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創(chuàng)業(yè)團隊”來說,最期盼的那一天就是開國封賞大典,畢竟一旦開國,之前所有的付出終將會有回報,畢竟作為開國功臣的他們一定能撈到一個傳承萬世的鐵飯碗,這個鐵飯碗指的就是爵位。但這個封賞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畢竟封賞的規(guī)格全部在皇帝一人,明朝亦是如此。 洪武三年,朱元璋舉行開國封賞大典,有的人或許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舉行開國封賞大典的時間是在洪武三年呢? 要知道,年號代表的是一個朝代的時間,洪武三年既代表明朝已經開國三年,為什么不在開國初期就舉行開國封賞大典呢? 明朝是什么時候開的國?1368年,而這個時候元朝還存在,要是直接舉行封賞大典的話,難免有個別人出現心理不平衡,進而對戰(zhàn)事產生影響。 畢竟后面還有功勞,更何況哪里有人江山都還沒有打下就進行封賞的。 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什么要在1368年立國呢?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平定南方最大的兩股起義軍勢力陳友諒、張士誠,剩下的都是不足掛齒的小勢力,就比如占據巴蜀之地的方國珍,到后來他直接投降。 唯一稱得上對手的就只有元朝,要是此時不立國的話,更待何時。 因為明朝只要一立國,就相當于否定了元朝的合法性,向天下人宣布明朝即將取代元朝,這樣一來,天下人就有一個心理預期,等到明朝真正取代元朝的時候,就不會產生任何的抵觸心理。 而在洪武三年的開國封賞大典上,朱元璋將傳統(tǒng)爵位的公、侯、伯、子、男的后兩位子、男全部去除,只留下公、侯、伯,而得到這三大爵位的分別有三十六人。 位列公爵的有徐達、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 位列侯爵的有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云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 位列伯爵的有劉伯溫、汪廣洋,這兩位都是文臣,而按照規(guī)定,他們兩個文臣能得到伯爵已經是萬幸中的萬幸。 因為在他們前面沒有一個是文臣,為了避免文臣封爵,朱元璋甚至還特地在《大明律》中規(guī)定,后來的文臣再也不能封爵。 不要說王陽明,人家王陽明同時也是個武將,要不然他也不會有一個頭銜是軍事家。 有的人或許好奇,李善長不是文臣嗎?他為什么能排在公爵?因為人家李善長本質上雖然是文臣,但同時也是武將,因為他的角色相當于朱元璋的管家。 朱元璋在前線打仗,后方的一切都是由他負責,而在這種時候,總有個別老六要偷家,負責將這群老六趕走的,就是李善長。 就比如朱元璋還沒有渡過長江,根據地在和州的時候,前往攻打雞籠山寨,結果呢?元空來偷家,要不是李善長,說不定朱元璋就得功虧一簣。 當然,這種功勞主要集中在朱元璋發(fā)家階段,到后來朱元璋攻打下南京,地盤擴大,敵軍不會再直接兵臨城下,這種情況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但以他的功勞完全配得上公爵,畢竟萬事開頭難,更何況人家還是明之蕭何。 既然如此,為什么湯和不能是公爵呢?要知道,湯和的貢獻可不亞于李善長。 當年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就是源自于他的一封書信,而在朱元璋還是一名小兵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千總,但奇怪的是,他這個千總竟然對朱元璋這個小兵言聽計從,真可謂是有遠見。 別的不說,就只說這一層關系,給他一個公爵,絲毫不過分,畢竟沒有他,就未必有后來的朱元璋。 更何況他可不是無能之輩,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徐達、常遇春,滅陳友諒的時候有他,滅張士誠的時候有他,滅元朝的時候有他。無論是資歷,還是功勞,他都配得上公爵。 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什么將他壓在侯爵呢?因為需要服眾。 朱元璋將巢湖水軍的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壓在了侯爵,要是不放一個湯和進去,這四位肯定不服。 要知道,當年朱元璋能度過長江,攻克南京,他們的功勞可是排在第一位的。 當時朱元璋的糧食出現問題,而正對面太平附近的丹陽鎮(zhèn)、高淳、宣城都是一等一的產米區(qū),要是將其拿下,糧食問題一定迎刃而解。 但中間卻隔著一條長江,總不可能讓士兵一個一個的游過去,船是一定要的,但在這之前的朱元璋一直是在內陸作戰(zhàn),叫他去搞來上千條船,怎么可能。 但人的運氣要好,睡覺都有人送枕頭。 當時巢湖水軍的首領李扒頭與當地的起義軍左君弼結仇,但由于別人是在陸地上,他是在水上,完全沒有任何的主動權,畢竟水上可不產大米。 正是因此,他時不時的就被左君弼打一頓,要是不脫離巢湖的話,久而久之,一定會死在左君弼的手上。 而當時的朱元璋恰巧要渡過長江,因此,兩人一拍即合。但是拿下太平的朱元璋反過頭來就將李扒頭綁起來,扔到水里淹死。 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要吞并巢湖水軍。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意識到水軍的重要,更何況他的理想根據地是在南京,而南京附近可都是水路,要是沒有水軍的話,別人打過來都不知道如何防守。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水軍的發(fā)展是依據在巢湖水軍的基礎之上。 而當年朱元璋殺掉李扒頭,巢湖水軍之所以沒有叛亂,是因為僅次于李扒頭的四位領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都對朱元璋選擇臣服。 既然領導都已經如此,作為手下的又怎么敢反對。 但到了開國封賞大典,朱元璋竟然將勞苦功高的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全部安排在侯爵,這難免說不過去。 如果要給朱元璋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分成股份的話,那么巢湖水軍將會是僅次于朱元璋的最大股東,畢竟人家可是帶資進組。 有的人或許會說,常遇春、馮勝、鄧愈不也是帶資進組嗎?這個資金也有多少之分,常遇春就是一個土匪,馮勝、鄧愈則都是地方武裝,拿什么跟巢湖水軍做對比。 既然如此,為什么他們排在公爵,我們就得排在侯爵,況且還是接近墊底的侯爵,這放在誰的身上誰能服。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要將湯和安排在侯爵的原因,畢竟要是不將湯和放在侯爵的話,就彌補不了他們的心理不平衡。 更何況朱元璋還在侯爵放下了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郭興。 要知道,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單干的時候,帶走二十四個人,徐達、湯和都在這二十四個人之中,而郭興也在這二十四個人之中。 而到后來,他在軍中也是類似于湯和這樣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他還是朱元璋的小舅子。 以他的情況而言,完全能放在公爵,但朱元璋也將他放在侯爵,目的就是要給巢湖水軍再上一層鎖。 朱元璋為什么要針對巢湖水軍呢?因為當年巢湖水軍投奔的時候,朱元璋雖然是實際上的領導,但名義上的領導卻是郭子興之子郭天敘。 朱元璋不是離開郭子興單干了嗎?為什么還會跟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混在一起呢? 因為離開朱元璋的郭子興,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濠州城里的另外三大將領趕了出來,無處可去的他只能去投奔朱元璋。 這樣一來,就導致他的軍隊與朱元璋的軍隊聯(lián)合在一起,而他作為朱元璋唯一的一位老板,又是朱元璋的岳父,朱元璋要是將他安排在手下做事的話,難免說不過去,因此,只能將他奉為首領。 到后來他去世,他的兒子郭天敘自然就成為另一名首領。 既然如此,為什么說郭天敘是名義上的領導呢?因為當時軍中的主力是朱元璋所部,而朱元璋的手下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武有常遇春、徐達,他哪里會是朱元璋的對手。 你們最初投奔的人不是我,證明不了你們的忠心,你們只能在侯爵。 而侯爵剩下的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則對于自己是侯爵一事沒有任何的意見。 畢竟他們全部都是降將,有的來自于元朝,有的來自于陳友諒,有的來自于張士誠,要是有意見的話,朱元璋將他拿出來開刀,也不會有人不服。 開國封賞大典過后,朱元璋還特地說:“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這明顯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要知道,他將湯和放在侯爵對外宣傳的原因是湯和嗜殺,湯和要是嗜殺的話,那他常遇春憑什么排在公爵。 不過這也正常,畢竟投身政治就有成為政治犧牲品的風險,關于這一點,湯和、郭興肯定是清楚的,要不然他們早就跳出來鬧事。 其實說句實在的,如果他們知道后來他們的遭遇,對于這個爵位肯定是不要的,畢竟開國的六公爵、二十八侯爵、兩伯爵,除了在前期去世的,到后期能善終的用一只手都數的過來,而人都不能善終,更何況自家的那個鐵飯碗,混了一輩子,終究還是逃不出“飛鳥盡,良弓藏”的定律。 參考資料:《明實錄》、《朱元璋傳》、《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