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手段實現“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近年來,我國古籍數字化進程不斷邁上新臺階?!吨袊侣劤霭鎻V電報》記者近日在第十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看到,本屆數博會的一大亮點就是重點突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理念下,不少重大古籍項目數字化成果可圈可點。
記者在古籍數字化展區(qū)看到,今年2月由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規(guī)劃指導,國家圖書館委托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建設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不僅使《永樂大典》紙質文獻得以減少損耗,更讓《永樂大典》這一寶貴文獻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文獻資源支撐。上海音樂出版社展示的古譜數字化解決方案《古譜今譯》,是古譜數字內容服務平臺,其聚焦中國古代最常用的兩種記譜法——減字譜和工尺譜,以國際標準的數字化古譜字庫及輸入法、排版軟件,解決了古譜特殊符號、譜式數字化難點。在古籍數字化進程中,諸如《永樂大典》《古譜今譯》等這樣典型的事例還有很多。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學院展臺,記者看到其展出的“解碼中華文化基因”融合出版物,以紙質書籍內嵌二維碼的方式,將圖文聲像影集于一體形成了以120集中英文視頻、120部中英文音頻一部紙質書為一體的融合出版物系列。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借助數字技術推動優(yōu)秀文化資源“活起來”的方式,很受海內外受眾歡迎,“解碼中華文化基因”相關音視頻瀏覽量已破1.08億。
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展臺,其展示的“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收錄有1840至1949年間7萬余張珍貴照片和近百部視頻作品,用400余萬文字講述了影像資料歷史背后的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故事。據悉,2023年“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增加了地域子庫、人物專題與攝影師專題,實現了個人購買功能。近年來,重點打造敦煌學和絲綢之路研究知識總庫和學術支撐平臺,是讀者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酒煜赂拭C教育出版社轉型升級的目標。據介紹,甘肅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敦煌學和絲綢之路研究數據庫與知識服務平臺,由2個基礎資源庫、4個產品庫和2個平臺構建而成,并在此基礎上建成索引目錄數據庫、古文獻數據庫、研究成果分類特色數據庫和遺珍資源庫共4個產品庫,其中古文獻數據庫有500種古實現了數字化。步入廣西展區(qū),其展示的“廣西古籍文庫”數字平臺,是廣西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及出版成果數字化的集中體現。不遠處的湖北展區(qū),其推出的《曾侯乙墓與先秦文化》《荊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漢劇四百年》《武當文脈》等一大批弘揚湖北地域特色荊楚文化的數字化項目,展現出湖北文化保護傳播體系建設的輪廓。
“數字中國·大運河知識服務平臺”是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以圖書《中國運河志》內容為基礎建設的國內首個運河專題數據庫。
在江蘇展區(qū),記者看到觀眾可通過手勢進行互動,“身臨其境”地參與漕船過閘、修復河堤、對話古人等活動,感知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體驗別樣的運河之旅。梳理江蘇文脈的《江蘇文庫》數字化工程,目前已完成726冊圖書數字化,基本實現《江蘇文庫》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同步。
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文化建設的永恒命題。在此命題下,新技術為典籍的保護與傳承、出版與研究提供了諸多便利和可能,也使得古籍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與利用。據中華書局旗下古聯(lián)公司總經理洪濤觀察,近幾年來,數字化出版產品的用戶需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大學生早就習慣了從數字化資源入手使用材料,雖然不能替代文獻閱讀的系統(tǒng)性,但是在速度和廣度上,已不是傳統(tǒng)閱讀可以比擬的。另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社長葛艷聰介紹,在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平臺的數據超市,國圖社的古籍資源始終位居點擊量排行榜第一,不僅對古籍圖片資源進行了很好的展示和宣傳,國圖社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通過交易實現經濟效益。
面對古籍數字出版成果愈加豐富,出版人該怎樣持續(xù)、更好地推出高質量產品?洪濤認為,使用最新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從內容、形式兩個方面結合,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代的。葛艷聰認為,需要緊跟數字技術發(fā)展,不斷深入挖掘古籍版本及內容價值。從圖像數據到知識關聯(lián),從文化大數據到文化大模型,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合力做好古籍數字化工作。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3年9月26日第8059期 第三版 綜合新聞 記者:章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