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多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多見于急、慢性支氣管炎?! ?br> 咳嗽的主要病變在肺,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guān)。其致病原因有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nèi)傷咳嗽有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當(dāng)和久病肺虛,總因臟腑功能失調(diào),內(nèi)邪干肺。無論邪從外人,或自內(nèi)而發(fā),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在辨證時,首當(dāng)區(qū)別外感與內(nèi)傷,治療應(yīng)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屬于邪實,治當(dāng)祛邪利肺。內(nèi)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治當(dāng)祛邪止咳,扶正補虛,標(biāo)本兼顧,分清虛實主次處理。
分證選方 一、風(fēng)寒襲肺證 【主癥】咳嗽聲重,咯痰清稀色白,惡寒,或有發(fā)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法】疏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 【常用方】止嗽散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9g,陳皮6g,麻黃9g,杏仁9g,甘草3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如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 2.如風(fēng)寒外束,飲邪內(nèi)停,癥見咳逆上氣,胸悶氣急,舌淡苔白而滑,脈浮緊或 弦滑,可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3.如風(fēng)寒外束,肺熱內(nèi)蘊,癥見咳嗽聲重,氣急而喘,痰粘稠,心煩,身熱,口干,苔黃而膩,舌紅,脈滑數(shù),可加石膏、黃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按】 1.止嗽散和三拗湯均能宣肺止咳化痰。止嗽散重在止咳化痰,適用于外感咳嗽遷延不愈,表邪未凈,或愈而復(fù)發(fā)。三拗湯重在宣肺散寒,適用于初起風(fēng)寒閉肺。 2.麻黃生用,辛散作用較強,體弱、小兒宜用蜂蜜拌炒(名炙麻黃),辛散作用較弱,但有潤肺之功。
【參用方】 1.華蓋散:麻黃、杏仁、蘇子各6~10g,化橘紅6g,茯苓15g,桑白皮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疏風(fēng)宣肺,化痰利氣。主治外感風(fēng)邪,肺氣失宜,痰阻氣滯,以致咳嗽上氣,痰吐不利,呀呷有聲者。 2.通宣理肺沖劑: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半夏、茯苓、枳殼。上藥制成沖劑。每服1-2袋,溫水沖服,每日3次。功用:宣肺化痰,理氣止咳。主治;支氣管炎。 二、風(fēng)熱犯肺證 【主癥】咳嗽氣粗,咯痰粘白或黃,咽痛或咳聲嘶啞,或有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口微渴。舌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 局畏ā渴栾L(fēng)清熱,肅肺化痰。 【常用方】桑菊飲。 桑葉7.5g,菊花3g,杏仁、蘆根各6g,連翹5g,薄荷、甘草各2.5g,桔梗6g。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肺熱內(nèi)盛,咳嗽較頻,身熱心煩,舌紅苔黃,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 2.風(fēng)熱上炎,清竅不利,咽痛明顯,聲音嘶啞,配射干、赤芍、清熱利咽。 3.熱傷肺津,咽燥口干,舌質(zhì)紅,酌加南沙參、天花粉清熱生津。 4.夏令夾暑,身熱肢困,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按】 桑菊飲被稱為辛涼平劑,是外感風(fēng)熱,肺失清肅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但本方辛散作用不強,如風(fēng)邪閉肺,無汗惡風(fēng),應(yīng)酌加少量荊芥及豆豉等,以增其發(fā)表之力?! ?/p> 三、燥邪傷肺證 【主癥】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xì)數(shù)?!局畏ā渴栾L(fēng)清肺,潤燥止咳 【常用方】桑杏湯。 桑葉6g,杏仁9g、南沙參12g,象貝母6g,豆豉6g,梔子皮6g,梨皮6g。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如肺燥津傷較甚,口干咽燥欲飲,身熱,舌干無苔,可加麥冬、玉竹滋養(yǎng)肺陰,或用清燥救肺湯以清燥潤肺 2.肺熱較重,身熱,胸脅疼痛,痰黃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肺泄熱。 3.燥傷肺絡(luò),痰中夾血,配白茅根、生地黃清熱止血。 4.若燥邪與風(fēng)寒兼夾,表現(xiàn)為涼燥證,癥見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可用杏蘇散加減以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按】 1.燥邪傷肺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溫燥乃燥邪與風(fēng)熱兼夾,治當(dāng)清宣涼潤,以桑杏湯為主方。涼燥乃燥邪與風(fēng)寒相合,治當(dāng)溫潤宣肺,以杏蘇散為主方。 2.以上二證屬外感咳嗽,以邪實為主,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氣,忌用收斂補澀 3.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淺而易治,但燥邪所致者較為難療,因燥傷肺津,久則肺陰虧耗,易轉(zhuǎn)為內(nèi)傷陰虛肺燥之咳嗽,故方書有“燥咳每成癆”之說,不可不防。 【參用方】 1.清燥救肺湯:桑葉9g,石膏15g,甘草3g,人參2g,胡麻仁3g,真阿膠3g,麥門冬4g,杏仁2g,枇杷葉6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清燥潤肺。主治:溫燥傷肺。癥見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煩口渴,舌干無苔。 2.杏蘇散:紫蘇葉10g,杏仁9g,生姜2片,桔梗3g,茯苓10g,半夏6g,甘草3g,前胡9g,橘皮5g,枳殼6g,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溫潤宣肺。主治:涼燥犯肺,肺衛(wèi)失宣。癥見惡風(fēng)寒,微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咳嗽,痰少色白,口渴,苔薄白而干。 3.潤肺降氣湯:沙參12g,蔞仁12g,桑皮6g,蘇子6g,杏仁9g,旋覆花3g,化橘紅3g,郁金6g,合歡皮6g,鮮姜皮1.5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潤肺降氣。主治:肺受燥傷,咳而微喘,氣逆不下。 四、痰熱壅肺證 【主癥】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痰肅肺。 【常用方】清金化痰湯。 黃芩9g,梔子9g,桔梗6g,麥冬9g,桑白皮12g,貝母9g,知母6g,瓜蔞仁9g,化橘紅6g,茯苓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颈孀C加減】 1.如痰熱瘀結(jié),有成癰趨勢,癥見咯痰色黃如膿或腥臭,壯熱,酌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薏苡仁、冬瓜子以清化痰熱,散瘀清癰。 2.肺熱壅盛,腑氣不通,癥見胸滿咳逆,痰涌最多,大便秘結(jié),配藶子、風(fēng)化硝瀉肺逐痰通腑。 3.痰熱傷津,口干舌紅,酌加南沙參、麥冬、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 【按】 1.本方為治熱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黃,粘稠難略,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但因苦寒之性較重,臨床注意不可過劑。 2.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伴感染,辨證屬痰熱肺,均可應(yīng)用。 【參用方】 清氣化痰丸:瓜蔞仁、陳皮、黃芩、積實、茯苓各30g,膽南星、半夏各45g。制成丸劑,每服6-9g,一日2~3次,白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的減。功用:清熱化痰,降氣止咳。主治:痰熱內(nèi)結(jié)。癥見咳嗽痰黃,胸膈痞滿,甚則氣急嘔惡,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五、肝火犯肺證 【主癥】咳嗆氣逆陣作,咳時胸脅引痛,甚則咯血,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局畏ā壳宸纹礁?,順氣降火。 【常用方】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30g,地骨皮、桔梗各15g,青皮、甘草、黃芩各9g,知母、陳皮各15g 【辨證加減】 1.如痰粘難咯,胸脅疼痛明顯,口苦咽干,為肝火偏旺,灼津成痰,可加黛蛤散、梔子、丹皮清肝化痰瀉火。 2.如胸悶氣逆,為氣機不暢,可加機殼、旋覆花利肺降逆。 3.如咳嗽日久不解,咽燥口干,為火郁傷津,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按】 本證即所謂“木火刑金”之證。多見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或部分支氣管內(nèi)膜結(jié)核患者,屬于肝火犯肺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參用方】 1.黛蛤散:海蛤殼180g,青黛18g。上藥為散,每服9~15g。每日3次。功用:清肝化痰。主治:肝火犯肺之咳嗽。 2.丹青飲:代赭石9g,麥冬4.5g(青黛拌),杭菊6g,石斛9g,潼蒺藜9g,白蒺藜9g,沙參12g,桑葉3g,化橘紅3g,貝母6g,杏仁9g,旋覆花3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清肝息風(fēng),化痰止咳。主治:肝經(jīng)之咳,痰少脅痛,易怒頭暈。 六、痰濕蘊肺證 【主癥】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晨起為甚,胸悶脘瘩,納少。舌苔白膩,脈滑?!局畏ā拷∑⒃餄?,化痰止咳。 【常用方】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半夏、化橘紅各9g,白茯苓3g,炙甘草3g,白芥子6g,蘇子9g,萊菔子9g。水煎服。 【辨證加減】 1.如寒痰較重,痰稀白多泡沫,怕冷,背寒,加干姜、細(xì)辛溫肺化痰。 2.如痰濕較重,痰多,脘悶明顯,加蒼術(shù)、厚樸、薏苡仁,杏仁燥濕化痰。 3.如久病脾虛,神倦乏力,酌加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益氣健脾。 【按】 二陳湯適用于痰濕在脾,咳而痰多粘稠,胸悶苔膩。三子養(yǎng)子湯適用于痰濕蘊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臨證可據(jù)情選用,或合方使用。 【參用方】 1.六安煎:陳皮4.5g,半夏9g,甘草3g,茯苓6g,杏仁3g,白芥子1.5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健脾化痰止咳。主治:風(fēng)寒咳嗽及痰滯氣逆等證。 2.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12g,甘草6g,干姜9g,細(xì)辛6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溫肺化飲。主治:寒飲內(nèi)停,癥見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嘔逆,舌苔白滑?! ?/span> 七、肺陰虧虛證 【主癥】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夾血絲,咽干口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常用方】沙參麥冬湯。 沙參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葉4.5g,麥冬9g,生扁豆4.5g,天花粉4.5g。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如咳而氣促,時喘,為肺氣耗散,不能斂降,可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 2.如見潮熱,盜汗,是為陰虛火旺,津液外泄,可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鱉甲、烏梅以清熱斂汗。 3.如咳吐黃痰,為陰虛火熱灼津成痰,可加海蛤粉、知母、黃芩清熱化痰。 4.如痰中帶血,為虛熱灼傷肺絡(luò),可加丹皮、梔子、藕節(jié)涼血止血。 【按】 本方對陰虛燥熱之咳嗽,均可用之。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結(jié)核性胸膜炎等陰虛肺燥者均可加減使用。 八、肺氣虧虛證 【主癥】病久咳聲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氣短胸悶,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脈弱?!局畏ā垦a益肺氣,化痰寧嗽。 【常用方】補肺湯。 桑白皮、熟地黃各15g,人參、紫菀、黃芪、五味子各7.5g。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咳逆氣短,加五味子、訶子斂肺氣。 2.如痰稀白量多而呈泡沫狀,為兼有寒飲,可加干姜、細(xì)辛溫肺化飲。 3.如痰多色白,脘痞納少,便,苔白膩,為脾氣偏虛,可加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或用六君子湯加味。 4.如干咳,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為氣陰兩虛,可加沙參、麥冬養(yǎng)陰清 【按】 此證多為虛中夾實,因此,補虛扶正,還應(yīng)注意祛邪,如解表、化痰、清熱等。 【參用方】 1.六君子湯:人參、茯苓各10g,炙甘草6g,陳皮、半夏各9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健脾化痰。主治:脾胃虛弱兼有痰濕,食少便溏,咳嗽痰多稀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