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的語言,如她本人一樣,溫柔敦厚,含蓄內(nèi)斂,而帶給世人的影響力,卻是久遠的。她的文字,給迷茫的人以方向,給困頓中的人以力量,給浮躁的人以平靜。 “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span>
或是害怕面對失敗,或是為了節(jié)約成本,刻意避開自認為難的(事情、職業(yè)等),而去選擇相對容易的,短期內(nèi)獲得了快樂,需要承受的壓力和風險較小,長期看來,卻壓抑了一部分潛能。畢竟,人的潛力,往往是在困境或逆境中,才能夠被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出來。逆境當中,若能主動覺察,就會發(fā)現(xiàn),生理和心理機能都被調(diào)動起來,身體會暗涌出一種實實在在的“力”,驅(qū)動自己去擺脫現(xiàn)狀。而在順境時,這種“力”則處于潛伏狀態(tài)。內(nèi)在的潛能,長期得不到開發(fā),就逐步退化。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很經(jīng)典的詩《未選擇的路》:“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span>我們一生當中,也會面臨這樣那樣的抉擇,關(guān)于學(xué)業(yè)、事業(yè)、愛情等,免不了會遇到岔路。人生很多時候,都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有勇氣做出抉擇,勢必也要有勇氣承擔選擇的后果。看似坦途的,可能途中也布滿荊棘;看似難行的路,也會迎來柳暗花明。容易,只不過是命運所布的一個“障眼法”,經(jīng)歷會告訴我們,凡事沒有容易的,來路可回首,前路未可知。有些路,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知道自己終究會走到哪里。恰如一棵樹,只有長到一定的高度,才知曉怎樣的空氣適合它。“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xué),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span> 主動“拔高”自己,不是為了向任何人證明自己,而是有生之年,至少對自己有所交代,人生走到暮年時,可以坦然一笑,這一生沒有白來。楊絳先生一生都活得都很通透,而了解了她的生平經(jīng)歷才知道,命運賜予她荊棘,她卻在荊棘叢中,開出了玫瑰。楊絳先生在年近六十歲時,曾被下放到干校,被安排做各種粗活累活,挖井、洗廁所等,而她一邊認認真真地干著這些體力活,一邊還慶幸有書可讀。卷起褲腿,面對生活的刁難;拿起筆,則擁有了另一個精神世界。在那段艱難的歲月當中,她還擠出時間翻譯了《堂吉訶德》。面對各種人生的坎坷際遇,她只是淡淡地說了句:“世態(tài)人情,比清風明月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strong>吃了生活的苦頭,沒想到等在后面的,卻是更大的苦難。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媛的相繼病重離世,讓幸福的三口之家,只剩下一個踽踽獨行的身影。如果現(xiàn)實太苦,回憶或許可以短暫地中和這種痛苦。楊絳先生將一家人幾十年相守相依、相聚相離的經(jīng)歷寫了出來,《我們仨》傾注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思念。在旁人看來,先生的一生充滿波折,晚景凄涼,她卻獨自熬過每一段艱難歲月,將靈魂沉淀得更加清澈。人生的低谷接踵而至,楊絳先生卻始終筆直地站立著,迎接命運的捶打。她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堅韌與隱忍,身體在俗世中摸爬滾打,靈魂卻始終屹立不屈。楊絳先生這一生,認真地活過,優(yōu)雅地老去,堪稱不虛此行!“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span> 每一個生命階段,經(jīng)歷和思想都會發(fā)生變化,為了不讓人生的目標錯位,需要時時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對自己人生的定位是怎樣的?”(一技之長、能力)德國哲學(xué)家尼采說:“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相比成功,找到自己人生的重心,把握好自己的節(jié)奏,才更重要。有了方向,就有源源不斷的內(nèi)驅(qū)力,驅(qū)動自己不斷克服困難,向著心之所向,不斷行進。有了清晰的目標與規(guī)劃,還需要信念的加持。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qū)崿F(xiàn)愿景,好運也不會主動送上門來。很多時候,是因為——“相信自己值得”,“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才真的有可能做到。安安靜靜地,把眼前要做的事做到極致,總有機會,看到命運將因果兌現(xiàn)。“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這句話可以手寫出來,貼在顯眼的地方,時時用來警醒自己。讀書賦予一個人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智慧的增長、能量氣場的提升、精神的升華、思維的升級,以及帶給內(nèi)心篤定和寧靜。一個人之所以緊張、焦慮、內(nèi)耗,大都源于想做的事沒有做,拖延著,抗拒需要應(yīng)對困難時的不適,或是做了,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預(yù)期過高,難免失望。避免眼高手低,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靜下來,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再穩(wěn)穩(wěn)地出發(fā),嘗試去抵達另一個高度。而讀書的過程中,可以消除一個人的浮躁之氣、虛榮之氣,讓心靈慢下來、靜下來、穩(wěn)下來,從內(nèi)在發(fā)生改變。很喜歡的一句話:人的內(nèi)心不種滿鮮花,就會長滿雜草。讀書,就像是給心靈種花;而胡思亂想,恰如肆意橫生的雜草。05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也許是內(nèi)在的虛榮心作祟,以前,每有一點小成績,我就沾沾自喜,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慢慢地,學(xué)會了自娛自樂,不再渴望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也不再期待贊譽之聲。別人看到的是現(xiàn)象,自己體會的,才是切切實實的生活。如意時,一笑而過,藏起鋒芒,當想到人生無常才是常態(tài);不如意時,也不必沉浸在失意的苦悶中,給自己一點耐心,接納不如意,換一種精神面貌,再重新出發(fā)。人到中年忽然懂了,收起炫耀欲,克制分享欲,默默沉淀自己,才能不被時光洪流裹挾著迷失自我。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守住自己的頻率,做回真實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