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屬(Tringa )有 13 個種,其中 10 種在中國有分布。 系統(tǒng)發(fā)育樹呈現(xiàn)出完美的二叉樹,感覺就很靠譜的樣子。 鷸屬誕生于大約 2300 萬年前,它們的老大(白腰草鷸和褐腰草鷸誕生于大約 1760 萬年前,老幺(紅腳鷸和林鷸)誕生于大約 1130 萬年前。 漂鷸和灰尾漂鷸是姊妹種(分化在大約在 1140 萬年前),它們很像,區(qū)別在較常見灰尾漂鷸的白眉紋在額基處自然交匯成為一體(額基中部是白色),但罕見的漂鷸則沒有,因此額基中部是褐灰色的。 罕見的小黃腳鷸與林鷸很像,應該是姊妹種,結果不是,它們的差別在哪里?林鷸有整根白眉紋,而小黃腳鷸只有前半根。 小青腳鷸和青腳鷸也不是姊妹種,而且小青腳鷸一點也不比青腳鷸小的,只是腿短點而已。 01、白腰草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36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內陸水域、稻田等比海灘更容易見到。 棲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單獨或成對活動,尋覓蠕蟲、蝦、蜘蛛、小蚌、田螺、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的種子。 02、漂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2.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漂鳥(Extant & Vagrant)于中國沿海和臺灣。 棲息于海邊巖石與巖礁地帶,單獨或成小群在海邊覓食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等小型海洋無脊椎動物。 03、灰尾漂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4.4 萬(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4)。 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沿海地區(qū),部分在臺灣、海南島越冬。 非繁殖期棲息于巖石海岸、海濱沙灘、泥地及河口,單獨或小群活動于水邊淺水處,尋覓石蛾、毛蟲、水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04、澤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2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棲息于湖泊、河流、蘆葦沼澤、水塘、河口和沿海沼澤與鄰近水塘和水田地帶,尋覓水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05、紅腳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31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6 個亞種中的 4 個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 craggi 在新疆,eurhina 在西藏,其余地區(qū)的為 terrignotae 或 totanus。 棲息于平原、荒漠、半荒漠、高山、丘陵和水域和濕地,尋覓小型陸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 06、林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35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在開闊的針葉林和混合林中的沼澤和沼澤中繁殖,遷徙或越冬時棲息于草地和其他植被覆蓋的濕地,尋覓昆蟲、蠕蟲、蝦、蜘蛛、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07、小黃腳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50 萬只(Morrison 等人 2006),分布于西半球。 漂鳥(Extant & Vagrant)于沿海地區(qū)(香港)。 08、小青腳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2000 只(IUCN 2016)。 遷徙季節(jié)途經(jīng)中國沿海地區(qū),有少量鳥在海南島越冬。 非繁殖期棲息于海邊沙灘、開闊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地帶,尋覓小型無脊椎動物。 09、鶴鷸 10、青腳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50 萬(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越冬于長江以南。 非繁殖期棲息于河口和海岸地帶,也到內陸淡水或鹽水湖泊和沼澤地帶,尋覓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 濱鷸屬(Calidris )有 24 種鳥,其中 21 種在中國有分布。 冬天的黑腹濱鷸和彎嘴濱鷸遠看很像的,但彎嘴的腰是白色的。 紅頸濱鷸和小濱鷸也很像,但小濱鷸背上隱約有個大大 V 字。 11、大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29.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部分鳥在廣東、海南、臺灣越冬。 棲息于海岸、河口沙洲及其附近沼澤地帶,遷徙期間亦見于開闊的河流與湖泊沿岸地帶,尋覓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 12、紅腹濱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97.9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水鳥通常是以繁殖地來劃分亞種的,6 個亞種中的 2 個在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其中一個更多走海路(rogersi ),一個更喜歡走陸路(piersmai ),最終在渤海灣匯合,再分道去各自的繁殖地。 13、流蘇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估計為 100 萬只(IUCN 2016 根據(jù) 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調查的歐洲數(shù)據(jù)推算出的全球數(shù)據(jù))。 部分鳥繁殖于新疆(阿爾泰山區(qū)),越冬于華南沿海和臺灣。 非繁殖期棲息于草地、稻田、耕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塘、沼澤、以及海岸水塘岸邊和附近沼澤與濕地上(很少到海邊潮澗地帶活動),尋覓甲蟲、蟋蟀、蚯蚓、蠕蟲等無脊椎動物。 由于流蘇鷸的繁殖羽過于特別,只拍到冬羽就沒有啥意思了。 流蘇鷸是很有意思的鳥,想深入了解,可參閱果殼網(wǎng)上的《四種“性別”的流蘇鷸,繁殖季會上演什么倫理大戲?》和 2022 年刊登在 Nature Communictaions 上的《 Intralocus conflicts associated with a supergene 》。 14、闊嘴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8.9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2 個亞種在中國均有分布,falcinellus 見于新疆,sibirica 見于中國臺灣和東部沿海地區(qū)。 冬季棲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沼澤和濕地,遷徙期間有時伸入到內陸湖泊與河流地帶,尋蚊和昆蟲、小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 15、尖尾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2 萬只(IUCN 2021)。 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 非繁殖期棲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低草地和農田地帶,尋覓蚊和昆蟲、小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 16、彎嘴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28.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東亞-澳洲區(qū)域估計有 9 萬只(Hansen 等人 2016)。 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部分鳥在廣東、福建、海南島和臺灣越冬。 非繁殖期棲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灣、河口和附近沼澤地帶,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和水生昆蟲。 17、勺嘴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620 只成年鳥(Green 等人 2021)。 遷徙期間途經(jīng)中國,部分鳥在海南島、廣東陽江、廣西湛江等地越冬。 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與河口地區(qū)的淺灘與泥地上,尋覓昆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18、紅頸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31.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越冬于廣東、海南島、福建和臺灣。 冬季棲息于海邊、河口,以及附近鹽水和淡水湖泊及沼澤地帶,遷徙期間甚至會出現(xiàn)于內陸湖泊與河流地帶,尋覓昆蟲、小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 19、青腳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25.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越冬于華南和臺灣沿海。 棲息于沿海和內陸湖泊、河流、水塘、沼澤濕地和農田地帶,尋覓昆蟲、小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 20、長趾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下限 2.5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遷徙途經(jīng)中國,部分鳥在廣東,臺灣,海南島越冬。 棲息于富有岸邊植物的水邊泥地和沙灘,尋覓昆蟲、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惟動物。 21、三趾濱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7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2 個亞種中的 alba 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部分鳥在廣東、福建、臺灣、海南島越冬。 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河口沙洲,尋覓甲殼類、軟體動物、蚊類和其它昆蟲幼蟲、蜘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22、黑腹濱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68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10 個亞種中的 centralis、sakhalina 越冬于東南部、臺灣、海南島。 棲息于高原和平原地區(qū)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邊和附近沼澤與草地上,尋覓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 23、小濱鷸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16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遷徙期間途經(jīng)中國。 冬季和遷徙期間棲息于稻田、魚塘和海岸地帶,尋覓昆蟲、小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 24、白腰濱鷸 單型種,分布于西半球。 歷史上曾有迷鳥于北戴河,2022 - 2023 年,又有鳥友看到了。 25、斑胸濱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1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大部分分布于西半球,少量在東半球(北極-日本-臺灣-澳大利亞),個別鳥遷徙時會途經(jīng)中國大陸。 非繁殖期棲息于沿海和內陸河流與湖泊岸邊以及附近沼澤和草地上,尋覓昆蟲、蜘蛛、蛞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種子。 26、巖濱鷸 種群規(guī)模上限 17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4 個亞種中的 tschuktschorum 越冬于日本東部。 迷鳥于中國?何人何時在何地觀察到?不知! 27、高蹺鷸 單型種,分布于西半球。 迷鳥或者漂鳥于臺灣北部沿海。 28、西方濱鷸 單型種,分布于西半球。 迷鳥于中國?何人何時何地觀察到?不知。 29、姬濱鷸(美洲小濱鷸) 單型種,分布于西半球。 迷鳥于日本有明確的記錄,但迷鳥于中國?何人何時何地觀察到?未知! 30、飾胸鷸(黃胸濱鷸) 單型種,分布于西半球。 迷鳥于中國?何人何時何地觀察到?不知! 鷸科(下)鳥類拍攝難易程度: 飾胸鷸、巖濱鷸、姬濱鷸、西方濱鷸:迷鳥都不算,★★★★★★。 小黃腳鷸、高蹺鷸、白腰濱鷸:迷鳥或漂鳥,★★★★★。 漂鷸:漂鳥于臺灣、深圳灣等地,稀少,需要運氣,★★★★★。 斑胸濱鷸:等同于漂鳥,★★★★★。 小青腳鷸:瀕危物種,稀少,★★★★。 小濱鷸、流蘇鷸:稀少,★★★。 勺嘴鷸:網(wǎng)紅鳥,越冬地、遷徙途經(jīng)地已被深度挖掘,★。 彎嘴濱鷸、闊嘴鷸、長趾濱鷸:數(shù)量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