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院沙龍與上得院講課,二者形成高低搭配的布局,內(nèi)外兼修,道術齊備,為更多中醫(yī)人提供共同學習的平臺,傳承中醫(yī)更進一步。 我們接著上一次,上一次學的是茯苓四逆湯,茯苓四逆湯方子里面亦有人參。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黃連量比較大,干姜黃芩黃連人參都是三兩,而且這個方子放在厥陰病篇。多數(shù)認為是一個類證,不太好理解。他這個癥狀大概是這樣,傷寒本自寒下,如何理解寒下?第二個是寒格,有隔拒的意思,怎么就隔據(jù)了?然后是更逆吐下,這肯定有上吐下瀉,然后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這個方子好像一半偏補,一半偏泄。方子挺均等的,這個條文給人感覺放在厥陰病篇好像挺重的意思。我們分成幾個層面來說這個方子。在《傷寒論》里提到一個寒熱并用的問題。寒熱并用這些方子里有,五個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黃芩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這是在太陽病篇出現(xiàn)的。然后是今天這個主角,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厥陰病篇是三個寒熱并用方,一個是烏梅丸,一個是麻黃升麻湯,一個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相似的是黃連湯。相似在哪?這倆黃連都是三兩,然后都是有吐下。從寒熱并用這個角度來說,肯定有寒的癥狀有熱的癥狀。從干姜黃連黃芩湯來說,這是寒格,上面是吐,食入口即吐,然后有下利,以寒下為主,以一派寒象為主。舌是那種胖大偏淡,水滑的那種舌象,脈是那種偏無力的。寒格,就是吐,食入口即吐,然后出現(xiàn)這種以寒為主,有這個食入口即吐的,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實際上臨床應用比較簡單一些。如果真正出現(xiàn)食入口即吐,傷寒論出現(xiàn)三個方子。實際上是兩個,另一張方子是有爭議的,其實都是偏于熱,有熱的問題,沒有熱不會出現(xiàn)食入口即吐。一個方子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這是救急的一個方子,還有一個方子是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這是金匱的方子。還有一個是方后注里,食已即吐者,是大半夏湯,這個方子是偏于氣陰都不足了又虛熱,大半夏湯里是人參半夏和蜂蜜,這個半夏是所有方子里半夏量最大的,今天不展開這個問題了。寒熱并用里面,五個瀉心湯里,我們最熟的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其實出現(xiàn)條文是第149 、157 158條,第149是小柴胡變化過來,待會兒再說這個問題。金匱總結(jié)下來的半夏瀉心湯,倒有意思了,嘔而腸鳴,心下痞(從上到下),半夏瀉心湯主之。而且生姜瀉心湯里有水氣的問題,干噫食嗅,腹中雷鳴,下利。甘草瀉心湯,相比來說,偏虛了,日下利數(shù)十行,谷不化,而且干嘔心煩,心下痞硬而滿,他不是滿,偏硬了。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一個熱痞,附子瀉心湯是一個很特殊的用法,各用各的問題,然后是大黃黃連用麻沸湯泡開,然后附子煎湯兌到一起。烏梅丸多認為是厥陰病的主方。麻黃升麻湯是最爭議的一個方子,其實這三個方子相比,從藥物組成來說,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里補的兩個藥,從六經(jīng)角度來說,是太陰偏虛了,太陰虛寒,或者按現(xiàn)在角度來說是脾胃虛寒,胃中冷也好,胃中虛寒也好,這是一個道理。然后用黃芩黃連各三兩苦降除上熱。烏梅丸,大家都知道,寒熱錯雜,他亦用干姜人參,甚至有大建中湯在里面,但量比較小,這個干姜量是十兩,然后里面用了黃連,黃連的量比較大,用的是十六兩。麻黃升麻湯里面,上面好像肺痹一樣,這個方子最雜了,里面也有干姜和人參,從組成來說,它有黃芩湯在里面,有白虎在里面,有理中在里面,有苓桂術甘在里面,補中益氣湯的萌芽在里面。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最接近的是黃連湯,黃連湯也是腹中痛,嘔吐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從組成寒熱并用來說。 第二個問題,從傷寒論條文來說,來理解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這個理。厥陰病篇第358條可能不被重視,因為沒有方子,但恰恰這條講了一個整體之理。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這條是個過渡,首先是一個腹中痛,然后下利。再然后就是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我們對應著看這兩條,傷寒四五日,這個四五日在哪,在太陰,第四日在太陰階段了,第五日在少陰階段了。也就是說在太陰臟寒的基礎上,向少陰方向發(fā)展了,然后腹中痛,這個腹中痛就是一個臟寒的表現(xiàn)。這種臟寒引起的胃寒,也就是胃中冷,胃腸是寒冷的。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者,寒氣越來越重,陽氣越來越虛,此欲自利也。也就是兩個問題,原來腹中痛慢慢發(fā)展到自下利,也就是說臟寒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然后緊接著這一條,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這種寒氣引起的下利,然后寒格,這個疑問在哪,怎么出現(xiàn)了寒格,格從哪里來?寒格更逆吐下,原來沒有吐,因為格引起了吐,而且這個吐還是比較厲害,食入口即吐。也就是說在腹中冷,腹中痛也就是臟寒的基礎上,脾氣不能升了,陽氣被格據(jù),熱降不下來,水上不去,引起下面寒上熱,寒熱格拒,這種寒格更逆吐下。然后食入口即吐,吃不進東西,其實臨床上這個病比較重了,這時候治療要先治標,開化源。怎么開?用黃芩黃連這種苦寒的藥來降胃氣,把熱降下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用干姜把腹中寒去掉,人參補的是元氣是太陰津液。這樣治療能不能得到一種向愈的目的,第360條即是個標準。疾病從哪來到哪去,這是個過程,傷寒,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這個脈原來比較偏弱的一個脈,肯定偏沉上面格陽的時候可能浮起來了,一種不穩(wěn)的一個脈。這個脈弱,邪氣去了,正氣回來了,脈還是偏弱一點,這個不是那種發(fā)熱,寒格可能有那個吐,也有可能發(fā)熱,而本條這種熱是一種微熱,然后渴,陰陽都不足的時候表現(xiàn)的那種渴,這種情況下雖然還是很虛的一個狀態(tài),但邪氣去了正氣回來了,這就是向愈了。要想理解這個方子,從這個角度更好一點,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從哪來到哪去。但這個方子確實是一個治標的方子,大量的黃芩黃連把熱來降下來,然后用干姜和人參來補益,得到這個效果。怎么理解這個寒格,怎么脾胃就虛了,引起了寒格,引起了上熱下寒。其實這個在整個傷寒論里確實是個難點。 第三個問題我們再看第173條,這條也是比較怪的一條,傷寒論里一般都是論癥狀,而這條論的是病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腹中痛,胃中有邪氣是脾胃的意思,是胃腸的問題,這是偏于虛寒的那種冷。胃中有邪氣,說明上面陽氣降不下來那種冷,然后欲嘔吐者是上面有熱降不下來,這個可能也有心煩,煩躁這種格陽在外的癥狀,用黃連湯。這倆方子,從這個條文來說,有點相似。所不同的一點,黃連湯相對來說,用甘草大棗這類藥顧護的是中焦的問題。也就是說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這種格拒情況,類似太陽病痞的問題。怎么形成這種痞,上下格拒了。黃連湯組成里面有人參生姜甘草大棗補中氣。是太陰不足才出現(xiàn)痞。痞也好,格拒也好道理是一樣的。 第四個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看看心下痞怎么得來的?這個痞出現(xiàn)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但很多問題已不是太陽病了。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痞也。正常情況下,是一個泰的狀態(tài),陽在下陰在上,就是陽氣能下降,陰氣能上乘,就是腎水能上升,心火能下降的時候,這就叫泰。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痞,火降不下來,水上不去。在傷寒論里講到痞,為什么熱入因作痞,是因為脾胃受傷了,痞多多少少都與脾胃功能有關。所以說從第149條開始,一直到第167條,都是講痞的變化的問題。第167非常重要,這與今天講的格拒有關系。講的是少陽病治療的時候,如果誤下可出現(xiàn)三種結(jié)局,一種為結(jié)胸,心下滿而痛者,熱和水結(jié)在胸膈,而且這個熱是一個客熱。這種邪熱如第134條,客氣動膈。下以后心下滿,變成一種心下痞,就是半夏瀉心湯。假如順著走,再誤治,中氣更不足了,可能就是第158條的甘草瀉心湯,日下利數(shù)十行,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第158條提出一個客氣的問題,這種客氣也不是正常胃氣,也是一種客,這就是熱降不下來。這種邪熱是一種無形邪熱,胃中空虛客氣上逆。還有第122條真正提到客熱的問題,還有一個是第221條,梔子豉湯證也提到客氣的問題。這四條雖然有點相似,都指的是正常的胃氣變成一種邪氣了,客熱不能消谷,正常的陽氣能夠在人體內(nèi)溫煦流暢,能夠降下來,若降不下來,它就郁在局部。什么叫熱,氣有余便是火??蜌庖埠?,客熱也好,之所以形成第148條至第167條的一系列問題,是因為是在少陽樞機不利情況下引起的,正常情況下少陽是一個元氣之通道,津液之通道,水谷之通道,少陽不通暢了,正常的元氣,正常的少火,正常的相火,變成了一種壯火、一種邪火、一種客熱。這種客熱在局部的情況降不下來,對人體產(chǎn)生一種燒灼。從小柴胡湯變化而成半夏瀉心湯,再變成甘草瀉心湯,再變變到黃連湯,再虛變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這是一步步過來,胃中虛冷是其肇始。我們都知道少陽是個樞機的問題,其實少陽是陽氣升發(fā)起來了,少陽升發(fā)之氣,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問題是少陽之本是厥陰,厥陰是陰盡陽生,陰盡陽生即如果陰盡陽氣還沒升起來,這是厥陰,陰盡陽氣已經(jīng)升起來了,這是少陽,也就是說少陽這個樞機利否,取決于厥陰。厥陰有本了,少陽才不會出現(xiàn)郁阻,不會出現(xiàn)客氣,不會出現(xiàn)郁熱降下不來,不會形成寒熱格拒。如果厥陰之本出現(xiàn)問題,陰寒比較重,陽氣沒有升起來,這是個厥陰狀態(tài),厥陰處于異常狀態(tài)時,少陽樞機更不利了,寒熱格拒可能更厲害。所以說因為厥陰引起病變,導致少陽病變。因為厥陰病變,引起厥陰本身的病變,也就是烏梅丸,和今天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和麻黃升麻湯,這種寒熱錯雜就好理解了。 心下痞,幾乎都是一開始在脾虛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第149條是半夏瀉心湯,第150、151條是講的痞的問題,第152條是個鑒別講的十棗湯,第153條是很重要的一條,不是單純心下痞的問題,中氣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引起格拒的狀態(tài),也可以向虛勞發(fā)展。第154條、第155條是熱痞,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第156條是一個鑒別,用五苓散治心下痞,其實五苓散也是脾虛了。157條是生姜瀉心湯,第158條是甘草瀉心湯,第159條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反復誤治下利治療誤。第160條如同第153條很重要示疾病誤治傷正而成痿。第161條是旋覆代赭石湯,中氣虛噫氣不除者。第162條是協(xié)熱利一個鑒別,第163條是和甘草瀉心湯相似,論協(xié)熱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這時中氣已經(jīng)不足了,用桂枝人參湯。第164條這條非常重要,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和第154、第155條相鑒別,整個全身陽氣不足了,是個熱痞,是先用桂枝湯后用瀉心湯。第165條心下痞,屬少陽郁熱重,主以大柴胡湯。第167條是疾病趨于藏結(jié)的轉(zhuǎn)歸,如果這個痞不治,連在臍旁,痛引少腹。這是整個基于胃中虛冷發(fā)現(xiàn)至心下痞的基盤,也就是說在脾虛的基礎上可以出現(xiàn)心下痞,在脾虛的基礎上可以出現(xiàn)格拒,可以出現(xiàn)上熱下寒,可以導致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食已即吐,已接近胃氣敗了。 最后再回到這個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這個方子為什么說是救命的方子,食已即吐,說明吃東西吃不下去,只有開化源,胃氣降下來吃東西。所以說這個方子應用的時候,雖然沒有提服用方法,但是看黃連湯,用的相當于頻服的意思。和這個方子相關的,我們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吳鞠通在葉天士基礎上總結(jié)出的椒梅湯,這個方子也是個救命的,上面是個嘔、聲噎,中間是心下板實,下面是下利下血不止。這里熱,而陰陽都不足,所以說這個方子與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有相似性。所不同的是,后世在這個基礎上用烏梅來斂人體的陰精。吳鞠通稱椒梅湯,土敗木熾,最危之候。這個土敗,和我們今天講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是一樣的。所以說這個方子要從理來理解,要從理來看,今天不是說給這個方子定性了,而是把整個基盤展開,還是從《傷寒論》里去找。我們下一次,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吳茱萸湯。吳茱萸湯的問題,相對來說比這個方子要熟些,但理解起來確實也不容易。傷寒論里提到三個,桂林古本里提到一個肝臟結(jié)吳茱萸湯。傷寒論里296條和309條,癥狀幾乎一樣,296條是死了,309條是吳茱萸湯救活了,下次再敘! 編輯:潛齋私淑 錄制:潛齋私淑 上得院取上得與書院之名,半是診所半書院,半日臨證半沙龍,基于經(jīng)典,踐于臨床,搭中醫(yī)交流之平臺,承平脈辨證之體系。然中醫(yī)傳承非一人一時之功,惟愿諸君之有志于中醫(yī)者,團結(jié)一心,一燈燃萬千燈,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來自: 了然3z5ctoaa2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