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時,總會從上街頭跑下街頭,口渴時,便從灶臺上拿起葫蘆勺往水缸里舀水,咕嚕咕嚕喝飽,解渴是孩時爽快的記憶。 漸漸長大,下海捕魚,上山砟柴時都會背著個竹制的茶桶。用長約尺半的毛竹筒,外表削去竹青,竹筒里打通竹節(jié),竹筒開個小孔,便是茶桶口,茶桶口外留小半節(jié)竹筒,斜切成竹杯,用麻繩吊著個杉樹塞,掛在竹杯沿口上,平時木塞封口,拔出木塞,茶筒屁股抬起,茶水自然外流到竹杯上,嘴對著竹杯喝茶。 小伙伴一起上茶山采茶,才知道有茶葉的喬木,摘來的嫩芽,烘干壓平成為扁扁的片茶,用手搓揉成圓圓的珠茶,這些城里人喝的綠茶。采茶人也從來不喝,采茶人仍然用毛竹茶桶裝水。 夏收夏種割稻種田時,熱火朝天,水稻田里勞作,汗水直淌,牛飲般喝茶補水,田岸邊排著各自帶來的毛竹茶桶,桶里或是燒開的茶水,也有直接從水井里吊來的清水。 家里以燒飯、燒菜的鐵鍋煮茶,母親把鐵鍋空燒燒紅,倒入冷水,清理油污。夏天時,燒開后的茶水,一勺一勺倒進本地陶泥做的大號茶壺里,大人們會提起茶壺嘴對嘴喝茶。冬天時家里會有一只竹編包著的玻璃熱水瓶,以備人客來時有熱茶喝。小孩子不敢碰熱水瓶,不小心翻倒會炸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多數(shù)人為了生活,總是忙忙碌碌,渴了都喝白開水。只有小鎮(zhèn)里的工作同志才會看著報紙,捧著茶杯,杯中飄著綠色的茶葉,悠閑地隨時喝上一口,看著他們很享受。 二 世紀初,去龍井村雨田師家,看到了龍井梯田上的茶園,層層疊疊,整齊有序。隨后又去龍井村旁邊月真師的茶室。他泡普洱茶招待我們,還講了許多關于普洱茶的知識。第一次聽到茶葉還有那么多“講究”。 也就是在第二天,與雨田師去安徽黃山老街淘寶,見到一家古董店里,柜臺上有1956字樣的陽紋壓花的普洱長方茶餅,果斷以800元買了一塊,卻被雨田師罵了一頓。他說800元可以買一對精美的木雕門窗腰板,也可以買一對徽雕的牛腿,要我去退掉。我只好走到這家古董店門口,卻不好意思進去退貨,古董舊貨有行規(guī),退貨不成還會被人取笑。 回家后,挖開這塊普洱茶,學著月真師的方法泡茶,也喝不出什么味道來。凡來東園坐坐的,我便以這塊普洱待客。當時園里在起屋,泥水木匠來坐,亦泡普洱茶招待,也有不要喝這茶葉要喝白開水的,亦主隨客便。因為茶餅太硬,挖開不易,半年時間,只用了三分之一光景。 何作如先生是收藏唐琴九霄環(huán)佩的名士,那時候年年會來東園。那天來訪,見我拿出這塊普洱茶餅,認真品過,嚴厲地說我何德何能,可以飲用這樣的好茶。我一頭霧水,不知是犯了什么錯事一般。 原來普洱野生老茶清代中期后便是進貢的貢茶,那時候有許多野生老茶樹,到清末時已經(jīng)很少。采摘春茶時樹上會掛有標識,常人不能靠近盜摘。民國初年,皇朝倒臺,地方鄉(xiāng)紳爭占當?shù)乩喜铇?,?jīng)常發(fā)生斗毆。普洱地方政府為了安定地方士紳,傳承茶業(yè),收歸前朝老茶樹統(tǒng)一招商。上海商家士紳以銀洋入股,組建普洱茶業(yè)公司,巨資向普洱地方政府承包野生老樹采摘權。一九五O年代,這家公司被工商業(yè)改造,成立公私合營普洱茶業(yè)公司,這餅茶葉便是當時的野樹老茶。 何先生懂茶事,并收藏了許多老茶,我聽他的話,便把剩下三分之二的茶餅藏了起來。 三 漸漸關注茶事,參觀了杭州的茶文化博物館,看過一些關于茶文化相關的專著,參與了甬上茶博園的策展過程,慢慢知道一些茶的知識。 茶人杏仙君首創(chuàng)茶研會,聚會間,我拿出一只精致小巧的老件錫制茶葉罐,罐里裝了一泡56老茶,想請甬上茶人試茶。杏仙君小心拿出老茶細細看過,又放回罐里,說他有其他好茶,卻沒有50多年前傳說中的野山老生茶,應當放在茶博園里做標本。我亦只好送了老茶又舍了茶葉罐。就在這二十年前,杏仙君預言,現(xiàn)在甬上喝普洱茶的人只有幾千人,十年后會增加到十萬人以上,棄綠茶而從普洱的飲茶習慣,多數(shù)人不可逆轉。當時我半信半疑?,F(xiàn)在甬上很多人已經(jīng)喝普洱茶了,人數(shù)超過百萬計。 我是下午喝了綠茶會口苦,夜里睡不著,沒見過紅茶或普洱茶時就是喝白開水的。究其原因,便是腸胃寒濕體質。南方春天霉雨,夏季雷雨,秋日臺風暴雨,冬天會有爛冬,雨水充沛,天地間充滿潮濕,有所謂瘴氣。 七百年之前南地少有人煙,即使有人,亦身弱命短,只因遼、金、蒙在二宋時期百年間逼漢人逃離中原而南遷,才使江南有了人間繁華。云、貴、川人食辣驅濕,江南則以生姜暖胃,而發(fā)酵過的紅茶亦是溫性良物,熱身健胃,驅散南地潮濕瘴氣,才使居南方而安恙。 姜皮系大寒之物,姜肉則是溫性,南方人刮去生姜皮,切片以紅糖生姜為茶,溫茶養(yǎng)胃。綠茶是殺青熱炒,成為清熱解毒之涼茶,濕潤發(fā)酵熱釀而成的紅茶,卻具有暖胃驅寒之功效。同一物寒熱能夠轉化。 漢唐時發(fā)酵過的茶葉,先研磨成細粉再用文火煮燒,飲熱茶而致人發(fā)汗。唐代陸羽《茶經(jīng)》是一部關于寫茶的著作。其中包含了關于茶的起源、制作方法、茶葉品質等方面的內容,只字未提及綠茶。只可惜現(xiàn)在有人描述綠茶的好處時,會引用《茶經(jīng)》里說的茶事,其實是誤解經(jīng)文。南宋吳自牧著的《夢梁錄》是描述南宋都城巿井風俗的書,里面講近來京城新有綠茶,在花船畫舫里配花茶沖泡,紅花綠葉甚是好看。可知綠茶在南宋時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飲品,還只是花月場中泡花茶配的綠葉罷了。 上世紀前期,群雄逐鹿,忙于戰(zhàn)事,主政者不會品茶,以白開水為飲。到50年代江山已定,新貴們多是好茅臺愛龍井綠茶,這酒熱茶寒正好平和,便力推綠茶而成為國茶待客,隨后國人以綠茶為飲,成為風尚。只可惜一些本來就是寒性體質的人,喝綠茶而并不飲白酒,自然胃寒、脾濕、體虛、多病而不自知,悲乎惜哉。 既然茶有溫寒,喝茶不得不講究寒熱,知道自己的寒熱體質,對應自己的飲食習慣,還當知茶外食材的屬性。牛肉羊肉性熱,豬肉魚肉性寒,雖以姜蒜調和,亦還是有寒有熱,故當以茶飲調節(jié),以求中和平衡。 四 喝茶不僅是調中養(yǎng)生的良飲,茶外尚有茶禮。 世紀初,王光英先生來訪東園,并邀我去他溫泉酒店,王先生先為江南民間藝術館題字,然后坐落喝茶說話。聊及他曾收藏豐富,特殊時期被抄沒一空,十分感慨,話題自然深沉而廣泛。其間秘書先叫我喝茶,又為我倒茶,又要換茶,直到他直接了當說首長累了,請我告辭。 第二年,十里紅妝博物館開館,請老師來館里講接待禮儀,講到茶禮茶俗。主人呼客喝茶,客人當知告退,尚不見客人辭退,又會倒茶而再請喝茶,此時客人當言,喝了這杯茶便告辭。再若客人仍無退意,主人會提出換茶,此刻已經(jīng)是三示請辭了,客人無知而無理,便似我在王光英先生處喝茶一般,被直言而請辭。 出身貧寒的鄉(xiāng)野村人,我不知茶禮,追憶時慚愧不已。 對于茶禮、茶俗我至今還是不太明白,也不認同玄乎其玄的所謂茶道,更不看好裝模作樣,刻意造作的妖嬈弄茶,但已經(jīng)不會在社交活動中不被人覺得無知。對于茶葉是否早春嫩牙,是否高山老樹,制作工藝是否精心,存放時間是否足夠。也通過茶湯的顏色和口感、耐泡的程度、以及泡過散開的茶底的觀察,略知茶葉的品質和品性。至于茶器茶具的造型、裝飾、材質、工藝特征和年份斷代則是我的專業(yè)。我偏好收藏同光時期的粉彩瓷壺,也喜歡康乾年代的青花杯碟,也玩日本銀壺燒茶。 五 古人還有斗茶的習俗,好友相聚,并非比拼茶葉茶器高低好壞,而是交流茶器之異制,茶品之特色。 我經(jīng)年想象,如夢游一般,呈現(xiàn)幻想,若真若非,大膽推演敘述斗茶情形。 比如松、竹、梅三友聚飲。松兄隨身攜帶茶器茶葉,展而視之,說:“諸兄先喝我的茶吧,這茶壺是我新捏的松樁壺,你們看壺嘴是松子模樣,我捏了幾次都不滿意,后來總算成此模樣?!敝?、梅二人齊聲稱贊這把茶壺的松樁皮結仿得維妙維肖。松兄又言:“本想高溫煅燒,不想露天窯爐升火后落了幾滴小雨,窯溫不足,便燒成一把陶壺。陶壺顏色與質地仍未脫離泥土原色,還有原始氣息,讓二位見笑了。”松兄講著他的這把茶壺,邊說邊用陶壺明火煮茶,泡出了一壺茶湯來?!拔疫@茶葉是小兒十來歲時與我一同到東山采的春芽,而今小兒已經(jīng)成家,算來已經(jīng)十幾個年頭了?!敝?、梅二人同稱好茶。松兄只道“慚愧”。此時已經(jīng)把茶湯倒入了他手捏的梅花杯中。 言及茶具茶器茶葉之外,說些鄉(xiāng)間逸事,自然茶淡而止。 此時竹兄上場說:“我愛好這套茶壺茶杯,諸兄知道,十幾年來都不曾換過。我這茶葉是我賤內前日從南山采得,當夜發(fā)酵,自然干燥。新茗火氣仍在,本當不堪飲用,今日帶來與二位品用,請教發(fā)酵溫度是否足夠?”松、梅二人各自提出意見。至于這新茶,只是品品味道,卻并不再次飲用。 梅兄登場:“我這茶葉是早年恩師贈與,是我?guī)熌赣H手采摘,親手發(fā)酵,在我的手里已經(jīng)存了十幾個年頭。”又見他從布包里拿出一個青竹制的竹筒,把茶葉放入竹筒算作茶壺,還拿出三只竹腦頭鋸成的小竹杯,竹椏叉只留寸余,算是杯把。“這些茶器是我今晨屋后斫的新竹制成,竹香還在,配我?guī)熌覆傻睦喜??!闭f著,茶湯已經(jīng)入杯,只見湯色清澈,在白色的竹杯里琥珀色一般呈現(xiàn),杯壁還冒著水氣。三人共飲,齊呼好茶。 茶席上或說古論今,或言詩說詞,或輕傳情色異聞,不亦樂乎。 斗茶,不分高低勝負,只是各自表述,互相學習,消磨著好友以茶相聚的美妙時光。 六 這幾年,設計了幾款茶桌座椅,由大舅子啞佬木匠手斫,椅子仿宋畫中的式樣,仿竹節(jié)圓包圓榫卯結構,天然白藤穿面,做得精巧。在東園設有幾個茶席,有水池之側,備有古琴、香爐的穹頂圓屋六座簡室;也有老屋舊廊,適合春秋品茶的露明廊樓茶席;尚有露天樟樹下的藤椅圓桌。 茶室空間宜簡約不繁,清雅不俗,除壺杯所需,桌瓶插花,勿有他物堆積。倘若需有茶點小盤,小巧為宜,所配茶點,亦宜無殼無核之食。 春暖花開時,盼著南方佳木,茶芽初吐,等著高山老茶釆摘,算著日腳等春茶。雖然藏茶量少,卻也十七八年并未中止。又幸得凱兄年年送我高山老茶,舊藏好茶,櫥柜滿滿。 夏日炎炎,日里烈日暴曬,午后雷雨交加,既有日頭又有雨水,催生野生靈芝在東海邊矮山上生長。托黃皮岙海明兄之福,采聚單年生野山紫芝,開車數(shù)十公里去求取。又自己洗凈、切片、裝瓶,十多年來不厭其煩。只為與芝茶相約,也為好友分享。 年年金秋桂花盛開,喚來妻子、舅媽、小姨,自釆東園金桂,脫水后用糖霜釀制成傳統(tǒng)桂花,以備泡制桂花香茶,也可以在普洱茶湯中點上桂花,淡淡的清香,清心潤肺。 冬日暖陽,去許家山尋得小黃姜,剝皮切片煮汁煎膏,只為長年早晨有鴨蛋姜湯,隨時可沖紅糖姜茶,暖胃驅寒。 日月悠長,我漸漸成長, 亦托改革開放之福,脫離饑寒,從飲水止渴 開始,到略知茶飲,歷數(shù)十年方有點滴感悟而踐行,然至今日,亦非真正的茶人,僅把茶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文字不掩不飾,眾友皆知。不算茶話,更非茶道。 2023中秋節(jié) 作者:何曉道 出生寧海,又名何小道。經(jīng)營收藏三十多年,創(chuàng)建浙江寧海江南民間藝術館和寧海十里紅妝博物館。先后出版《紅妝》《十里紅妝女兒夢》《江南明清建筑木雕》《江南內房家具繪畫》等著作,其中《江南明清建筑木雕》獲得國家“山花獎”。在他的推動下,“十里紅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何曉道成為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獲得“中華文化人物”年度獎;2015年被中國美術學院聘為研究員。 圖片 | 濯清漣 審核 | 浩海紫煙 本期編輯 | 平安 文化寧海題字 | 無禪 文化寧海工作室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