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 2008 年間,Dieter Thomas Tietze 每年都發(fā)一篇涉及旋木雀科遺傳學相關的論文,旋木雀科( Certhiidae )的系統(tǒng)發(fā)育來自 2009 年 J Ornithol 發(fā)表在 上的《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ation of treecreepers( genus Certhia ) 》(該文對旋木雀的形態(tài)學描述非常詳細,特別適合喜歡通過外觀辨識鳥種的鳥友,用 sci-hub.se 下載 10.1007/s10336-008-0363-1): 旋木雀的祖先起源于喜馬拉雅山,其中的高山旋木雀向北尋找新的家園,然后一伙向西到了歐洲,一伙向東,繼續(xù)跨越北令海峽到了美洲。 你看像那么回事不?像啊,那就需要 N 多證據(jù),除了基因聯(lián)結(jié)網(wǎng)絡,還要結(jié)合地球地質(zhì)、冰川進退導致的氣候變化等等,等等,現(xiàn)在都還不知道,所以是 YY 的。 以前我一直自以為四川旋目雀與霍氏旋木雀的近親,不應該同域分布啊,后來偶然看到 Tietze 的論文,才明白。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里有句經(jīng)典的臺詞 馬尾巴的功能 嗎?旋木雀們尾巴有個重要的功能,攀爬樹木時提供支撐(不單靠爪爪抓樹皮的),其實雀形目中會爬樹的鳥都如此,鳾呢,自然也是。 01、高山旋木雀 種群規(guī)模未知,在中亞并不罕見,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相當常見,在中國不常見(Harrap & Quinn 1996 )。 4 個亞種中的 yunnanensis 不常見于西藏東南部和西南部。 棲息于亞高山、高山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2、旋木雀 種群規(guī)模上限估算為 8000 萬只成年鳥(IUCN 2016)。 10 個亞種中的 bianchii 在甘肅、青海、陜西,daurica 在東北、tianschanica 在天山。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3、霍氏旋木雀 種群規(guī)模未知,在其分布區(qū)域內(nèi),相對常見(IUCN 2018)。 3 個亞種中的 khamensis 在甘肅南部至西南部,mandellii 在西藏東南部。 棲息于亞高山、高山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4、褐喉旋木雀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未知,常見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合適棲息地,但不常見于尼泊爾,罕見于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不罕見于緬甸、泰國(Harrap & Quinn 1996 )。 局部常見于西藏東南部。 棲息于中、高山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5、休氏旋木雀 拆分自褐喉旋木雀,種群規(guī)模未知,在其分布區(qū)域內(nèi),常見至甚罕見(IUCN 2016)。 4 個亞種中的 shanensis 在云南西南部。 棲息于中、高山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6、銹紅腹旋木雀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未知,在喜馬拉雅山區(qū)合適的生境,甚常見(Harrap & Quinn 1996)。 常見于西藏東南部、云南西北部。 棲息于亞高山、高山河谷沿岸闊葉樹和以闊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夏季棲息海拔較低,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07、四川旋木雀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2 萬只成年鳥,但實際數(shù)字或許高許多(IUCN 2019)。 局部常見于中部的陜西、四川。 棲息于中、高山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單對或成對活動,尋覓昆蟲。 高山旋木雀:不常見,冬天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兩岸的針葉林,★★★★。 休氏旋木雀:每年姜家寨有那么幾天容易拍到,有大樹的觀察點,比如#5,#11,★★★。 四川旋木雀:瓦屋山有,但更多的是霍氏,★★。 褐喉旋木雀:在西藏東南部、藏南等地,遇見率不如銹紅腹旋木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