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OUTING TOGETHER 01 頭痛的病因病機 頭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內(nèi)傷雜病而引起的,以頭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 病因主要有風熱暑,濕,寒燥,氣血虛等。六淫、六郁、五邪,或諸風侵襲,或風邪夾熱,夾濕,夾寒等,均可侵犯顛頂而發(fā)生疼痛,內(nèi)因是本身的氣血虛實,失調(diào)紊亂所致。 病機: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體之最高位,五臟之精血、六腑之清氣皆上注于頭,手足三陽經(jīng)亦上會于頭。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竅,阻遏清陽;或痰濁、瘀血痹阻經(jīng)絡(luò),壅遏經(jīng)氣;或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上擾清竅;或氣虛清陽不升;或血虛頭竅失養(yǎng);或腎精不足,髓??仗?均可導(dǎo)致頭痛的發(fā)生。 中醫(yī)對頭痛的辨證,除了按疼痛病因辨證外,還可通過經(jīng)絡(luò)學說的理論,依照經(jīng)絡(luò)循行路線辯證為太陽,陽明,少陽和厥陰頭痛。頭是諸陽之會。其痛有屬經(jīng)絡(luò)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02 頭痛的分類 一、偏頭痛,少陽頭痛,接手少陽陽明經(jīng)是一種發(fā)作性的頭痛癥狀。臨床表現(xiàn)以頭痛劇烈為主,但其痛處相對固定,偏左側(cè)或偏右側(cè),左邊屬肝火、屬風、屬血虛,右側(cè)屬痰、屬熱、屬氣虛。通常在比較疲勞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容易發(fā)作。此多因肝虛、肝陽偏亢、痰熱所致,又分寒濕型肝陽型、瘀血型,總之多是腦血管機能紊亂 二、前額頭痛,屬陽明頭痛,多屬血虛。下午熱甚自汗惡寒怕熱怕電光強度,心悸怔忡不安,失眠,多屬胃腸胃病變。 三、后頂痛,屬太陽癥,是風邪上入于腦所引起的病癥,屬頭風一類疾患。有痰重或腹痛為痰癖,主要癥狀是項背惡寒。腦戶穴(風府穴),上為督脈,足太陽之會。局部會感惡風,頭部劇痛,痛連齒頰,其為腦風。也可能和顱內(nèi)疾患,如腦室內(nèi)腫瘤有關(guān)。 四、顛頂頭痛,屬厥陰頭痛,簡稱厥頭痛,多因肝氣失調(diào)而引起的一類內(nèi)傷性的頭痛癥。肝陽上擾清竅,或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失養(yǎng)。其中如怒氣傷肝,肝氣上逆上沖于腦而發(fā)作。平素胃氣虛寒,致肝胃不和肝氣,夾胃中寒濁之氣上沖厥陰,經(jīng)脈四肢厥冷,嘔吐起沫,顛頂痛甚(痰多厥冷癥)。六淫外感,臟腑內(nèi)傷。 張景岳著表證偏曰,寒邪在表而頭痛者,有四經(jīng)焉。一足太陽脈夾于頭頂,二足陽明脈上至頭維,三足少陽脈上行兩角,四足厥陰脈上會于顛頂,皆能為頭痛也。惟少陰、太陰者,皆無頭痛之癥。 本人現(xiàn)在坐診地址是:武漢市東西湖區(qū)東西湖大道立方時空C座 武漢庸勝堂中醫(yī)門診部 03 頭痛的辨證要點 肥人頭痛,多是氣虛痰濕 瘦人頭痛,多是血虛痰火 眉棱骨疼痛者,多是痰火證或風熱與痰 有肝虛羞明怕光眉眶痛者,多是痰火 真頭疼者腦盡痛而手足冷至肘膝者,不治 偏頭痛,為肝膽疾病 顛頂頭痛為肝經(jīng)病督脈虧損 頭悶痛,惡心為痰疾 頭脹痛為肝陽上亢 一到熱的環(huán)境即頭痛,為肝熱 月經(jīng)將至而頭痛為肝郁血虛 勞累后頭痛劇烈發(fā)作為血虛氣俱虧 性交后頭痛劇烈發(fā)作為腎陽虛 遇風寒即頭痛為風寒 吃酒肉后頭痛為痰積或食積 刮風前頭痛風起后好轉(zhuǎn)或停止為伏風 夏季而發(fā)作頭痛者為痰火肝火或陰虛火旺 冬季而發(fā)作頭疼者為寒,陽虛 陰天容易發(fā)作為痰,為濕 疼痛四肢覺冷,為厥陰肝寒或陽虛 足冷而頭痛熱者為腎陽不足,虛陽上浮 手足心熱為陰虛或血虛頭痛 04 辨證分型 1.外感頭痛 (1)風寒頭痛 證候:頭痛連及項背,常有拘急收緊感,或伴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證機概要:風寒外襲,上犯顛頂,凝滯經(jīng)脈。 治法:疏散風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 常用藥: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細辛、荊芥、防風。 加減:若頭痛,惡寒明顯者,酌加麻黃、桂枝、制川烏等溫經(jīng)散寒。若寒邪侵于厥陰經(jīng)脈,癥見顛頂頭痛,干嘔,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脈弦者,方用吳茱萸湯去人參,加藁本、川芎、細辛、法半夏,以溫散寒邪,降逆止痛。若寒邪客于少陰經(jīng)脈,癥見頭痛,足寒,氣逆,背冷,脈沉細,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白芷、川芎,溫經(jīng)散寒止痛。 (2)風熱頭痛 證候:頭痛而脹,甚則頭脹如裂,發(fā)熱或惡風,面紅目赤,口渴喜飲,大便不暢,或便秘,溲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證機概要:風熱外襲,上擾清空,竅絡(luò)失和。 治法:疏風清熱和絡(luò)。 代表方:芎芷石膏湯加減。 常用藥:菊花、桑葉、薄荷、蔓荊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加減:煩熱口渴,舌紅少津者,可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熱生津,黃芩、山梔清熱瀉火;大便秘結(jié),腑氣不通,口舌生瘡者,可用黃連上清丸泄熱通腑。 (3)風濕頭痛 證候: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或溏,舌淡,苔白膩,脈濡。 證機概要: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 治法:祛風勝濕通竅。 代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 常用藥:羌活、獨活、藁本、白芷、防風、細辛、蔓荊子、川芎。 加減:若胸悶脘痞、腹脹便溏顯著者,可加蒼術(shù)、厚樸、陳皮、藿梗以燥濕寬中,理氣消脹;惡心、嘔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嘔;納呆食少者,加麥芽、神曲健胃助運。 2.內(nèi)傷頭痛 (1)肝陽頭痛 證候:頭昏脹痛,兩側(cè)為重,心煩易怒,夜寐不寧,口苦面紅,或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證機概要:肝失條達,氣郁化火,陽亢風動。 治法:平肝潛陽息風。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加減: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癥見頭痛劇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黃者,加夏枯草、龍膽草、大黃。若兼肝腎虧虛,水不涵木,癥見頭暈?zāi)繚曃锊幻?,遇勞加重,腰膝酸軟者,可選加枸杞、女貞子、山茱萸。 (2)血虛頭痛 證候:頭痛隱隱,時時昏暈,心悸失眠,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遇勞加重,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氣血不足,不能上榮,竅絡(luò)失養(yǎng)。 治法:養(yǎng)血滋陰,和絡(luò)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生地、白芍、首烏、川芎、五味子、遠志、棗仁。 加減:若因血虛氣弱者,兼見乏力氣短,神疲懶言,汗出惡風等,可選加黨參、黃芪,白術(shù);若陰血虧虛,陰不斂陽,肝陽上擾者可加入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等。 (3)痰濁頭痛 證候:頭痛昏蒙,胸脘滿悶,納呆嘔惡,舌淡,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證機概要: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白術(shù)、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荊子。 加減:若痰濕久郁化熱,口苦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加黃岑、竹茹、枳實、膽星。若胸悶、嘔惡明顯,加厚樸、積殼、生姜和中降逆。 (4)腎虛頭痛 證候:頭痛且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滑精或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證機概要: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竅失榮。 治法:養(yǎng)陰補腎,填精生髓。 代表藥:大補元煎加減。 常用藥:熟地、枸杞、女貞子、杜仲、川斷、龜甲、山萸肉、山藥、人參、當歸、白芍。 加減:若頭痛而暈,頭面烘熱,面頰紅赤,時伴汗出,證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者,去人參,加知母、黃柏,以滋陰瀉火,或方用知柏地黃丸。若頭痛畏寒,面色咣白,四肢不溫,腰膝無力,舌淡,脈細無力,證屬腎陽不足者,當溫補腎陽,選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 (5)瘀血頭痛 證候: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證機概要:瘀血阻竅,絡(luò)脈滯澀,不通則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當歸、白芷、細辛。 加減:若頭痛較劇,久痛不已,可加全蝎、蜈蚣、地鱉蟲等,搜風剔絡(luò)止痛。蟲類藥多有小毒,故應(yīng)合理掌握用量,不可久用。 (6)氣虛頭痛 證候:頭痛隱隱,時發(fā)時止,遇勞加重,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腦失所養(yǎng)。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 代表方:益氣聰明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炙甘草、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 加減:氣血兩虛,頭痛綿綿不休,心悸怔仲,失眠者,加當歸、熟地黃、何首烏補血,或用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若頭痛畏寒,加炮附子、益智仁、蔥白溫陽通絡(luò)。 【溫馨提示】 請在專業(yè)中醫(yī)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辨證論治,精準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