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起源于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中國被廣泛應用,由于其獨特療效而傳播至世界各國。約在公元六世紀,針灸醫(yī)學自中國傳入古代朝鮮、日本,并以《針灸甲乙經》等書為教材得以傳播。針灸在韓半島歷經近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在原有的中醫(yī)學理論基礎之上,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針灸方法,并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 本文將對韓醫(yī)部分主要特色針灸方法做一概述,以期達到促進中韓針灸界學術交流之目的。 1 舍巖針法 舍巖針法始于朝鮮中期,由舍巖道人所創(chuàng),因此命名為舍巖針法。舍巖道人于 1644 年后[1]著有《舍巖針灸要訣》,該書以古漢語書寫,以手抄本傳承,流傳至今。20 世紀以后,最初被記載于《經絡學總論》,以后先后出版有關舍巖針法的《青囊決》、《國文譯注舍巖道人針灸要訣》、《舍巖針灸正傳》、《太韓醫(yī)學》、《針灸篇》、《舍巖陰陽五行針法秘訣》等。該針法是韓國傳統(tǒng)特有針灸療法之一,對韓國針灸影響較大,現代仍廣泛用于臨床和研究。 舍巖針法是陰陽五行針灸法,以陰陽為大綱,以五行相生、相克為理論基礎,運用五腧穴(井、滎、俞、經、合)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關系選穴進行本經補瀉和他經補瀉,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內經》、《難經》的針灸補瀉原則。 舍巖五行針法分為虛實補瀉、寒熱補瀉法,治療虛證稱為正格,治療實證稱為勝格,治療寒證稱為熱格,治療熱證稱為寒格。虛實辨證時,以《難經》“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理論為依據,又提出:“虛者抑其官('官’指的是'克我’的臟器)”、“實者補其官”的治療原則。以肝虛證(木虛)為例,以“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補其母經的母穴(即腎經的合水穴陰谷)、本經的母穴(即肝經合水穴的曲泉),又以“虛則抑其官”的原則瀉克我經的克穴(即肺經的經金穴經渠)、本經的克穴(即肝經的經金穴中封)。以肝實證(木實)為例,以“實者補其官”的原則補克我經的克穴(即肺經的經金穴經渠)、本經的克穴(即肝經的經金穴中封), 又以“實則瀉其子”的原則瀉子經的子穴(即心經的滎火穴少府)、本經的子穴(即肝經的滎火穴行間)。余經選穴配伍參照表 1。 寒熱辨證時,提出寒證宜“發(fā)熱則補其火”“發(fā)熱則瀉其水”,熱證宜“退熱則瀉其土”“退熱則補其水”寒熱證取穴的原則。 寒證當補自經火穴和他經火穴,瀉自經水穴和他經水穴。熱證當補自經及他經水穴,瀉自經土穴和他經土穴。 例如肺經寒證補自經滎火穴,魚際和他(火)經滎火穴少府,瀉自經水穴尺澤和他(水)經水穴陰谷;肺經熱證則瀉自經土穴太淵和他經土穴太白,補肺經水穴尺澤和他(水)經的水穴陰谷,余經參照表 2。舍巖針法的一般取穴為補 2 個穴,瀉 2 個穴, 補瀉手法以捻轉補瀉、九六補瀉、迎隨補瀉為主。 2 八體質針法 四象體質醫(yī)學是韓國的李濟馬先1894 年在其《東醫(yī)壽世保元》創(chuàng)立的[2],“四象”指的是陰中之陽、陰中之陰、陽中之陽、陽中之陰。即少陽之人(陽中之陰)、太陽之人(陽中之陽)、少陰之人(陰中之陽)、太陰之人(陰中之陰)。在此基礎上,沅敷衍于 1965 年 10月在“東京國際針灸學術大會”上第一次發(fā)表了八體質針法。八體質論在四象體質的基礎上將四體質分陰陽,屬陰者以腑者大小排序,屬陽者以臟者大小排序,劃分為八種體質類型,即木陽、木陰、土陽、土陰、金陽、金陰、水陽、水陰。八體質主要通過脈診法加以辨別。該針法利用五腧穴的五行屬性,以自經“補母瀉子”的理論為基礎,設定體質類別臟腑大小關系,通過針刺經絡調節(jié)經絡平衡,調節(jié)病理進程中臟腑機能強弱的偏差,恢復體質的原來水平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每種體質均有一套十種處方,包括基本方、免疫方、腑系炎癥方、臟系炎癥方、活力方、退行方、殺菌方、精神方、腦神經附方和內分泌方,穴位組成均屬五腧穴。 3 太極針法 太極針法由李炳幸在繼承四象醫(yī)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該針法是以心經五腧穴為主,抑制大臟器五行屬性的針法,他在《針道源流重磨》中對太極針法做了詳盡描述3。 四象醫(yī)學認為心為太極屬土,人因先天稟賦不同體質也不同。太陽人肺大肝小屬金性體質(臟器關系,肺>脾>腎>肝),太陰人肝大肺小屬木性體質(臟器關系,肝>腎>脾>肺),少陰人腎大脾小屬水性體質(臟器關系,腎>肝>肺>脾),少陽人脾大腎小屬火性體質(臟器關系,脾>肺>肝>腎)。以針刺手少陰心經五腧穴為主,鑒別體質,聯(lián)系四象人的臟腑配合和臟腑大小的順序,“大者瀉之,小者補之”,以協(xié)調不均衡為原則,調節(jié)陰陽而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四象醫(y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太極針法的補瀉方法多使用圓補方瀉法和捻轉補瀉法,本針法有以下三種選穴方法。 3.1依據體質定治療穴 太陽人金氣太過,補少府(火穴);太陰人木氣太過,補靈道(金穴);少陽人火氣太過,補少海;少陰人水氣太過,補神門。 3.2依據不同臟局定治療穴 太極針法重用原穴,治療以取各大小臟器的原穴為主,即瀉大臟器的原穴,補小臟器的原穴(見表3)。 3.3 依據不同疾病定治療穴 太極針法描述了各臟之黨與(即指系統(tǒng))關系,肺之黨與為胃脘、頭腦、皮毛、舌、耳;肝之黨與為小腸、腰脊、臍、鼻、肉;脾之黨與為背膂、胃、乳、目、筋;腎之黨與為大腸、前陰、膀胱、口,骨。若太陽人胃脘痛,胃脘屬肺“黨”,因其肺大,瀉太淵穴;少陰人眼病,眼屬脾“黨”,因其脾小,補太白穴。 上述3 種韓醫(yī)特色針灸療法針法各具特點,在很多方面借鑒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學理論,運用五行相生相克,五腧穴的陰陽五行屬性,結合自經與他經補瀉,并在韓醫(yī)體質學基礎上選穴配伍,用穴精當,療效顯著。期望這些理論和方法對中醫(yī)針灸的研究和臨床治療有一定幫助和啟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