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的詩人趙嘏,他的詩歌名氣很大。特別是有一首七律《長安秋望》,其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受到大詩人杜牧的贊賞,并稱他為“趙倚樓”。古人喜歡在江邊建筑樓臺亭閣,以供游人休息或登臨遠望。人們觀賞美景,感慨系之,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崔顥的《黃鶴樓》等。趙嘏這首詩也是一首登樓之作。他登樓望遠,眼前江水滔滔,觸景生情,寫下七言絕句。四句詩,意境優(yōu)美,其中“月光如水水如天”成為經(jīng)典名句。詩歌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就是寫的登樓。舉頭望明月,低頭看大江。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無人為伴孤單寂寞的處境。面對這浩瀚無邊的夜色,沒有胸懷激蕩,而只有凄涼的“思渺然”。這愁思就像江水一樣悄然而至,又渺茫地逝去,一波一波叩擊心弦。古人登高必有所思,正如王維詩中所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登岳陽樓也是“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發(fā)出深沉的感嘆。第二句意境突然開闊起來。天上懸掛著一輪皎潔的圓月,澄澈的清暉不只是彌漫了夜空,而且還揮灑在這浩浩東去的江水之上。真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莽莽蒼蒼的虛空,被這月色給充滿,給連接了起來。月有光,水有波。立體與平鋪交錯,波光粼粼。在水波的無窮無盡之處,盡目光之所能及,天和水又形成了一條天際線。月色如銀,水波如銀,天空如銀,月和水和天,渾然一體。第三句詩人感情又是一頓,他沒有歡樂陶醉,而是陷入沉重的尋覓之中。環(huán)顧四周,從前那個一起登樓的人,現(xiàn)在又去了哪里。昔日共同登樓賞月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轉(zhuǎn)眼之間,已物是人非。是歲月流逝,還是人事消磨?此時此刻,詩人憑欄俯視,再好的大江明月也無心留戀。詩中的“同來”和前面的“獨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地重游,沒有給人帶來歡樂,反而勾起往事,讓人心痛不已。詩歌的最后一句深沉地作結(jié),不管千變?nèi)f變,這里的風景卻沒有變,它和去年沒有什么大不同。言外之意,風景是永恒的,人卻短暫。作者登樓,沒有享受到歡樂,卻充滿了憂思辛酸。這些辛酸是什么,詩歌沒有明說。從“風景依稀”來看仿佛是在感嘆,人類在無窮宇宙面前是何等的短暫和渺小。但從“同來望月”來看,有可能是感嘆親戚朋友、妻子家人,抑或是作者的同僚發(fā)生的離亂變故。總的來說,這首詩望月懷人,有三個特點值得留意。一是風格空靈淡雅,虛實結(jié)合。如“獨上江樓”是實寫,“思渺然”是虛寫,一句話中尚且如此講究,難怪全篇就顯得空靈飄逸。二是巧妙地運用對比,詩意跌宕起伏。如第一句和第三句登樓的今昔對比,如第一句孤獨心境和第二句月光如水浪漫色調(diào)的對比,使得詩意一抑一揚,高低錯落。三是寫景工細,“月光如水水如天”堪稱一絕。最突出的是月水天的連環(huán)比喻,還有水字的頂真,如字的反復回環(huán),給人展現(xiàn)了一個“江天一色”的皎潔境界。古人寫望月的詩歌名句很多,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李白有“疑是地上霜”。趙嘏的“月光如水水如天”毫不遜色,觸景生情,堪稱千古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