寧布衣人所師。一燈不滅傳薪火,賴有揚州吳讓之”。
這幅《重修泰州城隍廟正殿記》楷書冊頁見證了吳讓之與泰州的一段歷史佳話。吳氏的一生跨越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皇帝,早年居住在儀征,中年后長期寓居揚州,咸豐三年,因為逃避太平天國戰(zhàn)亂,來到了泰州,他在一方《再生人》朱文印的邊款上刻有:“咸豐三年由揚避亂來海陵”。就是一個很好的回憶和佐證。他在泰州生活的時間前后長達數(shù)年,先后寄寓在姚正鏞、岑镕、陳守吾、朱筑軒、徐震甲、劉漢臣等泰州名人家中,開課授童,唱和治印,聊以度過寂寥的殘年。
咸豐三年時太平軍攻入揚州,部隊一路向東進攻到距離泰州只有二十余里的江都宜陵,因為聽說清朝大軍前來增援,所以太平軍就沒有進攻泰州;加之當時泰州東郊發(fā)生老百姓因為交不起租而聚眾鬧事的事件,被清朝官府很快地平息了。所以泰州地方士紳和官府把這些都歸結(jié)于城隍的保佑,于是就決定修葺城隍廟。泰州城隍廟始建于唐,歷史上曾多次修繕,在咸豐時也已破舊不堪。咸豐四年城隍廟修繕完成后,當時的泰州知州徐瀛親自撰寫了碑文,詳記修廟之緣由和經(jīng)過,文筆斐然。同時決定請一位書法名家來書寫,于是想到了當時流寓泰州的吳讓之,從而給后人留下了這件書法瑰寶。有趣的是十幾年前泰州城隍廟還是居民的住家,后來搬遷修繕時,在一戶人家的墻壁上發(fā)現(xiàn)了一方用泥巴糊著的石碑,當把泥巴小心地清除后,赫然就是這塊重修城隍廟正殿記碑,從此碑帖相映,傳為美談。
吳讓之雖以治印見長,但其書法也為可觀,可謂諸體皆擅,而因治印的緣故,于篆書上用功尤深,特別是他圓勁流美的小篆作品為世人所重。這件冊頁是吳讓之不可多見的楷書作品,而且是他五十五歲時所寫,正值其書法造詣達到高峰的時候,全篇用寸楷寫出,字字工整,讓人賞心悅目。這件作品,歷經(jīng)百年到了泰州收藏家蔡醴泉的手中,蔡老愛不釋手,一直秘藏箱篋,后慨然捐贈給了博物館。 吳熙載《隸書蓋聞經(jīng)國》十二屏 紙本 149×38.5cm×12 咸豐 庚申(1860) 常熟博物館藏 吳熙載篆書《庾信詠屏風詩》 【釋文】高閣千尋跨,長廊四望齊。云度三分近,華飛一倍低。 吹蕭迎白鶴,照鏡舞山雞。何勞愁曰暮,未有夜烏啼。 聊開郁金屋,暫合夫容池。水光連岸動,華風合樹吹。 春杯猷泛酒, 細果上連杖。不畏歌聲盡,先看箏柱欹。
局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吳熙載《篆書庾信詠屏風詩扇面》紙本 51.5×18.2cm 揚州市博物館藏 釋文:昨夜鳥聲春,驚鳴動四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繞杯唇。 何來一片雨。喚作陽臺神。 高閣千尋跨,重檐百丈齊。云度三分近,花飛一倍低。吹簫迎白鶴,照鏡舞山雞。何勞愁日暮,未有夜烏啼。丹叔五兄大人屬書即正。讓之。 此扇書贈丹叔,所書內(nèi)容為庾信詠屏風詩扇,此作篆書意態(tài)秀逸,字字回環(huán)合抱,圓轉(zhuǎn)自然,是吳讓之篆書代表作。 吳熙載《節(jié)臨蘭亭序》扇面 紙本,18.0×52.3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吳熙載《張華勵志詩四屏》軸 紙本,118.2×37.5cm×4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釋文: 安心恬蕩。棲志浮云。體之以質(zhì)。彪之以文。如彼南畝。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豐殷。 水積成淵。載漣載清。土積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勉志含宏,以隆德聲。 張茂先勵志詩,書奉飲泉三兄補壁。讓之吳熙載。 篆書三樂三憂帖 吳熙載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 局部 [1][2][3][4][5][6][7][8][9][10][11][12][13] 吳熙載《鄭蕙是文鈔》 轉(zhuǎn)自中華博物網(wǎng) 釋文: 鄭氏諱蕙,字懷蘇,又字苕仙。穎園舍人第四女,淮安程振作人室。依兄侶梅熿居揚州,粵賊至,以振未至,陷城中。有日記至六月杪,詩詞若干首。賊迫之入女館,自刎未死。賊又迫之,自縊遇救,又未死。以食,顙傷,不食死。其乳母攜出殘稿,堂兄偉士杰孝廉錄稿傳觀,求名公卿詩文詞章垂示將來。 吳熙載鈔 吳熙載《致伯山詩函》 轉(zhuǎn)自中華博物網(wǎng) 釋文: 鄭家風節(jié)貽閨秀(懷蘇夫人為鄭超宗裔孫),戚黨咸稱是女師。刲股兩番輕白刃(一次為母,一次為舅),傷心一命授朱絲。左姬才調(diào)班姬扇,晉代璇璣宋代詞。如此身名俱泯滅,精誠須有太空知。 里人吳熙載題 錄呈 伯山先生削定 吳熙載 《篆書崔子玉座右銘》四條屏 日本藏 吳熙載的書法藝術(shù)中以篆書成就為最高。篆書《崔子玉座右銘》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字出鄧石如,體長畫瘦,若美女嬋娟,不勝羅綺,通篇用筆靈動精微,結(jié)體舒展飄逸,收筆多見虛鋒滑出,微帶懸針?,F(xiàn)藏日本國。 【釋文】崔子玉座右銘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吳熙載 《篆書崔子玉座右銘》四條屏全本 臨史晨碑 臨禮器碑 臨張遷碑 臨曹全碑 吳熙載 臨《天發(fā)神讖碑》 癸亥(1863)
吳熙載《天發(fā)神讖碑》全本 吳熙載《篆書漢樂府安世房中歌四條屏》資料來源不詳 【釋文】都荔遂芳,窅窊桂華。教奏天儀,若日月光。乘元四龍,回馳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隨世,我署文章。 吳熙載《行草手札》 選自上海圖書館“青溪舊屋通義堂尺牘” 篆書七言聯(lián) 篆書七言聯(lián) 吳熙載《篆書杜甫望岳四屏》 紙本 93×25cm×4 吳熙載《篆書好書嘉樹七言聯(lián)》 紙本 124×28cm×2 1868年作 釋文:好書不厭百回讀,嘉樹新成十畝陰。 款 識:子宗四兄早有食譽,今乃食餼,他日得窺秘書未始非讀書之效也,作此以頌之。同治七年夏四月,讓之弟熙載。 鈐?。簠鞘先林ò孜模┪踺d之印(白文) 吳熙載《篆書花間石上七言聯(lián)》 紙本 130×27cm×2 釋文:花間酌酒邀明月,石上題詩掃綠苔。 款 識:濯波二兄正畫。讓之吳熙載。 鈐印:吳熙載印、攘之 草書立軸 132×63cm 來自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 2005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中國書畫第二專場 鈐印:吳氏讓之(白)熙載之?。ò祝?br>釋文: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當遲,送不嫉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潤生大兄法家雅政,讓之弟吳熙載。 篆書七言聯(lián) 140×23cm×2 飄逸澹蕩吳讓之 吳熙載印 二 作為一位博學多能的藝術(shù)家,吳讓之早年師從鄧石如(完白山人)的學生包世臣學書,故為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在包世臣反對流弊較大的“館閣體”開辟晚清一代新風中,吳讓之無疑是一傾力助陣者。吳昌碩說吳讓之“書畫下筆謹嚴,風韻之古俊者,不可度,蓋有守而不泥其跡,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圓轉(zhuǎn),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zhì)而不滯”,乃非虛飾之言。 吳讓之諸體皆擅,而篆隸功力尤深,特別是他的圓勁流美的小篆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吳讓之師法鄧石如及漢篆法,更因其善于“鐵筆寫篆”擷取金石精華,故有“氣貫長虹、剛勁有力、咄出新意”之態(tài)。包世臣對吳讓之也有直接影響,他繼承了包氏衣缽,恪守師法而自成面目,給人以清澹甜潤之感。所書小篆《梁吳均與宋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燾敕》、《三樂三憂帖》等,用筆渾融清健,篆法方圓互參,體勢展蹙修長,有“吳帶當風”之妙。吳讓之隸書結(jié)體,中心緊斂而肢體舒展,頗富古意,被譽為清初以來篆隸書體創(chuàng)新者之一。其行書動勢顯著,生發(fā)了流動、通暢之氣,單字雖隔,然意氣綿延不斷;楷書蒼厚郁茂,俊逸爽勁,并摻有北碑意韻,一掃“館閣體”纖弱之風。 吳讓之的主要藝術(shù)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早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wù)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吳讓之印稿自敘》)由于吳讓之有10年漢印的摹習功底,加之以鄧的漢篆書體為依歸,使隸書筆法參之入篆,以篆書筆意引之入印,書印相參,流美生動,渾樸圓潤,韻味醇厚,一洗當時印壇程式化和矯揉造作的時尚,使日趨僵化的印壇面目為之一新。他在《自評印稿題記》中闡明:“若意無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難列等?!?/p> 以圓朱文篆法入白文印,是吳讓之篆刻的一大特點,一路橫寬豎狹、略帶圓轉(zhuǎn)筆意的流美風格,和他的朱文印和諧統(tǒng)一。他擅用沖刀淺刻之術(shù),腕虛指實,刀刃披削,其運刀如“神游太虛,若無所事”。清黃高年、彰侶在《治印管見錄》中說:“吳氏之印婀娜有余,是善用沖刀以得之,習沖刀者,當以吳氏印為參考品?!眳亲屩斡V采博汲,不囿成法,在理論上他尊崇師說,但實踐中他又有意和老師的風格拉開距離。近代書畫大家黃賓虹稱吳讓之是“善變者”,他在通力學鄧后,又以自己的善變,發(fā)揚出鄧石如“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的新境界,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機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印風格調(diào)。晚清篆刻大家黃士陵(牧甫)治印往往以“完白、讓之二法參用”,可見鄧、吳印作各有千秋,說峻險雄穩(wěn),要屬鄧石如,論飄逸生動,當推吳讓之。 吳讓之一生治印萬方,聲名顯卓,以致后來學“鄧派”的多舍鄧趨吳,除黃士陵外,吳讓之對同時代的趙之謙、徐三庚,近代吳昌碩,當代韓天衡等書篆名家皆影響甚深。恰如西泠丁輔之以趙之謙筆意為詩贊曰:“圓朱入印始趙宋,懷寧布衣人所師。一燈不滅傳薪火,賴有揚州吳讓之?!?/p> 意密體疏印文“意密體疏”,是說作畫、寫字、刻印,宜意態(tài)茂密,體勢疏放。這一說法與鄧石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談疏密的辯證關(guān)系。印款為行草書兩行,署于內(nèi)側(cè),邊款:“庚子秋七月寄韜庵仁兄清賞。熙載吳廷飏。”庚子年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值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吳讓之41歲,篆刻藝術(shù)已趨成熟。此印在章法上,源于漢印,為細白文一路。在結(jié)字布白上,此印謹嚴端雅,使刀如筆,于遒勁凝練中見流麗風神,“體”、“意”、“疏”三字線條密集,井然有序,“密”字下部線條稍疏,留紅較多。繁多筆畫在方寸之地舒展自如,文字方圓互參,婉轉(zhuǎn)自如,生動體現(xiàn)出書篆意趣。此方印作運刀輕淺取勢,輕靈流轉(zhuǎn),筆畫轉(zhuǎn)折處尤見功力。 逃禪煮石之間逃禪,意指禮佛修禪;煮石,意指修道。印文意為修身于佛道之間的意思。印作成功地實踐了“印從書出”的藝術(shù)理論,將吳讓之工整而富有個性的篆書書法結(jié)構(gòu)和用筆特征,展現(xiàn)在了篆刻創(chuàng)作上。印作中,吳讓之運用潑辣自如的沖刀手法,使自然的篆書筆法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刀法、筆法配合得天衣無縫。印作中那種輕松淡蕩、委婉流暢的韻味,可謂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短佣U煮石之間》一印,在篆刻史上代表著“以書入印”理論旗幟下所能達到的高度,使這方印作成為篆刻史上的經(jīng)典范例,因此后世有很多臨摹之作。 <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0908/67386279_82.jpg" border="0" 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 ="" style="border-width: 0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吳讓之對聯(lián) 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讓之雖心摹手追,猶愧具體,工力之深,當世無匹。 ——清代·魏錫曾 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zhuǎn),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zhì)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 ——近代·吳昌碩 讓之姿媚,一豎一橫,必求展勢,頗為得秦漢遺意,非善變者,不克臻此。 ——近代·黃賓虹 吳熙載篆書純用鄧法,揮毫落筆,舒卷自如,雖剛健少遜,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他在文藝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刻印上,運刀迅疾,圓轉(zhuǎn)流暢,功夫精熟,無論朱白文,在繼承鄧石如的基礎(chǔ)上,都有新的創(chuàng)意,形成他自己的獨特風格。特別是那種輕松澹蕩的境界,鄧石如譜中不曾有過。 ——現(xiàn)代·沙孟海 鄧石如的皖派吸取了《三公山碑》、《禪國山碑》的體勢與筆意,形成了雄渾圓勁的風格,至吳熙載用刀如筆,已登峰造極。 ——現(xiàn)代·錢君匋 吳讓之在用刀上繼承了鄧氏的衣缽,對漢印的深入理解,“手指皆實”的扎實功力,以及他在鄧氏用刀基礎(chǔ)上輔以淺入的處理,神奇地調(diào)動了刀背部分的作用,刃、角、背的三向并施,一如用筆的八面出鋒,使其鐫刻的線條,無論是朱白細粗之筆,皆能賦以刀的韻律、刀的生命,刀下的線條,元氣淋漓,本身就具備了可圈可點的審美價值。可以這樣認為,無論吳氏印章的配筆、章法、氣質(zhì)是否能為我們所理解擊賞,然其用刀之妙,當是眾口皆碑,無懈可擊的。近世吳昌碩、黃牧甫的用刀,無不得益于攘翁。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吳氏是用刀上開法門的大師。 ——當代·韓天衡 吳熙載(1799-1870) 初名廷 ,字熙載,又字讓之、攘之,號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人。清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博學多能,善作四體書,恪守師法,尤精篆、隸,功力深厚,溫婉圓健,收放有度。擅長金石考證,精通文字學。師事鄧石如的學生包世臣,所以是鄧石如的再傳弟子。篆刻師鄧石如,以漢篆治印。對鄧石如的篆刻,吳讓之更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章法上使之更穩(wěn)妥、更精煉,刀法上更加圓轉(zhuǎn)與流暢,從而把鄧石如以筆意見勝的風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轉(zhuǎn)自然,堅實得勢,能充分表達筆意,立體感強。行草邊款與其書體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許多學習鄧派的人,多舍鄧趨吳而從中體會鄧派風格。對當代中、日印壇影響很大。他的寫意設(shè)色花卉,清疏淡雅,風韻有致。著有《通鑒地理今釋》、《師慎軒印譜》、《晉銅鼓齋印存》、《吳熙載篆刻》等。晚清印壇有重大成就的印人如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都在其作品中吸取過營養(yǎng)。 | 醉墨軒考藏金石書畫 | 震無咎齋 | 一日之跡 | | | | | | | | | | 丹青不知老將至 | 吳熙載印 | 攘之 | 吳熙載印 | 攘之 | | | | | | | | 畫梅乞米 | | | 蓋平姚氏秘笈之印 | | 攘之手摹漢魏六朝 | 攘翁 | 包誠字興言又字子克 | 硯山鑒藏石墨 | 吳熙載信札手跡欣賞 吳熙載(1799-1870年),初名廷飏,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江蘇儀征人。諸生。從包世臣學書,篆、分書功力尤深。篆刻遠承鄧石如,是晚清較有影響的書法篆刻家。繪畫作品亦高雅有致。 吳熙載《致伯山詩函》 釋文:鄭家風節(jié)貽閨秀(懷蘇夫人為鄭超宗裔孫),戚黨咸稱是女師。刲股兩番輕白刃(一次為母,一次為舅),傷心一命授朱絲。左姬才調(diào)班姬扇,晉代璇璣宋代詞。如此身名俱泯滅,精誠須有太空知。里人吳熙載題 錄呈 伯山先生削定 吳熙載《鄭蕙是文鈔》 釋文:鄭氏諱蕙,字懷蘇,又字苕仙。穎園舍人第四女,淮安程振作人室。依兄侶梅熿居揚州,粵賊至,以振未至,陷城中。有日記至六月杪,詩詞若干首。賊迫之入女館,自刎未死。賊又迫之,自縊遇救,又未死。以食,顙傷,不食死。其乳母攜出殘稿,堂兄偉士杰孝廉錄稿傳觀,求名公卿詩文詞章垂示將來。吳熙載鈔 吳熙載致湘文函 釋文:湘文仁兄大人閣下:別遠會稀,思念為勞,近惟侍奉康強吟情暢適為頌。委書四紙,名印二方,求工愈拙,大雅哂存,何日面指為幸。平翁來泰,可一晤之。欲觀頤情館藏帖,弟指新得芙川處北碑一冊為難得,其余如蘭亭起草本等等,皆奇觀也。前者攜去之初學有學兩集,雖復刻而書店所無。弟老矣,欲盡散舊藏,豈復留心于此。然時一思之,欲與尊兄互易而觀之,先付一集來,旬月再易,則彼此皆得,更無他意,但寄兩地之人皆須的實人耳。北路有捷音否,海陵有佳話否,示弟數(shù)行,以慰饑渴。專此布臆,即請侍安。晜玉均此。愚弟吳讓之頓首。
吳熙載《行書玉笈瓦當八言聯(lián)》灑金箋本行書 152×28.5cm×2 西泠印社藏 釋文:玉笈圖書長生久視,瓦當文字益壽延年。 款署:讓之吳熙載。 鈐印:吳氏讓之(白文)、熙載之印(白文)
吳熙載《篆書心情天地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 釋文:心情雜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畫不來。 款署:此何子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識不行時所見妙合此景,因?qū)贋闀r同治二年歲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吳讓之并記。 鈐印:吳氏讓之(白文)、晚生學(白文)
吳熙載《篆書山澤金石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129.3×31.5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山澤高下理所著,金石刻畫臣能為。 款署:讓之吳熙載。 鈐?。?、熙載之?。ò孜模?、吳氏讓之(白文)
吳熙載《篆書醉竹山房橫幅》紙本篆書 42×155cm 西泠印社藏 釋文:醉竹山房 款署:鵠卿大兄先生屬。讓之書。 鈐?。簠鞘献屩ò孜模⑼砩鷮W(白文)
吳熙載《草書花底燈前七言聯(lián)》 136×28cm×2 西泠印社藏 釋文:花底振衣清似鶴,燈前作字小于蠅。 款署:讓之吳熙載。 鈐?。何踺d之?。ò孜模鞘献屩ò孜模?/p>
吳熙載《篆書醉竹山房橫幅》紙本篆書 42×155cm 西泠印社藏 釋文:醉竹山房 款署:鵠卿大兄先生屬。讓之書。 鈐?。簠鞘献屩ò孜模⑼砩鷮W(白文)
吳熙載《篆書山澤金石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129.3×31.5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山澤高下理所著,金石刻畫臣能為。 款署:讓之吳熙載。 鈐?。?、熙載之?。ò孜模?、吳氏讓之(白文)
吳熙載《篆書心情天地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 釋文:心情雜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畫不來。 款署:此何子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識不行時所見妙合此景,因?qū)贋闀?。時同治二年歲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吳讓之并記。 鈐印:吳氏讓之(白文)、晚生學(白文)
吳熙載《行書玉笈瓦當八言聯(lián)》灑金箋本行書 152×28.5cm×2 西泠印社藏 釋文:玉笈圖書長生久視,瓦當文字益壽延年。 款署:讓之吳熙載。 鈐?。簠鞘献屩ò孜模?、熙載之?。ò孜模?/p>
吳熙載《篆書作賦看花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138.8×27.3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作賦手裁千尺錦,看花人擁百城書。 款署:潤壽先生屬,讓之吳熙載。 鈐?。簠俏踺d?。ò孜模⒆屩ㄖ煳模?/p> 吳熙載(1799-1870) 原名廷飏,字熙載,后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今江蘇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后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fā)展完善了 “鄧派”篆刻藝術(shù),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zhuǎn),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zhì)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吳讓之印作頗能領(lǐng)悟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的道理,運刀如筆,迅疾圓轉(zhuǎn),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cè)嵯酀?。其體勢勁健,舒展飄逸,婀娜多姿,盡展自家篆書委婉流暢的風采,無論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應(yīng)手,技術(shù)上已如庖丁解牛。讓翁在繼承鄧完白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建,特別是那種輕松淡蕩的韻味,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吳缶老贊曰:“ 風韻之古雋者不可度,蓋有守而不泥其跡,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 一生清貧,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吳熙載工四體書。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書法功力雖深,但受鄧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縛太深,未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亦善畫。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鄧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漢印。晚年運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習氣充滿印壇的當時,將皖派中的鄧派推向新的境界,對清末印壇的影響很大。吳熙載一生刻印數(shù)以萬計,但多不刻邊款,以致流傳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