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fā)現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原來看透了一切,便會放下一切。 其實,真正的人生,不是為了走向復雜,而是為了抵達天真。由單純到復雜,再復歸成熟的單純,這就是智慧。 著名作家周國平說:“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墒?,人卻活得越來越復雜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欲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我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span> 看山還是山,就是你歷經滄桑,終于明白,所有世俗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已能做到淡然隨緣。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強調說:“世間的大部分榮華富貴,皆是過眼云煙,都不過是是外部世界的現象,就像是舞臺上的場景一樣,沒有什么真實的東西。阻止我們按照有益的觀點行事的主要障礙,在于人世間的虛偽,許多人認為他們所看到的世間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而這些恰好是虛偽的外在的表象,而非事物的本質?!?/span> 很喜歡宮崎駿的一句話:“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毙姓邌枺骸澳堑玫篮竽??”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毙姓哂謫枺骸澳呛沃^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span> 當一個人歷盡千帆,回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時候,就說明他已經活得很通透了。一個人活得很通透的時候,就沒有特別想結交的人,沒有特別想得到的東西,沒有嫉妒,沒有艷羨,沒有攀比,干干凈凈,賞心悅目,如此而已。 |
|
來自: 新用戶8216t8GQ > 《待分類》