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董氏針灸之針法 自古有“扎針不靈,補瀉不明”之說,這說明補瀉之用非常重要,這一說法確有其理,這也和用藥一樣,病重藥輕,病輕藥重,不及與太過都是錯誤的。傳統針灸中極為重視補瀉手法,這是獲效的關鍵,這對針灸初學者來說最難掌握,也是最頭痛的事。但補瀉手法目前還尚不統一,歷代補瀉手法各有不同,名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歷代針灸補瀉手法多達四十余種,這些手法難以掌握,所以對針灸的臨床使用增加了難度。董師根據董氏針灸取穴思想研究創(chuàng)出了一套平補平瀉的特殊針法,簡單實用,操作非常簡單明了,既減輕了患者之痛苦,從而減少了暈針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臨床療效。這一套實用之針法被稱為董氏針灸針法。 董氏針灸普及廣、傳播快、作用強、療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其獨到的針法。董氏針法具有易學、易操作的特點,無須復雜的補瀉手法,即可達到應有的療效。若能正確地運用這些針法,則能立起沉疴,不但對常見病有確切的療效,而且對久治不愈的頑癥癇疾依然有針下立效之功。董氏針法別具一格,自成一派,具有鮮明獨特的理論體系,具有生機勃勃的活力,成為針灸之林的一朵奇葩。這些針法不但在董氏針灸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傳統針灸中也具有確切的療效,在傳統針灸中也被廣泛運用,因此董氏針法在針灸臨床中已成為時下特效新針法。 董氏針法主要有4種,分別是:動氣針法、倒馬針法、牽引針法、刺血針法。 一、動氣針法 動氣針法是董氏針灸針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針法,此針法不僅是董氏針灸中的重要針法,而且也是目前傳統針灸中的一種重要手法。這一針法由楊維杰醫(yī)師于1975年在《針灸經緯》一書中最早提出,并得到了董師之認可,一直沿用至今。在傳統針灸中對這一針法也給予了肯定,較早的被運用到臨床中,早在1985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呂景山《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已引用了本療法,自此之后,在臨床逐漸被廣泛運用,成為時下非常重要的針刺針法。特別是在一針療法中治療各種痛證,更為廣用,一針療法若離開了動氣針法(在傳統針灸中,這一針法又被稱為運動針法),其療效則會大大地降低,甚至沒有療效。目前一些新發(fā)展的針法,如平衡針法、浮針療法、手診療法、對應取穴等,均需配合這一針法,否則難以彰顯其效。 那么什么是動氣針法呢?動氣針法就是針刺得氣后,立動患處牽引其氣的一種操作針法,動引其氣之意,就是在某個穴位進針得氣后,邊行針邊令患者活動患處的方法,使病痛立即緩解,表示所選之穴已發(fā)揮應有效能。動氣針法的具體操作如下。 (1)首先決定針刺穴位。 (2)針刺得氣后,一邊行針(捻轉或提插),一邊囑患者配合活動患處。根據患者實際療效決定留針還是出針,當病痛完全消失了即可出針;當病痛未完全好轉,或病情嚴重及病程時間較長的患者,根據情況決定留針時間,在留針期間內必須行針數次以提氣,并讓患者同時配合患處的活動。 (3)動氣針法不僅僅適用于肢體的痛證,而且可適用于全身各類疾病中。當病患處于難以活動的部位,如在胸腹、鼻子、眼睛、耳朵等特殊部位,可采用特殊的動氣針法。當病在胸腹部時,針刺后讓患者用力深呼吸的方法以行動氣針法;當病在鼻子時,針刺后讓患者用鼻子喘氣的方法以行動氣針法;當病在眼睛時,針刺后讓患者用力睜閉眼的動作以行動氣針法;當病在耳朵時,針刺后讓患者用力鼓耳的方法以行動氣針法;就是某些神志的病證,讓患者配合意念引導法而發(fā)揮特殊的動氣療法,猶如氣功的意念,這是治神的運用,中醫(yī)非常強調治神的作用,尤其是針灸中更注重安神、調神、養(yǎng)神法的運用,當患者神志專注于患處時,有牽引其氣的功效,穴位的治療作用就會向患處集中,所以效果強大。 可見,動氣針法具有廣泛的實效性,這一針法簡單而實用,作用強大,故是提高針刺療法的一種有效手段。但用好這一療法必須注意具體的操作方法,以下幾點是用好本療法的關鍵點,必須有效掌握。 (1)針刺的穴位盡量不能選在患處(特殊部位除外),否則難以進行活動。一般多為遠端健側選穴。 (2)囑患者配合活動時,先從小幅度的動作逐漸開始,由輕到重,逐漸加大力度,不可突然用暴力。 (3)運用動氣針法一定取穴要少,如果選穴過多,反而不利于療效的發(fā)揮,穴位越少越好,尤其是一針療法作用更佳。 (4)動氣針法能夠即時觀察取穴作用的好壞,當針刺得氣后,運用動氣針法,一般就可發(fā)揮出有效的作用,若癥狀改善或消失,說明選穴正確,如果經患處的活動感覺治療效果不佳或沒有療效,說明處方不對或取穴不準確,需要重新思考辨證選穴。
|
|
來自: z13833165418 > 《董氏奇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