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去旅行之204:桓魋石墓在徐州城北洞山村 梅慶吉 2014年10月24日的行程,是去徐州考察桓魋墓和呂梁洪,沈燁老師有事,不能陪我們,找來他的一個朋友郝帥給我們開車,拉著我們一家三口從大屯出發(fā),鵬子有事沒有跟我們走。因宋司馬桓魋墓徐州城北的茅村鎮(zhèn)洞山村,所以我們第一站就是這個地方。去桓魋墓最明顯的標志就洞山小學,找到了這家小學,就找到了桓魋墓,墓就在小學的后面。接近11點的時候,我們到達洞山小學。小學門前有一個廣場,廣場的北側(cè)竟然有一座漢墓,這得去看看。 漢墓入口 大門是仿漢闕建筑,兩側(cè)各一座,中間是用鐵欄桿做的門。走進院內(nèi),迎面是一座五開間仿漢建筑,為漢墓的展室,門上方寫著“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兩側(cè)各有一方文物保護碑,一方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公布于1986年10月。另一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wù)院公布。看來,這座漢墓級別不低。展室里展出的是這座漢墓的一些出土文物,還有一些考古挖掘時的照片。這座漢墓是收費的,每人10元,因游客不多,只收了我們20元。 灶房 展室直接連接著墓道,兩壁有燈,燈光很昏暗,顯得有些神秘與恐怖。有個突出的地方,旁邊立的牌子上說是門闕。過了門闕,就進入了中墓道,墓道兩側(cè),鑿出七個很小的壁龕,里面東倒西歪地放著些兵馬俑,每龕大約30人左右,這應(yīng)該是墓主人的侍衛(wèi)吧?在中墓道與內(nèi)墓道的交界處,有個向東的門,有臺階繼續(xù)下行,落差約2.6米左右,那里有一大片建筑,屬于墓室的附屬建筑,位于主體建筑的東南,總面積為335平方米,四進11室18個房間。這里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長15米、寬3米的樂舞廳。為什么給它取名樂舞廳呢?是因為在這里出土許多樂舞俑及歌舞樂器,還有一些飲宴用品。說明墓主人在這里,一邊觀看歌舞,一邊飲著美酒,享受著人間的快樂。在這個范圍內(nèi),竟然有三個廚房,兩個廁間,一個放柴禾的地方,有更衣室、倉庫,一間放冰的凌陰,還有一口仿真水井。生活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有牌子對附屬建筑介紹說:“'鑿山為藏’,由墓門、甬道、耳室、側(cè)室、廁間、前堂、后室等部分組成。建筑復雜精細,通體協(xié)調(diào),室壁皆涂朱砂,為王陵所罕見?!?/span> 樂舞廳 后室 從附屬建筑出來,進入主墓道,繼續(xù)北行,就進入了中墓道,兩側(cè)各有一個耳室。在兩個耳室里,出土了七萬余枚錢幣。中墓道往前就到了大門,門旁有塊塞石,是封堵大門用的,共四塊,呈“田”字形。門兩側(cè)有東西兩個側(cè)室,這里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如金帶鉤、金耳飾、玉衣片、透雕玉飾、銅帶鉤、大量漆器殘跡等。進大門往北就是甬道,向北通向前室。這里出土了玉衣片、金縷、玉飾、銅印章等文物。這個前室功能,相當于墓主人的會客室。前室東北角有一條向東的走廊,通向兩個廁所,廁所內(nèi)有蹲坑。前室后面就后室,即放置墓主人棺槨的地方。因此墓被盜過,后室內(nèi)的文物已經(jīng)一無所有。這就是這座漢墓的全部,歸納起來就是:南北總長77.65米,面積447平方米,中軸結(jié)對稱方式前堂、后室布局,由外墓道、門闕、中墓道、石龕、內(nèi)墓道、耳室、墓門、甬道、側(cè)室、前堂、廁間、后室組成。 廁所 示意圖 看了這座摹古室,大家一定有個強烈的感覺,這里陳設(shè)的一切,跟墓主人在人間生活完全一樣,充分體現(xiàn)了視死如視生的觀念。這種把人間的生活場景搬到陰間來,在我國古代的墓葬中,僅發(fā)現(xiàn)了這一座,這就突顯出了它地位置,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 闕門 說到這,人們一定想急于知道墓主人是誰,這還真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專家們也對此進行過探討。有人根據(jù)出土“楚御府印”、“楚武庫印”、“楚邸”、“楚宮司丞”四枚印章,以及墓主人身著玉衣等,可以認定為王一級人物。劉邦登基后,封其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徐州),之后有多位楚王。這座墓主人是王的話,應(yīng)該是哪一代楚王呢?有人把目光放在了第二代楚王劉郢客身上,也有人認為是第五代楚王劉道,此事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我們從漢墓出來,向附近村民打聽桓魋墓的位置,他們說在洞山小學后面,學校北面有一條上山的路。我們走到那一看,哪里有什么路,除了山石,就是樹木和雜草。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爬上了山,山不很高,上到山上,就看到了石墓,墓門朝西,正對著洞山小學,在洞山小學圍墻下,立著一通石碑,石碑很完整,但字已經(jīng)被鑿得無法辨認,碑首的4個字可能是《游桓山記》,但不是蘇東坡寫的那篇。 洞山小學 被鑿得面目全非的碑刻 墓道口正對著洞山小學,窗口擠了好多學生,看到我們順著墓道口往下走,有個學生高喊:“那里不能去,有鬼!”接著好多學生跟著一起喊。我端起相機給他們照像,他們竟然還揮手示意。 洞山小學的學生們 墓道向東,向深處延伸,兩側(cè)長滿了雜樹,中間有一條隱約可見的小路通向墓穴,說明經(jīng)常有人下去。墓道長約45米。洞口立著一通方碑,上書“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桓魋石室墓”等字,為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2月5日立。洞的上方用條石砌成拱形,像個雨搭。洞口兩側(cè)的石壁上有人工鑿出的槽,旁邊有個側(cè)室。洞內(nèi)很空曠,十分潮濕,不時有水珠滴下。地上堆積著一些亂石,也有一些建筑構(gòu)件。有數(shù)據(jù)顯示,洞寬8.9米,高6.33米。 桓魋墓墓道 洞外兩側(cè)的石壁上刻著許多歷代題刻。有記載說,明欽差曹運總兵官楊茂曾書有“桓魋石室”四個正楷大字,今僅一個“石”字看得很清楚,其他皆已經(jīng)漫漶。其中有兩首詩可以完整地辨認出來,一為明正德三年(1048)孟春戊午日欽差廣東都知監(jiān)傅倫所書《茅村洞山詩》:“春風吹上洞山巔,滿野云煙接碧天。梵宇崔嵬留古跡,窟巖幽邃滴寒泉。數(shù)聲音樂空中響,幾樹松楸雪后妍。欲紀盛德還刻石,蓬萊何必覓飛仙?”另一首為正德七年(1512)的《游桓山》詩:“蘇公文未泯,桓子惡難湔。俯仰皆陳跡,登臨亦偶然。澗光當向午,石洞濕生煙。王事遑寧處,乘風欲放船?!?/span>落款為:“正德七年閏五月初四日,新安劉愷、懋源潘旦、海陽鄭瓊、臨清德儒、成都李揖、閩縣張孟中、安肅馮顯同游。”據(jù)舊志記載,山上原來有桓山亭、桓山寺,還有紀念孔子的石室,這些現(xiàn)在均已不存。 墓道石刻 孔子取道徐州,是為彭祖而來,前面已經(jīng)談過??煽鬃釉谛熘萜陂g,聽到街談巷議都是桓魋造石墓的事,民憤很大,怨聲載道??鬃又螄鲝垺叭收邜廴恕?,統(tǒng)治者要愛護臣民,反對對百姓進行盤剝和壓榨。孔子在任中都宰期間,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無二價”。喪葬提倡節(jié)儉,不要鋪張浪費,對棺槨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四寸之棺,五寸之槨”,要埋在無法耕種的丘陵地帶,以免占用耕地,并且“不封不樹”。(《孔子家語·相魯》)桓魋因造石墓而產(chǎn)生了這樣大的負面影響,這是與孔子的民本思想相違背的,他決定一看究竟。 孔子一行來到桓魋石墓的施工現(xiàn)場,頓時被這浩大的工程驚呆了,對這種勞民傷財?shù)男袕竭M行了猛烈抨擊:“若是其糜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span>像這樣鋪張浪費,不如快點死了趕緊腐爛的好??鬃舆@話,載于《禮記·檀弓上》。對這番話由于理解的不同,在孔子弟子有若與曾參之間還發(fā)生了一番爭執(zhí)。有若問曾子:“聞喪于夫子乎?”有若所問喪,指失去官職。孔穎達疏:“問喪,謂問失本位,居他國禮也。有子問于曾子云:'汝曾聞失位在他國之禮于孔子否乎?”而曾子則答非所問:“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曾子說的“喪”,指的是辦喪事。他的意思是說:希望喪后趕快貧窮,希望死后趕快腐爛。與有若說的不是一個意思。所以有若聽后,當即反駁說:“是非君子之言也。”那不孔子說的。曾參不服,說:“參也聞諸夫子也?!蔽沂怯H自聽老師說的。有若又盯上了一句:“是非君子之言也?!痹俅芜M行否定。 文物保護碑 曾參還是不服,又拉出子游說:“參也與子游聞之?!蔽腋佑我粔K兒聽夫子說的。有若又說:“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币馑际钦f,即便是夫子說了,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泛泛而言。聽了有若的話,曾參還是不服,又去問子游。在孔子弟子中,子游最推崇有若。當子游聽了曾參的話之后說:“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币馑际钦f:真的太像了,有若說的話就像夫子一樣。隨后子游談了孔子所說“死欲速朽”這句話的背景:“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糜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span>接著又說:“'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矣。”子游明確地說,孔子“死欲速朽”的話,就是針對桓魋說的。而“喪之欲速貧”的話,則是針對南宮敬叔說的。南宮敬叔即南宮適,也是孔子的弟子。關(guān)于說南宮敬叔的話,《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作了補充:“南宮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衛(wèi),衛(wèi)侯請復之,載其寶以朝。夫子聞之曰:'若是其貨也,喪不若速貧之愈?!?/strong>南宮敬叔得罪了魯定公,逃到衛(wèi)國,衛(wèi)君從中做了工作讓他回國,他回國帶了很多財寶獻給魯君。孔子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合適,所以說了“喪不若速貧”這句話。事后曾參把子游的話告訴了有若,有若又強調(diào)了一句說:“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痹鴧⒂謫枺耗闶窃趺粗赖??有若說了下面兩件事:“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strong> 墓室內(nèi)的建筑構(gòu)件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亦有記載,文字略有不同:“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span>《孔子家語》所載,比《禮記》要生動些:“工匠皆病”表明這一事件的嚴重性,“夫子愀然”表明孔子對桓魋的行為深惡痛絕。 孔子批評司馬桓魋的話,至少有有若、曾參和子游三位弟子親耳聆聽過。聽到孔子這番話的,還應(yīng)該有司馬桓魋的親信。我分析,孔子的話應(yīng)該是在桓魋墓施工現(xiàn)場說的,被他的親信聽到后告訴了桓司馬,便懷恨在心,當孔子到達宋國都城商丘時,險些被桓魋殺害。從徐州到商丘,構(gòu)成了因果關(guān)系,徐州是因,商丘是果。 墓室里經(jīng)常有人來 關(guān)于桓魋石墓,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泗水》載:“泗水又南逕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盡石,鑿而為冢,今人謂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為不如死之速朽也。”這段文字,坐實了桓魋墓的具體地點。在這段話后,民國時期著名地理學家熊會貞曾加了一段按語:“《續(xù)漢志注》引伏滔《北征記》:彭城北六里有桓魋石郭,皆青石,隱起龜、龍、麟、鳳之象。《御覽》五百五十二引郭緣生《述征記》:桓魋石槨,在九里山東北,槨有二重,青石光凈如鏡?!兜匦沃尽罚号沓怯谢隔s冢?!董h(huán)宇記》:在縣北二十七里。今桓山在銅山縣東北二十七里,以桓魋葬此,因名?!?/span>民國十五年刊行的《銅山縣志》載:“明《一統(tǒng)志》云:'桓山,一名魋山,下有桓魋墓,故名?!f志:山西臨泗水,舊名圣女山,今俗名洞山……孫曰:'石槨由山頂鑿下數(shù)十尺,西向,向埏道,門高數(shù)尺,寬如之,廣二丈,深三四丈。兩旁有耳房,上皆版石,四壁鑿痕闊二指。入夏,上版滴水不絕?!?/span> 綜合以上材料得知,桓魋石墓所在的這座小山,原名圣女山,又名洞山,因桓魋在此造墓,所以又名桓山、魋山。這座石墓“由山頂鑿下數(shù)十尺”,其規(guī)?!皬V二丈,深三四丈。兩旁有耳房”,其槨有二層,材料皆為青石,且“光凈如鏡”,上面還有龜、龍、麟、鳳等圖案。 我覺得《禮記》中關(guān)于“石槨”的表述不確。槨即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桓魋所造石槨工程再大,也不至于用了三年時間還沒造成?!端?jīng)注》所云“郭有二重,石作工巧”,這應(yīng)該說的是棺和槨,若是石墓,用“石作工巧”來形容恐怕不合適,并且還有“龜、龍、麟、鳳之象”,這顯然是槨上的圖案。所以我認為《禮記》中的“石槨”應(yīng)為“石墓”。至于民國刊行的《銅山縣志》云“石槨由山頂鑿下數(shù)十尺”,是直接沿用了《禮記》之誤。 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期間,曾兩游桓山,并寫下了《游桓山記》一文。文中寫道:“仲尼,日月也,而魋以為可得而害也。且死為石槨,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將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齒,既已化為飛塵、蕩為冷風矣,而況于槨乎?況于從死之臣妾、飯含之貝玉乎?使魋而無知也,余雖鼓琴而歌可也;使魋而有知也,聞余鼓琴而歌,知哀樂之不可常、物化之無日也,其愚豈不少瘳乎?二三子喟然而嘆,乃歌曰:'桓山之上,維石嵯峨兮。司馬之惡,與石不磨兮?;干街?,維水彌彌兮。司馬之藏,與水皆逝兮?!?/span>蘇東坡把桓魋斥之為“愚人”,而明嘉靖大學士夏言則建議把桓魋墓改名為“愚穴”。皆因其欲害孔子,而遭到后人的討伐,說他的罪惡,像巖石一樣永遠磨不掉。 2022年9月2日誨一稿 2023年7月21日第二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