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著:《點滴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歷代名臣奏議》序言
《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明黃淮、楊士奇編。黃、楊《明史》有傳,黃有《省愆集》、楊有《東里集》傳世。明成祖永樂時,兩人曾任太子東宮宮僚。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征瓦剌還北京,“以太子遣使迎駕緩,徵侍讀黃淮、侍講楊士奇,正字金問及洗馬楊溥、芮善下獄,未幾,釋士奇復職”,而黃淮卻“坐系十年”,直到明洪熙皇帝即位後,方才出獄“復官”[1]今存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付梓的《歷代名臣奏議》,應是兩人任宮僚時所編。按此書君德、圣學、治道等等分門看來,無疑是供統(tǒng)治者參稽歷代政治得失,以為借鑒之用。當此書付梓之際,編者黃淮尚在囹圄之中。
《歷代名臣奏議》卷帙龐大,所搜羅的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稱得上是古今奏議之淵海,不論前代後世,尚無在規(guī)模上與之相頡頏的奏議匯編。
《歷代名臣奏議》之成書,僅比著名的《永樂大典》晚數年。從今存《永樂大典》殘本看來,在明朝前期,人們所能看到的自唐以前文字記載,或遼、金兩代文字記載,其實已與清人和今人差不多。唯獨宋、元兩代,當時卻能看到許多後人看不到,或不易看到的文字記載。至于明人的著述,在立國四十年間,尚不算太多。清人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許多宋、元載籍,他們自詡“菁華已採,糟粕可捐”,故《永樂大典》一書“原可置不復道[2]”。其實《永樂大典》中的大量宋、元載籍,例如著名的宋朝會要,元朝《經世大典》等,都未被《四庫全書》搜采,或成遺缺。從治斷代史的角度看,《永樂大典》所遭受的劫難,實為宋元史研究最可痛心的損失。
《歷代名臣奏議》一書的編纂,也有與《永樂大典》類似的特點。此書自唐以前之奏議,大致錄自今人所能看到的古書,故一般說來,史料價值不大。遼、金兩朝之奏議,大致節(jié)錄自《遼史》和《金史》等,史料價值也不太大。此書所錄宋人奏議,約占全書篇幅的十分之七、八,乃全書之精華所在。其次是元人奏議,如趙天麟、鄭介夫等人的奏議,亦常為人們所引用。
從現代史料學的角度看,《歷代名臣奏議》一書無疑是研究宋、元史,特別是宋史的重要資料,其史料價值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少宋人已無文集或奏議集傳世,而他們的很多奏議卻保存于《歷代名臣奏議》一書。南宋趙汝愚編纂《國朝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但此書搜錄范圍僅限于北宋的諸臣奏議?!稓v代名臣奏議》的北宋諸臣奏議與《國朝諸臣奏議》有異同,而其南宋諸臣奏議,卻為《國朝諸臣奏議》所無。例如曾任執(zhí)政和宰相的張浚,雖然志大才疏,卻仍是宋史研究中不容忽略的人物。其《張魏公奏議》包括《紹興奏議》和《隆興奏議》各十卷[3],已經佚亡,而《永樂大典》殘本和《歷代名臣奏議》兩書中,卻搜錄了他的許多奏議。虞允文指揮了著名的采石之戰(zhàn),扭轉了宋朝的敗局。他著有《虞雍公奏議》二十二卷,共二百二十七篇,[4]亦已佚亡,而《歷代名臣奏議》中也保留了他的許多奏議。著名詞人辛棄疾是南宋的一位英雄人物,其《稼軒奏議》也已佚亡,鄧廣銘先生所編《辛稼軒詩文抄存》一書,即是從《歷代名臣奏議》等書中保存的詩文輯錄而成。人們研究宋史,??嘤谀纤吾崞趥魇朗妨现蛔悖稓v代名臣奏議》也保留了不少南宋後期的諸臣奏議,提供了有價值的記載。關于云南地方史,自唐朝樊綽《蠻書》之後,至元朝占領大理之前,空白甚多,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歷史記載中的一個斷層?!稓v代名臣奏議》卷339吳昌裔《論湖北蜀西具備奏》介紹了蒙古軍攻大理時,云南的民族和地理狀況,是一份有價值的史料。
第二,今存宋人文集大多為《四庫全書》本,其中很多奏議文字,經清人篡改,而失其真。因此,《歷代名臣奏議》所錄之宋人奏議,即使與今存的宋人文集重復,也具有資料原始性,有較高的??眱r值。換言之,以《四庫全書》為原始版本的宋人文集,若其中奏議與《歷代名臣奏議》重復者,從版本學的角度考慮,自然以使用《歷代名臣奏議》為好。例如袁燮《絜齋集》卷4《論備邊札子二》說:“自秦檜當國,陰與金人相結,沿邊不宿重兵。故大軍屯于江山,有急出戍,給之生券?!苯癫閷Α稓v代名臣奏議》卷337同一奏,“陰與金人相結”,原作“陰與虜結”,而經清人篡改,“江山”,應作“江上”。類似例證甚多,不必贅舉。南宋抗金名臣宗澤文集有兩個流行版本,一為《金華叢書》本,一為臺灣影印清康熙刊本,連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所保存的宗澤奏議文字,都是經過清人篡改的。若以《歷代名臣奏議》和《三朝北盟會編》所搜錄的宗澤奏議參對,就不難發(fā)現,要認真整理宗澤文集,以便于研究宗澤這個歷史人物,就只能以後兩部書作為原始版本。
第三,有些宋人雖有較好版本的文集或奏議集傳世,《歷代名臣奏議》一書也仍有拾遺和補闕之價值。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其文集之流行版本是《四部叢刊》本的《范文正公集》,乃影印明翻元刊本,文字未經清人篡改。此文集中僅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議》上、下兩卷,限于他任參知政事時的上奏。事實上,范仲淹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七卷,兩府論事三卷”。[5]《歷代名臣奏議》保存了《范文正公政府奏議》之外的不少奏議,如此書卷324共載范仲淹十三奏,其中有六奏為文集所無。
綜上所述,《歷代名臣奏議》對研究宋元史,特別宋史,提供了大量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史料,其史料較具原始性,值得我們重視。
《歷代名臣奏議》目前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內府刊本,當時僅印數百冊,流傳甚少。二是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張溥節(jié)錄本。清人修《四庫全書》,即是抄錄永樂本,但對其中文字多所篡改,自不足道。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明永樂本《歷代名臣奏議》六冊,前有蔣復璁先生作序,指出《四庫全書總目》稱崇禎本有漕運一門,為永樂本所無之說,系誤,永樂本卷261實有漕運門。此影印本印刷質量不錯,但在中國大陸流傳不廣。應當承認,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對《歷代名臣奏議》的研究和使用是不夠充分的。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繁榮學術,整理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為宗旨,將鄧廣銘先生本人珍藏的永樂本《歷代名臣奏議》影印出版,并由張希清等同志另編了兩套詳細的篇名目錄和作者索引,就比臺灣的影印本更便于大家使用,確是為中國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宋史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曾瑜寫于1988年5月4日北京大學九十周年校慶日
後記:當本文編入論文集時,我想到了鄧廣銘師在世時,曾倡議效法《琬琰集刪存》,編成《歷代名臣奏議刪存》。此議值得重視。可否將此書唐以前及遼金諸奏刪節(jié),只保存宋元諸奏。此外,因刊本更早的趙汝愚《國朝諸臣奏議》已整理出版,取名《宋朝諸臣奏議》,可將兩書重復者,亦予以刪節(jié),僅保留存目,而標明《宋朝諸臣奏議》的相應卷碼。對刪存的部分加以標點和??薄V劣谄渌c今存宋人文集重復的奏議,因考慮到此書為明刊本,有相當高的校勘價值,可予以保留而不刪,而編成《歷代名臣奏議刪存》。
注 釋
[1] 《明史》卷7《成祖紀》,卷8《仁宗紀》,卷147《黃淮傳》,卷148《楊士奇?zhèn)鳌贰?/p>
[2] 《四庫全書總目》卷137。
[3] 《朱文公文集》卷95張浚行狀。
[4] 《宋史》卷383《虞允文傳》,《文獻通志》卷247。
[5] 《范文正公集·褒賢集》富弼撰范仲淹墓志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