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發(fā)了一篇文章,引用了李紳吃雞舌的故事,不少朋友說這可能是以訛傳訛。所以,這幾天查了查文獻,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確實沒有可信的出處。文章引用不規(guī)范,非常抱歉。 正好趁這個機會,系統(tǒng)地看看了關(guān)于李紳的生平史料。大體上來說,這并未改變我對李紳為人的基本看法。 《新唐書·李紳傳》說李紳“為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時號’短李’。” “短李”詩才頗高,但在德行上確有短處。 當然,他人所有的短處都只是對我個人的提醒。前人跌倒之處,極有可能是后人摔跤之地。 李紳為人刻薄寡恩,這也是為什么史書上將其定性為“酷吏”。 李紳出身貧寒,六歲喪父,隨母遷居無錫娘家,寄人籬下,盡嘗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青年時期能夠?qū)懗觥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和其少時悲苦的記憶密不可分。 34歲時,李紳終于考取功名,從此飛黃騰達,仕途一路開掛。 少時困厄中的極度自卑可能會導(dǎo)致發(fā)達后的過分自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過苦頭的人,一旦成功,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昔日被侮辱、被傷害的痛苦記憶也許會通過對他人的加倍踐踏來彌補。 唐代范攄所寫的筆記小說集《云溪友議》記載了李紳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是李紳早年落魄揚州之時, 曾寄寓在同宗李元將家中,稱元將為叔叔。后來李紳發(fā)達之后,在揚州為官。元將去拜訪李紳,李紳超級擺譜,元將只能降低輩分,自稱為弟、為侄,李紳皆不悅也,直到元將自稱為孫子,方似相容。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叫做崔玉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來揚州拜訪李紳。剛在客舍住下,不料家仆與一個市民發(fā)生爭斗。李紳問家仆的身份,家仆說:“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李紳冷冷一笑,將那仆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并令手下把巡官崔玉抓來,說“從前認識你,到此為何不主動來見?” 崔巡官叩頭道:“當時天色已晚,不敢貿(mào)然來驚動相公的威嚴, 希望能放過我和家仆?!苯Y(jié)果被李紳笞股二十,押送江南。可憐崔巡官貌若死灰,莫敢慟哭。時人傳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p>
另一個更著名的事件是李紳和韓愈交惡的“臺參事件”。李紳第二次去長安應(yīng)試的時候,再一次名落孫山,當時韓愈早已名滿天下,位列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李紳前去拜碼頭,獲得韓愈賞識,便寫信推薦李紳。不說韓愈和李紳有師徒情誼,至少也是前輩與晚輩的關(guān)系。 據(jù)《新唐書·韓愈傳》記載,韓愈被任命為京兆尹御史大夫后,并沒有去御史臺參見當時的御史中丞李紳。李紳非常生氣便下公文指責,韓愈據(jù)理力爭,同樣不讓,朝廷議論紛紛,皇帝只能下令兩個人都與免職,出外地任職。雖然此事有當時的宰相李逢吉故設(shè)二桃殺三士之局的嫌疑,但無論如何也是利用了李紳自尊心爆棚的性格弱點。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應(yīng)當優(yōu)先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還是自尊心?這在教育學(xué)領(lǐng)域爭論不休。 我個人淺薄的看法是,沒有節(jié)制的自尊心,往往導(dǎo)致自卑與自負的惡性循環(huán)。真正的自尊是對人的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人是目的,既不把自己,也不把他人當作純粹的手段。因此,能夠控制自己內(nèi)心的傲慢也許比無節(jié)制的自尊心更為重要。遺憾的是,悲劇大都始于自視甚高的目空一切,最后卻歸于志大才疏的無可奈何。 李紳鎮(zhèn)守揚州期間,另外一個惡劣事件就是枉殺吳湘。
吳湘是揚州江都縣尉,看上了貌美的阿顏,李紳想把阿顏獻給宰相李德裕,被吳湘拒絕。正好有人舉報吳貪污受賄,強搶民女。李紳時任淮南節(jié)度使,將吳湘逮捕入獄,判處死刑。 按照當時的法律,死刑要經(jīng)朝廷復(fù)審,御史在實地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吳湘雖有貪腐,但涉案金額并不大,強搶民女一事不實,只需降級處理??墒抢罴澰谠紫嗬畹略5闹С窒?,將復(fù)審的御史貶為參軍。盛夏之日,將吳湘處以極刑。 按照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秋后才能處斬,也不知李紳為什么對吳湘有如此深仇大恨,連基本的司法體面都不顧。據(jù)《新唐書》記載:時人議論紛紛,認為吳家世代和宰相有仇,懷疑李紳為取悅宰相,羅織其罪,痛下殺手。 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貶,吳湘案發(fā)回重審,最終被平反。雖然此時李紳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仍受到懲罰,李紳被剝奪爵位,子孫后代禁止入朝為官。 吳湘案牽扯到彼時的朋黨之爭,在缺乏法治保障的當時,案件的結(jié)局都是“玄學(xué)”,每個人其實都是犧牲品。 《新唐書》對李紳的最后評價是:
李紳最初因文學(xué)才能和氣節(jié)被任用,雖多次被仇人排斥貶官,最終能發(fā)揮自己的才干,任高官去世。他所到之處非常嚴厲,過于暴虐苛刻,所以死后因吳湘冤案受到牽連。 古人云:文如其人。這個說法不一定正確。從文字中的確能夠看出人性的某個面向,但是人性往往是多面的。人性深處充滿著理性、激情和欲望的爭斗。最美好的文字體現(xiàn)只是性格中最理性、最理想的成分,往往遮掩了理性之下不堪的激情與欲望。因此,永遠不要因為一個人文字的良善而不加審視地對其貼上良善的標簽。 只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即便在我們最高尚的時候,內(nèi)心往往仍有可悲可鄙的成分。真正的戰(zhàn)場永遠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慢慢活成了少年時所厭惡的模樣。 參考文獻 陶易:《李紳的為官與為人》,《書屋》2011年第7期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三·李紳傳》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零六·李紳傳》 范攄:《云溪友議》 |
|
來自: hercules028 >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