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修心一生。 《昭德新編》中有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span> 湖水極靜,方可看見皎潔的明月。心若寧靜,才無懼世間紛擾。 心靜,不僅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靜方可致遠(yuǎn),靜心才能超然。 心靜下來,方能從容面對世間的浮躁與喧囂。 因此,人生的下半場,修行,從心靜開始。 心靜,心晴 古人曾說:“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span> 心中有靜,生命自有芳香馥郁,處處皆是晴天。 從前,有一人做過這樣的實驗: 將兩只老鼠,放在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里。 一只老鼠散養(yǎng)在草地上,每日自由自在的奔跑。 而另一只老鼠則放在籠子里,在籠子外,放著一只貓。 貓雖然咬不到老鼠,但是會日日徘徊在籠子外, 過了一段時間,散養(yǎng)的在外的那只老鼠,膘肥體壯。 而籠子里的那只老鼠,每日都要面對貓咪的恐嚇。 最終,因擔(dān)驚受怕而死。 人生浮浮沉沉,許多人就像那只籠子里的鼠,時時恐慌,處處焦慮。 原本是稀松平常之事,卻心有過多疑竇,自始至終惶惶不安。 俗話說:“人的欲望,皆由心生?!?/span> 欲望是污泥,無窮的欲壑,總是遮蔽心靈。 讓心被物質(zhì)埋葬,被誘惑左右方向,使人生布滿陰霾。 正如《增廣賢文》中所言:“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即便欲望多如牛毛,也不過是一日三餐,一張床榻。 靜下心來,拋卻欲望,無論走多遠(yuǎn),見多少的人,陽光都會如影隨形。 人活一世,心若寧靜,方可從容無畏,向陽而行。 與世事握手言和,與人間淡然相對。 即便人生風(fēng)雨侵襲,心靜神定,便是晴天。 心靜,心安 北宋詩人程顥曾有云:“心靜則身安,萬物靜觀皆自得。” 在三國時期,有一人隱居南陽,名為諸葛亮,懷才于身。 即便天下群雄輩出,也未曾被紛繁的世事與天下的爭端,擾亂心智。 只是平靜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暫時的無名。 直至遇明主劉備三顧茅廬,才毅然出山。 后來,魏將司馬懿帶領(lǐng)十五萬大軍,來攻打西城。 諸葛亮身邊,只有一眾文官,以及兩千五名士兵。 諸葛亮傳令把所有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 另命士兵敞開四個城門,每座城門,派遣二十名士兵,喬裝成百姓,清掃城內(nèi)。 而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tài)度從容,琴聲不亂。 司馬懿來到城前,心生疑竇,恐城中有伏兵,不敢貿(mào)進(jìn),便下令退兵。 憑借一出空城計,諸葛亮成功阻止了敵軍的進(jìn)攻。 正所謂“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一靜,可制百動。 靜下來,一切方在掌控之中。 靜,乃是人生必備的定力,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生無常,心靜下來,泰然面對,方能跨越波瀾,擺脫困境。 心靜,心境 曾有人說過:“人生,從未有所謂的最佳年華,唯有最美的心境?!?/span> 心若滿是浮躁,便如翻滾的油。 一不小心飛濺而出,燙傷了自己,也波及了旁人。 看過這樣的故事: 有一對師兄弟,為了早日成佛,在深山里修煉百年。 師兄總是心浮氣躁。 蚊蟲在身邊盤旋,師兄便會氣惱的進(jìn)行驅(qū)趕 遇到小鳥在頭頂筑巢,便會把鳥巢摔到地上。 日復(fù)一日,師兄每到冥想的關(guān)鍵時刻,都功虧一簣。 而師弟卻心如明鏡,任憑風(fēng)吹雨打,蛇蟲爬滿全身,依舊堅如磐石。 沒想到,竟大徹大悟率先修道成佛。 師兄見此情形,勃然大怒。 開始抱怨命運不公,咆哮道:“明明是一同修煉,為何成佛的是師弟,而不是自己?!?/span> 有一智者路過,對師兄說道:“修煉修的是心,雜念過多,心性浮躁,便難以成佛?!?/span> 師兄聽罷,羞愧不已。 決定繼續(xù)在石頭上靜心修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師兄褪去了浮躁。 即便山崩地裂,師兄也未動分毫。 最終,師兄也修成了正果。 成大事者,并非沒有挫折,而是他們遇事不浮躁。 活得通透的人,不是沒有低谷,而是在跌倒后悄然重新站起。 人生一世,修心一生。 在心中,培育一方花海,生活便蘊含了詩情畫意。 給生命一處留白,日子便增添了寧靜趣味。 心中蘊藏風(fēng)景,滿園花香自然彌漫。 也許人生遭遇不可控,但心境卻可修。 心境不同,往往就會有不同的人生。 懂得靜心,擺脫浮躁,淡看得失,笑對榮辱,方可處事淡然,遇事坦然。 ▽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有云:“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span> 人在世間,總會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繁華。 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 如遇困境,不妨靜下心來,從容應(yīng)對,也許自會撥開云霧,迎刃而解。 一個人唯有守住一個“靜”字,才能安然自在,坐臥隨心。 心有靜處,與塵囂無纏,與歲月共舞,方可應(yīng)對生活。 愿我們心如止水,靜若安瀾,遇事不慌,處事不亂,撇去浮躁,靜待花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